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延安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圣地

一座中国历史上的红色之都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延安高铁站,正面装饰的窑洞图案,渗透出浓郁的陕北特色

下了高铁站之后,映入眼帘的延安,已经卸去往日的地瘠民贫,披上了新世纪的新装,完全不像我想象中的那般模样,今天的延安,在新中国的带领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置身其中的我,接受着红色海洋的洗礼。但依然掩饰不了她散发出的拥有传奇色彩的红色精神的历史气息。

延安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

抵达延安之后,前往传说中的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陵山。现如今人们习惯称之为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延河之滨,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首,在山上可俯瞰整个延安城区,因山上有宝塔一座,故称宝塔山,由于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清爽宜人,所以夏季也是消夏避暑的不二选择。(在现实生活中, 宝塔山上的宝塔所在的位置本身不高,宝塔位于半山腰,但却有一种不能言表的气势: 塔身淡定直指苍穹,洁白朴素昭耀光辉,平和坚定屹然耸立,高瞻望远气势凛然。)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如果要登高望远,建议移驾摘星楼

宝塔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宝塔塔身高四十四米,建于唐代,平面八角形九级楼阁式砖塔结构,塔内有阶梯,塔基周长三十六点八米,塔底层有南北两个拱门。南门额书“高超碧落”,北门额书“俯视红尘”。

当时不管是日寇还是国军,都是以延安宝塔为空袭地标,倘若没有了宝塔,他们真的无法在空中确定延安城的准确位置。

因为在解放前,延安只是一座小县城,在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曾经对延安,有这样的描述:延安是个理想的要塞,它位于一个深谷中间,四周都是岩石嶙峋的高山,坚固的城墙一直延伸到山巅……就是用飞机来对付周围的红军也证明是不起作用的。红军把机关枪架在山顶----因为他们没有高射炮----结果很有效。

延安县城面积狭小、目标不明显、黄土高坡地形复杂,如果没有这座宝塔,飞行员在天上,几乎无法区分延安和周围富县、甘泉、延长、延川、清涧等几座县城的区别,故此,延安的宝塔不能炸,如果炸了延安的宝塔,以后就没法对延安发动下一轮准确的空袭--"地标"两个字,是日寇和国军不炸延安宝塔的绝密原因。

据1946年3月10日《解放日报》统计报道,从1938年11月20日至1941年8月19日,近33个月,日寇不定期地来延安空袭,对延安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很大损失,日寇飞机空袭延安共十七次,共投弹约1690枚。

我延安中央机关的领导,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的滕代远主持会议,讨论的内容就是把宝塔山炸掉还是挖掉。大家都认为,宝塔山在人们心里的地位崇高,它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延安精神的象征。当时全国四万多名知识分子、进步青年远赴延安,抗日救国,很多人就是把宝塔山看作是延安的标志。所以,延安中共中央慎重权衡之下,决定不对宝塔做任何处理。——只要有“信心”,延安精神就会永在,宝塔也会屹立不倒!

宝塔山现如今已是延安标志性的建筑,也是到了延安必去之地。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游人击之金声玉振,山鸣谷应

塔旁边有明代铸造的铁钟,明崇祯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喻名“平安钟”,游人击之金声玉振,山鸣谷应,“一击则身体健康,喜气满庭;二击则风调雨顺,物阜民丰;三击则国泰民安,普天同庆”。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改设地级延安市

在宝塔山上,可俯瞰整个延安,陕西省延安地区位于黄河中游,地处东经107°39′~110°33′,北纬35°20′~37°30′。北连陕西省榆林地区,南与渭南、铜川、关中咸阳毗邻,东临黄河与山西的临汾和吕梁地区遥遥相望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原庆阳地区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延安城地理位置的选择也及其巧妙,位于宝塔山,清凉山和凤凰山三山鼎峙,扼延河和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有"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和"塞上咽喉"之说,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

延安东西宽256公里,南北长236公里,总面积36712平方公里。陕西省延安地区行政公署驻地陕西省延安市(县级)距陕西省省会西安市371公里。延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大地构造属鄂尔多斯台坳之陕甘宁盆地的一部分,经过5亿多年的构造运动,在内陆湖盆地停止沉陷后,于上更新世末期发生喜马拉雅运动,地台上升而雏成陕北高原现代地貌大势。更新世末期,高原上先后堆积了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经古代自然侵蚀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侵蚀轮回,逐渐演变成黄土塬、梁、峁与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

从2012年4月份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正在延安市以超常规的方式进行。根据正在实施的“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发展战略,延安市将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将用10年时间,最终将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面积,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建造一个两倍于目前城区的新城。

如今岸上的建筑却朝气蓬勃的与世界接轨,新中国时代发展的脚步也实实在在的把一个从黄土高坡上的沟沟壑壑之地发展成一个红色旅游圣地。

备注:然而延安除了红色旅游景点外,延安缺乏其他旅游景点,旅游产品结构过于单一。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78%,到处是千沟万壑的面貌。近些年来,在退耕还林政策下,延安的山头重新变绿,景色变美,但是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被称为“中国革命母亲河”,宝塔山和延河水是延安最具体的形象

参观过宝塔山之后接下来,请跟随我的脚步前往延河浏览参观,延河历史上虽多次易名,但在较长时间里一直叫清水河,战国时期叫区水,西汉时期叫洧水,南北朝西魏时改名叫清水,以后也间断地叫筋水、濯筋水等,只是到了近代才被人们称为延河。

延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为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陕北第二条大河,全长286.9公里,源于白于山附近的靖边县天赐湾镇周山,自源头出发,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志丹、安塞、延安,于延长县南河沟凉水岸附近汇入黄河,全长286.9公里,流域面积77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93亿立米,平均比降3.26‰,总落差860米,水力蕴藏量5.580万千瓦。

曾经耳熟能详的革命时期“滚滚延河水”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而宝塔山下延河和南川河交汇处一汪水域也是靠橡胶坝拦起来的。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河流含沙量大,延河水已不复存在。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延河已经枯竭,杂草丛生的河床展示着仅有的一丝生机。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清凉山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万佛寺

隋唐以来,清凉山融佛教和道教于一山,据《延安府志》载,山上殿宇嶙峋,金碧辉煌,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谓之“金仙胜境”,享誉三秦,

清凉山万佛寺,宋代石窟,陕北四大石窟之一;1937年1月—1947年3月27日,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设在清凉山上;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1956年8月6日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全国三大红色教育基地。

清凉山东侧是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万佛洞石窟群是中央印刷厂、纸币厂、卫生所和新华书店等革命文物旧址。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毛泽东为新华书店题写了店名

1939年9月1日,新华书店正式开业。在此之前,1937年3月12日在延安城内开办过青年书店。4月24日出版的《解放》周刊,以新华书局的名义发行,新华书局设在延安清凉山西麓一个小石窟内。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陕北民俗文化展馆只是腰鼓村的一部分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腰鼓看台

冯家营腰鼓文化村位于安塞城南3公里处的冯家营村,这里地势平坦,延河绕流, 毗邻包茂高速、延塞快速干道,交通极为便利;该村腰鼓文化源远流长,腰鼓人才极为众多。为充分挖掘安塞驰名中外的腰鼓文化,发展安塞旅游业,提升安塞形象,惠及安塞人民,该村的鼓文化和人才资源丰富。以古朴、典雅、陕北黄土文化风味浓郁为基本

格局,集观赏、体验、生产、娱乐、居住、餐饮于一体,规划面积达159.9亩,分为千人腰鼓展演区、腰鼓产业区、腰鼓表演体验区、腰鼓风情一条街、民间工艺服饰展览区、公共服务区、实景剧演出区、宠物羊观赏区、陕北特色民俗和餐饮区等九大区域。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具有陕北地区最大的实景腰鼓表演基地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安塞文化景区

安塞,地处陕北高原腹地,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是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安塞境内的烽火台多达四五十处,宋代,安塞是宋与西夏激烈争夺的战场,堡塞遍布,战火频仍,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安塞腰鼓的传承

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安塞一直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西部游牧文化的交流地带,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既有汉民族特点又有西域其他民族特点的文化特色。而明代以后长期的封闭、半封闭状态使得在其他地区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在安塞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间艺术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腰鼓便是其中之一。安塞腰鼓堪称“中国一绝”,安塞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腰鼓之乡“。有专家评论说:”安塞腰鼓不仅是陕北黄土高原情感的凝聚和力量的爆发,而且堪称民族灵魂的再现。“安塞腰鼓具有气吞万里山河的气势,雄奇而壮观的场面,像黄河流水一样,激越流畅,一泻千里。

初见----传奇的红色旅游胜地之都

鼓乡

安塞腰鼓,闻名天下。它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气势磅礴、风格独特、浑厚雄壮、刚劲奔放、豪迈粗犷、流畅飘逸等特点,充分表现了陕北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朗乐观的性格。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北安塞县的民间广场舞蹈艺术,也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最大的阵容可上千人或几千人一起打。

《诗经》曾曰:”击鼓其镗,勇跃用兵。“安塞腰鼓正是古代战争的产物,据专家考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延安时期,安塞腰鼓在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中得到极大发展。后来,随着革命的胜利,安塞腰鼓一直打到大江南北,被誉为”胜利腰鼓“。

1951年,安塞腰鼓手曾到天安门广场进行表演。1952年,中国青年文工团学习安塞腰鼓,参加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比赛,一举荣膺特别嘉奖。1986年春天,近千人组成的安塞腰鼓队参加了中日合拍的大型电视艺术片《黄河》的拍摄;同年12月,安塞腰鼓在文化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奖赛中获最高奖——大奖。安塞腰鼓还参加了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表演、建国50周年庆典表演和香港回归庆典等重大活动100多次,参加了50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受到了广泛赞誉,被誉为”欢庆腰鼓“。

只可惜,在延安由于时间关系,没能一睹当年延安作为革命老区的风采,但宝塔山一行,也感受到了延安这座创造奇迹的城市是如何培养着一代一代优秀的领导人并引领中国走向富强,走向辉煌的。

当天去的时候也没有看到腰鼓表演,但是看到看台了呀。

在延安,除了大家印象中的红色革命景区之外

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传奇等待大家开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过上

让大家拍手称赞的

幸福的旅程

“END”

-----------------------------------------------

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