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在秋的蕭瑟裡期待雪的詩意

2019年11月22日22:58:48,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到黃經340°,這個瞬間,中國人稱之為小雪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小雪節氣的解釋是:“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小雪是農曆十月的中氣,此時下下來的雨因寒冷凝結成雪,一般雪量不大,故稱小雪。

二十四節氣裡,總有那麼幾個節氣容易讓人生出願望,比如,雨水節氣該下場潤物無聲的小雨吧,霜降時,早上出門該看到霜花吧,小雪和大雪節氣總得飄點紛紛揚揚的雪花吧,對這幾個節氣,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期待?

但事實上,在二十四節氣誕生地的黃河流域,不僅小雪節氣下雪是難得一遇的巧合,就連最低溫度也只是偶爾降到零度以下,至於景色,請看下面這張於小雪節氣前一日拍攝於河南開封的圖片,分明還是一派秋高氣爽的深秋景緻。

小雪節氣,在秋的蕭瑟裡期待雪的詩意

節氣裡的“小雪”和天氣裡的“小雪”是不同的概念,節氣“小雪”是氣候,氣候是某一地區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平均狀態,具有穩定性。“小雪”節氣表示黃河流域的最低氣溫在這段時間會降到0℃以下,達到降雪的溫度條件,天上的降水形式能夠從雨變成雪了,但並不表示就會下雪,因為要降雪,只有溫度條件是不夠的。

天氣中的“小雪”是氣象現象,天氣是某一個地區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它複雜多變。要下雪,除了雲下溫度要低於0℃之外,還要有充分的水汽和凝結核,水汽才能凝華成雪花飄落。氣象學上把下雪時水平能見距離等於或大於1000米,地面積雪深度在3釐米以下,24小時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間的降雪稱為“小雪”。

所以小雪節氣≠下小雪,就象雨水節氣≠下雨,古人以雨和雪命名這些節氣,反映的是溫度的變化趨勢,是古人對雨雪關係的關注。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裡說: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

在古人看來,雨、露、霜、雪都是陰陽之氣和合交融的產物,當陽氣勝過陰氣就形成雨、露,陰氣勝過陽氣就形成霜、雪。

這個說法有一定的科學性。雨、露、霜、雪都由空氣中的水汽產生,溫度在0℃以上凝結成雨、露,就是“陽氣勝則散為雨露”,溫度在0℃以下凝華成霜、雪,就是“陰氣勝則凝為霜雪”。

二十四節氣中,雨水、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這些節氣表面上是大自然降水形式的變化,但背後是人們對氣溫的觀察,和對0℃冰點的關注。中國古人沒有現代的溫度概念,他們通過水從液體到固體的變化來判斷溫度變化,安排農事:0℃以上,萬物生長,農人忙碌耕種;0℃以下,萬物蟄眠,農人休養生息。

就下雪情況來說,在我國寒冷的西北高原,一般在公曆10月就會開始下雪,一些高寒地區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西北、東北的大部分地區會在立冬前下雪。

黃河流域的氣溫一般會在小雪節氣前後降到0℃以下,再過兩天,西安和洛陽的最低溫度會接近0℃,理論上氣溫再降一點,就具備出現小雪或雨夾雪的氣溫條件,但下雪還需要其他氣象條件的配合,今冬中原的初雪什麼時候下,不知道。

淮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在小雪節氣時才陸續結束溫暖的小陽春天氣,降溫進入氣候學上的冬天,即平均氣溫連續5天低於10℃,但氣溫降到0℃以下要到12月中下旬,那時候才具備下雪的氣溫條件。小雪期間江南的降水還是雨水,潮溼陰冷,人體感覺比北方還冷。北方一般11月15日開始供暖,小雪節氣時都已經用上暖氣,屋裡溫暖如春,能穿著單衣吃雪糕,而在南方,屋裡能比屋外還冷。

小雪時節,從黃淮到江南都依然秋色迷人,唐朝張登描寫到:“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猶綠槿花然。”南唐徐鉉在小雪節氣時寫到:“籬菊盡來低覆水,塞鴻飛去遠連霞。”唐朝白居易有首《早冬》描寫南方此時的風物:“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幹漠漠沙。”夜晚的寒霜很輕,芳草依然萋萋,白天暖陽很快就把霜曬乾了,江南的早冬如春天般可愛。

不過,名字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想象,在小雪節氣裡,人們還是更喜愛用各種明顯不是小雪節氣的雪圖雪詩雪詞為這個黃葉飄飄,秋意蕭瑟的日子助興。比如唐朝祖詠的《終南望餘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白居易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雪,“資清以化,乘氣以霏。遇象能鮮,即潔成輝。”這是東晉羊孚寫的《雪贊》,這十六個字寫出了雪的各種意象:因清冷而化成形,乘氣流而舞紛飛。著物體則形鮮明,質高潔而生光輝。在經春歷夏度秋之後,雪,讓一年的喧囂和熱烈沉靜下來,一如此月的坤卦,沉靜內斂,厚德載物。

小雪節氣時,在秋的蕭瑟裡,期待雪,也許不符合天氣,但吻合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