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郊區的筆管堡村,有一支“闖關東”的蓬萊蘇姓後人

東三省有很多“闖關東”的山東人後裔,這一點已經不需贅言。但因為年代久遠和資料缺乏的關係,多數闖關東後裔對於祖籍地的概念都很模糊,有的只知道是山東省,有的只知道是登州府,能精確到縣的,大概十之五六;能精確到村莊的,十之一二;在少數知道祖籍村莊的人當中,現實中能夠找到的(古今村名變化很大),又大概只有一半。闖關東後人尋根之難,可見一斑。

難,誠然是難,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這次要介紹的一支闖關東後人,就對祖籍地記載十分清晰,不僅精確到府到縣到村,並且這個村現今仍能找到。值得一提的是,這支人闖關東的時間可以追溯到清初,年代如此久遠,祖籍信息傳承的還如此清晰,難能可貴。

這支闖關東後人,分佈在遼寧省鞍山市郊區的筆管堡村。按照現在的區劃,筆管堡村屬於鞍山市鐵西區永發街道,不過這裡距離海城市和千山區也不遠,屬於三區市交界的地方。而在明清時期,這裡地處海城和遼陽之間,算是“金復海蓋”的界線上。

鞍山市郊區的筆管堡村,有一支“闖關東”的蓬萊蘇姓後人

(配圖均為明清時期登州府駐地蓬萊風光)

筆管堡村有不少蘇姓人,根據族譜記載,這支蘇姓人的原籍在登州府蓬萊縣塌地橋。如今的煙臺蓬萊市境內,的確有個塌地橋村(社區),就在城郊。而根據蓬萊縣誌記載,塌地橋村主要有寧、蘇、楊等姓氏,蘇姓也在其中。

鞍山市郊區的筆管堡村,有一支“闖關東”的蓬萊蘇姓後人

從族譜記載的信息來看,筆管堡村的蘇姓人先祖,是在清順治年間“奉旨”從塌地橋村北上,在關外落戶已經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

在清代史料當中,筆管堡這個地名有所提及,據說盛京內務府曾在此分設糧莊,由蘇姓莊頭承領莊地,耕種納糧。照此推論,蓬萊這支蘇姓似乎是在清初投充到內務府轄下的田莊,因此族譜才稱“奉旨”遷徙。

鞍山市郊區的筆管堡村,有一支“闖關東”的蓬萊蘇姓後人

也正因為這段淵源,筆管堡的蘇姓人,才保留下來比較清晰的原籍信息,這一點與後來自發逃荒闖關東的其他民戶不同。其他民戶來到關外之初,大多無依無靠,文化程度也不高,原籍信息只能通過口口相傳,年代一久,很容易失傳或者訛傳。

鞍山市郊區的筆管堡村,有一支“闖關東”的蓬萊蘇姓後人

在筆管堡村的附近,有一座雙龍山,筆管堡的名字,相傳與這座山有關。所謂雙龍,也可以聯想為“筆架”的形狀。根據鞍山地名資料記載,古代有位從南面來的先生路過此處,認為這裡的風水不錯,只是光有筆架而無筆管,建議以“筆管”命名與筆架山相符,筆管堡的名字因此而來。

可惜的是,筆管堡蘇姓族譜,筆者僅見部分序言,而未觀其全貌。蓬萊塌地橋蘇姓是何淵源?闖關東之後有多少支派,暫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