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就是这个人:把工厂建在村子里,带领全村人挣票子

日兴镇九湾村乡友谢延令致富不忘乡亲,在村子里面建起工厂,乡亲们不在外出务工,就在家门口挣钱,乡友谢延令也实现自己“有家的地方就有工厂”的诺言。

是什么原因促使谢延令回家建厂呢?

这还要从他最初打工的时候说起。原来在谢延令16岁的时候,早早地就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前往浙江、广东一带从事绣花行业,由于没有技术,每月下来他只有三四百元钱收入,而厂里的技术工人的收入却是他们的好几倍,于是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到技术,等自己发展壮大后,把厂开到村里面去。

对!就是这个人:把工厂建在村子里,带领全村人挣票子

十多年来,谢延令一直坚持踏实肯干、认真学习的精神,通过历年来的打拼,现如今他在浙江有了自己的绣花厂,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然而取得事业成功的谢延令,始终没有忘记改变老家面貌的初心。每年春节回家,他总是想着与村里的年轻人沟通回乡办厂的想法,可是当时大家都趁着走亲探友尽情娱乐,他的这些想法始终没有得到半点回应。

乡友 谢延令:

因为我每年回家,总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来探讨一些发展方面的问题,商业也好,还是一些事业方面的东西,但是每一次回来大家比较热衷于打牌,打麻将,到吃饭的时间喝酒,始终找不到那种感觉,但是每到过完大年十五这段时间,表面上的热闹一过,年轻人又出去打工去了,给我一种感觉就是有家的地方没得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得家,典型的是灵魂跟肉体是分开过的,所以我都在想能不能把我浙江那边的产业分一部分,回来发展一下地方的经济,让大家有了收入以后更好的照顾老人和孩子。

对!就是这个人:把工厂建在村子里,带领全村人挣票子

2018年,他乘国家实施脱贫攻坚的东风,在日兴镇九湾村办起我县第一家绣花厂,带动村里45户贫困户就业。同时,为了解决部分村民不能到工厂里上班的困难,谢延令转变思路,把厂里部分半成品送到村民家中,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挣钱。

日兴镇九湾村村民 余秋兰:

我在屋里看个小卖部嘛,也可以拿点撕衬的布回来撕,小卖部钱也挣了,厂里钱也挣嘛,家里也照管到了,挺好的。

村里的群众在谢延令的带动下尝到了甜头,这也吸引了不少外乡的群众慕名而来,今年7月份才来到厂里工作的义路镇村民张姣就是其中一位,她从开始的绣花“门外汉”,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成长为厂里的技术能手,让她实现了经济和家庭双丰收。

义路镇村民 张姣:

我7月份来的时候,没有接触过,完全不懂,然后通过他们的培训,慢慢就学会了,然后从刚开始三四百顶到现在两三千顶都没问题,每天从技术上慢慢去学,去看下他们,学习一下,慢慢的从1500块钱每月,到现在可以挣3000到4000块钱,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了。

目前,谢延令的绣花厂吸纳本地群众就业80余人,工厂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所加工生产的产品远销中东,看到村里日益成熟的厂区,谢延令告诉记者,他打算把浙江的业务重心放回家乡,让更多的仪陇本地群众跟着自己致富,实现最初的人生梦想。

对!就是这个人:把工厂建在村子里,带领全村人挣票子

乡友 谢延令:

到目前来说,工厂还是比较稳定的,看现在情况,在工人稳定的前提下,我也想把大部分业务放回来,也想扩大工厂的规模,争取在三年之内,把绣花机搞到50台以上,用工量在500到700人左右,尽快的尽可能的完成理想。

谢延令一直坚守着回乡创业的初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父老乡亲致富,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更多像谢延令这样的能人回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改变乡村面貌。

朱德故里 德乡仪陇

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仪陇欢迎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