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文明之首在長江流域的洞庭湖

世界古文明之首在長江流域的洞庭湖

世界古文明之首在長江流域的洞庭湖

彭頭山遺址的“刻符”(左)和山東大汶口遺址的頭飾

世界古文明之首在长江流域的洞庭湖

在湖南境內發現的舊石器遺址和遺存大都分佈在洞庭湖區濱岸地帶及四水流域,據其特點分為“澧水文化類群”和“舞水文化類群”。這些舊石器最早出現在60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沉積紅土中,說明洞庭湖區在60萬年前已經有古人類了。考古界認為湖南舊石器具有對相鄰地區的包容性和先進性,故“以洞庭湖為中心的湖南舊石器文化對中國舊石器文化的發展起著獨特的作用”,由此說明當時的以洞庭湖區為中心的古人類是比較先進的,形成了先進的舊石器文化中心。

文/童潛明(原湖南地質研究所總工程師)

瀟湘晨報 09-29

有世界上最早的古城

長江流域的城市建設經過了漫長的時間。考古發現洞庭湖8000年前有圍壕的八十壋遺址是最早的城市雛形;到6400年前有城牆的8萬平方米的城頭山遺址是最早的城市。城頭山遺址發現發掘前後經歷了20餘年。

屈家嶺文化早期,在澧縣城頭山遺址上築起了城垣,其外開鑿了護城河,面積達10萬平方米。它是迄今已知我國最早的城址之一。這座植基於發達原始農業和新石器時代文化肥沃土壤中的城,顯示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來臨。同時與這座古城共處的澧水下游平原,按初步統計資料,舊石器文化遺存28處,新石器時期遺址彭頭山文化10處、皂市下層文化12處、大溪文化34處、屈家嶺文化

30處、龍山(石家河)文化142處,共計256處,這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

1998年,考古學家王紅星在《漢江考古》發表論文指出:“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古人居地的遺址多是在河邊濱湖崗地、坡地上。一方面是因為人類生活離不開水,農業生產也離不開水;另一方面是因為河網水系為聚落間的頻繁接觸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又指出“長江中游地區全新世溫暖期,其上游地區氣溫也必然升高。冰川融化加劇,使長江水流量加大,本地降雨量增大,長江上游來水增多。加上當時又沒有人工堤防,必然導致洪水氾濫。而海拔高程較低的澧陽平原遭水患沖積,自是首當其衝”。

澧陽平原之所以海拔高程較低,是因其處於地殼沉降狀態,洞庭湖區出現了四個沉降中心,城頭山便處於澧縣沉降中心點。然而即使是在沉降的中心,在時間上也有相對上升和相對下降的發生。上升時古城處於湖濱階地,下降時古城淪為湖泊被泥沙淤積,城頭山各文化層的關係就反映了上升為陸、下降為湖的變化。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家河時期,城頭山就一直處於沉降狀態,出露於澧水南岸,彭山山麓的澧水斷裂北盤的埋藏階地是說明洞庭湖區沉降的最好例證。

世界古文明之首在长江流域的洞庭湖

是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

彭頭山遺址位於澧縣大坪鄉孟坪村,距今約9000年左右。1988年省文物考古所對其進行了發掘,在陶片中發現大量摻和的稻穀和稻殼,經研究為早期形態的栽培稻,這說明長江中游地區是世界上水稻栽培最早的地區之一。

八十壋遺址位於澧縣夢溪鎮五福村,時代相當於彭頭山遺址的中晚期,距今8000年左右。1995年10—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第三次發掘。在古河道河漫灘部位距地表4.5米深處發現有黑色淤泥層,內有大量有機物和可以分辨的上百種植物,數十種動物與家畜骨骼,大量竹、木、骨器。特別重要的是在僅數平方米範圍內,出土稻穀和大米1.5萬粒以上,數量超過了國內已有發現的總和。這些稻穀和大米保存極好,這一發現對研究稻作農業的起源較之彭頭山遺址具有更高的突破性價值。

長江流域1970年代出土了浙江河姆渡人工栽培稻遺址,是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當時認為是世界最早的。可是1988年出土的彭頭山遺址和1995年出土的澧縣八十壋遺址栽培稻卻是8000年到9000年前,超過河姆渡1000~2000年。對此據2011年《財經》11期報道,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美國科學家一項大規模基因重測序分析稻米進化史的研究中,確認亞洲栽培稻起源於中國8200年前的洞庭湖區。

發現世界古文字史上的第一個字符

彭頭山遺址發現少數棒墜飾上有刻寫的符號稱“刻符”,棒形墜飾長8.5釐米,底寬1.1釐米,厚0.7釐米。棒形墜飾與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頭飾相似,棒形墜飾下端的“刻符”。頭飾上刻字符,是讓神符、咒語保護頭顱的。

棒形墜飾下端的“刻符”很工整、纖細、端正,說明不是一般的隨意刻寫,而是很嚴肅認真的雕刻,刻寫的符形已定型,不是草創階段。從“刻符”刻寫的工整與精巧程度,表明刻寫技術已非常嫻熟,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積累。

“刻符”漢字中無,古彝文中有。

刻符通過碳14測年,為距今8200年前後,早於河南舞陽賈湖遺址500年左右。賈湖遺址有4個為直行連續刻寫的“刻符”,意思是“荒野孤魂”,說明此時文字已能連成語句,如果沒有若干年的文化和字的積澱、發展,是不可能產生的。彭頭山“刻符”的存在,證實了賈湖遺址“刻符”是從彭頭山“刻符”積澱發展而來的。如若加上彭頭山“刻符”前的草創階段,說中國文字已有一萬年左右的發展史也不誇張。

西方最古老的文字是出土於西亞哈拉夫遺址,是刻在陶塑女神肩膀上的,距今7500年,與彭頭山“刻符”相比,晚了700年左右。因此可以說彭頭山遺址“刻符”是目前世界古文字史上的第一個字符。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序,中國以3000年前的黃河文明排第四。早在20世紀初,梁啟超先生就常為中國居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末鳴不平,曾大聲疾呼“中國乃世界文明之鼻祖”。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長江流域,特別是洞庭湖流域的重大考古發現使世界古文明位次有修正的必要。於是2000年11月4日《科學時報》報道古人類學家賈蘭坡院士等贊同要重排世界文明位次,認為長江文明應排首位;近年“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史式教授舉出栽培稻、古城、祭壇、古稻田等洞庭湖區考古發現,也認為世界古文明位次要重排,應以長江文明為首;2011年1月16日召開的“湖湘文化研究會”2010年

年會不少學者依據中國最早的城市、最早的稻種,最早的八卦圖和刻符等都發現於湖南,就認為中國文明之源在湖南,這是否意味著世界古文明位次之首應在長江流域的洞庭湖。

訂購諸玄識《虛構的西方文明史》、董並生《虛構的古希臘文明》及《稻生一》、《稻可道》,請點擊大同書城“閱讀原文”。

支持大同思想網!請長按後打賞

關於大同思想網:大同思想網是由大陸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杜鋼建、青年學者枕戈、天地人律師事務所鄒紅豔律師、嶽麓書院唐宏站博士發起,並有學界代表人物鄭佳明、盧德之、陳明、秋風、林安梧、黃玉順、伍繼延、杜文忠、韓星、何真臨、曾亦、韓秉欣、黃守愚等一大批學者支持的文化學術網,於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長沙成立。網站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實踐法治中國為當下目標,弘揚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並希冀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大潮中,大同思想網已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國學網站之一。

關注大同思想網

datongsixiangwang@163.com

大同思想網

http://www.datongsixiang.com(新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