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國旗的演變

“世界諸大國國旗史”專題(二)

今天的奧地利只是眾多歐洲小國之一,身處中歐的它,以音樂文藝之國而聞名,我們很難把它和“大國”聯繫起來,然而,在歷史上,曾經的奧地利卻是歐洲屈指可數的強國,它曾經是面積囊括幾乎整個中歐的、人口歐洲第二的大國,它的王室更是長盛不衰,把持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前後近400年,甚至一度在今天的荷蘭、西班牙等地保有領地。

如此強盛的強國淪落到如今的三流國家不禁令人唏噓,當然奧地利國勢的興衰不是本專題要討論的內容,但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大背景奧地利的國旗也發生這轉變更迭,下面我們就從國旗史這一視角,簡單窺探下這個曾經歐洲大國的興衰歷程

一、奧地利國旗的緣起與傳說

奧地利的國旗圖案,起源於中世紀歐洲家族的盾徽與紋章,一般認為,巴本堡家族的盾徽是其源頭,該家族成員曾經在976年—1248年間先後統治奧地利,該家族的紋章採用一條銀帶(即白色)附在紅帶之上的設計,也即紅白紅平行帶狀的紋章,而且該紋章至少在公元1105年利奧波德三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奧地利國旗的演變

巴本堡家族的盾徽

紅白紅的顏色本來是代表巴本堡家族的顏色,但巴本堡前後經營了奧地利地區近300年,其紅白三條紋章自誕生後,不斷的在軍事戰爭、王朝貴族活動中被使用,這對奧地利後來的家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246年萊塔河戰役中腓特烈死後,該家族退出了奧地利的舞臺,而其繼承者——哈布斯堡家族則繼承了這些顏色。

哈布斯堡家族在這片土地上更是經營了600餘年,紅白紅三條的紋式逐漸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王朝)世襲土地的紋章,也就自然的成了奧地利的代表顏色和圖案被應用在國旗上。

而除了枯燥的歷史事實外,奧地利國旗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

1192年,時任奧地利公爵的雷歐伯德五世帶領戰士參與到對抗異教徒的十字軍東征。

在戰爭中,雷歐伯德五世英勇殺敵,以至於身著的白色戰袍都被血染成紅色,唯獨中間腰帶的一部分依然是白色,他的勇敢激勵了士兵和參與戰爭的眾人,人們紛紛效仿他,並把他戰袍的樣式做成旗幟鼓舞士氣,這也就成了後來的奧地利的國旗。

當然,這個故事只是後人杜撰的,事實上,當時的十字軍東征旗幟一直是代表教皇的銀十字,而非紅白紅三條旗雷歐伯德五世也未必就這般英勇。但從這個傳說可以看出,在中世紀,甚至直到近代的很長時間,人們對奧地利國旗圖案的認知主要還是源於戰爭,認為這是勇敢和鮮血的象徵。

二、奧地利國旗的轉變與帝國興衰

哈布斯堡王朝以來,紅白紅三條旗就成為了奧地利公國的標誌,但其嚴格意義上也並不能算作國旗,因為從封建體制來講,奧地利侯國、公國亦或是後來的大公國都只是歐洲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是其組成的一部分。只不過,奧地利之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地位比較特殊,作為把持皇位最久家族的直轄領地,奧地利可以說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

奧地利國旗的演變

神聖羅馬帝國晚期的盾徽,奧地利的代表圖案在盾徽正中

1804年,在拿破崙的鐵蹄利炮下,垂垂老矣的神聖羅馬帝國解散,弗朗茨二世宣佈自創帝國,奧地利帝國就此誕生,弗朗茨嘗試以“奧地利”的名義統合哈布斯堡王朝君主領有和統治的土地。同時,這也代表奧地利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個“國家”

新生的帝國沒有選用傳統代表奧地利的紅白三條旗,而是選擇代表哈布斯堡(家族)王朝的黑黃王朝旗,這是因為新成立的奧地利帝國並未是一個基於民族和地緣的產物,而是基於王朝和血緣拼湊而成的怪胎。

在法國大革命帶來洶湧的共和和民族主義的浪潮下,它是顯得那麼的非主流。它是中世紀歐洲帝國的遺留物,統治著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

等眾多民族,各民族操著不下10種不同語言。“奧地利”作為國家的代表和象徵,很難把這些不同土地和民族的人民統合起來,這些土地和人民的紐帶只有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因而,選擇王朝旗作為帝國國旗就不難理解了。

奧地利國旗的演變

代表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帝國的黑黃旗,1700-1867年使用

民族主義的浪潮雖然洶湧,但傳到中歐也花了數十年,1867年,面對奧地利帝國最主要成員匈牙利貴族的民族主義主張,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做出妥協,奧地利帝國從一個單一制國家轉變為立憲制二元君主國,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奧皇作為國家的最高元首並組織中央政府管理軍事和外交,而奧匈兩國分別管理各自內部的事務,雙方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而為了體現這種平等和二元,帝國“雙冠”旗誕生了,它嚴格意義上並不是真正的法定國旗,奧地利和匈牙利分別在自己的地區使用自己的旗幟,當在需要使用代表整個帝國的時刻和場合,這面國旗才會被使用。這面旗幟基本上是將兩個帝國主體的國旗元素進行疊加與拼組,國旗採用兩國代表的基本色,並在中間繪製兩國的國徽和象徵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的皇冠和王冠。

奧地利國旗的演變

奧匈帝國“雙冠”國旗,1869—1918年使用

三、當代奧地利與國旗精神的轉變

同前面俄羅斯十分類似,從封建公國再到帝國最後蛻變為民族共和國,為什麼奧地利的國旗也回到了最初的起點?或者說奧地利國旗是如何從代表帝國“雙冠旗”變回之前的“三條旗”的?

奧地利國旗的演變

飄揚在維也納議會大廈的奧地利國旗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與俄羅斯的三色旗不同,奧地利的紅白紅三條旗從未真正的退出歷史舞臺。無論是公國、帝國或共和國時期,它都被在不同場合使用來代表奧地利這一地區,區別只是在於它有否作為“國旗”來代表整個國家和政府,即使在奧匈帝國時期,紅白三條旗還是作為奧地利區域的旗幟被社會和民間使用,並作為設計的一部分融入在奧匈帝國的“雙冠旗”之中。

一戰後奧地利國旗轉變的最直接原因是,奧地利國家的組成與國土版圖的變化。腐朽的帝國王朝將奧地利拖入了一戰的深淵,戰爭使得奧匈帝國一敗塗地,各民族紛紛獨立,作為二元制主體的奧地利和匈牙利也解除了共主聯邦的關係。

新生的共和國是一個單一德意志民族的共和國,而不再是以前的多

民族帝國,雙冠旗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這一背景下,原來的紅白三條旗“老瓶裝新酒”,重新成為代表國家的象徵。

而除此之外,政權性質的變化也是紅白三條旗作為國旗的原因。新生的奧地利共和國政權不但廢除君主制,更是把之前的皇室驅逐,代表皇室的黑黃旗當然不會成為選項。

而戰敗後的奧地利政權危如累卵,國內更有很強的聲音要求奧地利加入同為德意志民族的德國,為了來團結在戰爭中失利而對國家認同衰減的民眾,同時也是與日益強盛的大德意志情節與認同競爭,一個充滿德意志元素的泛德意志旗幟自然也不再考慮範圍內,只有紅白三條旗足以作為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旗幟和象徵

而今天奧地利的國旗史與一戰後奧地利共和國國旗

一脈相承的。二戰結束後,為了使得德國的納粹主義無法死灰復燃,同盟國對奧地利和德國分別進行了分區佔領,在經歷了10年的同盟國統治時期後,奧地利於1955年成立奧地利第二共和國,並宣佈永久中立,作為第一共和國的繼承者,奧地利繼承了第一共和國的國旗、國名,僅在國徽上有所區別。紅白三條旗也因而再次成為了今天奧地利的國旗(因而帶有國徽的變體旗會有所不同)。

誠然,這面國旗與之前公國的旗幟如出一轍,但歷史走了一圈,這面旗幟除了保留原有顏色和線條外,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不再是鮮血和殺戮,而是新生的共和精神和民族認同。

最後,藉著奧地利共和國的兩版國旗和大家玩一個國旗版“找茬遊戲”,大家可以試試找出兩面國旗的不同,這裡提前透露一下,這些不同是有相當的歷史內涵的。

奧地利國旗的演變

圖一 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國旗,在第一共和國後期和奧地利聯邦國時期使用(1934-1938)

奧地利國旗的演變

圖二 當今的奧地利第二共和國國旗變種,加上國徽版本,代表政府等莊重場合使用(1955至今)

參考文獻:

Thomas Hylland Eriksen and Richard Jenkins, Flag, nation and symbolism in Europe and America,2007.

Culturetrip,The Story Behind The Austrian Flag,2018. 03.10.

史蒂芬·貝萊爾:《奧地利史》,黃豔紅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