榆树湾吃水历史的演变

榆树湾吃水历史的演变

文章标题中所谓“吃水”,是指榆树湾居民的生活用水。在榆树湾,东、西湾的居民都饮用的黄河水。不同的是,东湾居民(主要是磺厂职工及其家属)饮用的是从黄河里通过水泵抽上来然后澄清最后经过水管送达水房的水;西湾居民饮用的水是通过水桶从黄河里挑回家中的水。在笔者小的时候,家里的吃水主要是直接从黄河里取水。

记得自己在七、八岁的时候,父亲买回两只小桶,又做了一根扁担,让我和弟弟开始锻炼挑水。陈家大院离黄河边取水处不太远,一般用十来分钟便可挑回一担水来。我家门后边立着一口水瓮。我和弟弟两人每人往河畔跑两遭,水瓮便满了。黄河水一般来讲是干净的,有道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但因为黄河水里有泥沙的存在,当地居民家的水瓮过个十天半月就得清洗一次,榆树湾称之为“豁水瓮”。后来当地人在石塔子河畔和石窑岜沟里发现有山泉细流存在,于是就有人整理出两个能够取水的水圪巴。水圪巴存水量不大,挑一担水得等半天,但这两处的水清澈透明,甘洌可口。榆树湾西湾的居民去挑水的人还很多。在榆树湾陈家大院的西北侧,825学校大院西墙外,榆树湾食品公司东侧,有一条巷廊,由于西圪蛋居民下河挑水都从这里经过,这条巷子便被起名为“担水巷廊”。

榆树湾吃水历史的演变

上面说的是榆树湾西湾居民解决生活用水的途径。在榆树湾东湾,也就是榆磺厂职工及家属生活用水主要通过到水房挑水来解决。当年东湾挑水的地方有两处。一处位于榆磺厂单身工人石窑排的前边。这一处是东湾工人家属主要的挑水处。在这处水房,有一个看水房的老头,人们称之为“老李”,好像是一位河北籍的人。老李挺“干(gan一声)牙”,嘴不好,对东湾害水的半大小子没有好言语。因为老李住在水房,所以比较爱“干净”,但笔者有一次看到老李嘴里叼着一只袜子,用双手拍打另一只袜子,所以我觉得老李的干净也只能是“干净”。还有一次,我在菜市场看见老李在买菜,有人问“老李中午吃甚呀?”老李头也没扭“鸡子儿炒菠菜!”然后得意洋洋地朝水房方向走去。东湾的另一处水房位于榆树湾硫磺厂礼汤,的北边,工人食堂的西侧,这处水房实际上可称之锅炉房,可为工人提供热水和凉水,这处负责烧锅炉的是刘混田的父亲刘金钟大爷。刘大爷工作认真负责,矜矜业业,每天早早地就把热水给烧热了,受到了工人及其家属的好评。

榆树湾吃水历史的演变

在榆树湾长大的孩子,无论是西湾还是东湾,从小就接受担挑训练,挑水便是劳动的启蒙教育,成了开启劳动的第一课,没经过这种教育的孩子基本没有。我的小学同学周俊萍有一次和我叨拉起榆树湾的过去,她说小时候她家中的吃水全凭她负责往回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榆树湾西湾老街上也建起了水房,榆树湾人民彻底结束了吃黄泥糊糊水的历史。到了上世纪末,国家开始投资建设龙口水电站,在榆树湾东边浪上建起了水电站的主体坝梁,彻底把黄河里的泥沙拦在了大坝的东头。榆树湾人民别说喝黄泥糊糊水了,就是再看一眼黄泥糊糊水都成了奢望……

随着山西朔州至准格尔铁路建设进程的加快,榆树湾东、西湾居民住宅都被拆除,榆树湾居民按照准格尔旗有关部门的规划,统一搬到了龙口镇政府所在地。大家体验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和吃自来水的生活。过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榆树湾吃水历史的演变

榆树湾东西湾居民吃水的演变过程,是当地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演变反映出来的是社会的进步,各级政府的关心,当然最终反映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哪里有人民的幸福安康?

榆树湾吃水历史的演变

【作者简介】陈骏驰,男,汉族,1966年生人,榆树湾陈家大院长大,小学和初中就读于榆树湾硫磺厂“825”学校(后改为榆树湾小学),大学文化程度,现在市商务局纪检监察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