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先後誕生五位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公佈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選舉產生的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黃岡市駱清銘、彭建兵、王秋良3人名列其中。至此,黃岡市先後走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18名。其實黃梅早前就有5名,居全市之首!

湯用彤

湯用彤(1893—1964),男,字錫予,湖北黃梅人。1912年入清華學堂,1916年畢業留校任教。1918年赴美,先後在漢姆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哲學,1922年獲碩士學位。回國後在國立東南大學、中央大學任教授、系主任。並在歐陽竟無門下學佛學。1930年到1937年,先後任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10月聘為中央研究院評議員,兼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北京辦事處主任。1949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副校長。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考古專門委員。1956年任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瞿金平

瞿金平,男,1957年6月生,湖北黃梅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兼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加工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在主持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聚合物動態反應加工技術及設備開發”中,開創性地將電磁場產生的振動力場引入聚合物反應擠出全過程,提出用振動力場控制聚合物反應過程及反應生成物的凝聚態結構與性能的創新方法,通過技術攻關,取得突破性的技術成果,使我國在該領域處於技術領先地位。該成果取得八個國家和地區的發明專利權,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中國發明專利金獎。

瞿金平教授是恢復高考第一屆(七七級)大學生,1981年和1987年先後取得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塑料機械學士學位和輕工機械碩士學位,1999年取得四川大學材料學(高分子材料)博士學位。1982年起先後被聘任為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教授,曾擔任華南理工大學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系主任、兩屆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1998年11月至2007年12月),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擔任國家“十五”“863”計劃高性能結構材料主題專家。

瞿金平教授主要從事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術與裝備及其理論的研究與教學,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塑料振動剪切形變和體積拉伸形變動態成型方法及原理、系統發展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理論、發明並研製成功一系列塑料成型加工新技術及裝備。獲得了一系列技術發明專利權:中國發明專利30多項,美國、歐洲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發明專利權3項;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級重點科技項目和相關工程配套項目等30多項,鑑定成果20多項,其中多項成果被鑑定為: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發表發表SCI、EI收錄論文150多篇、出版《Polymer Dynamic Plasticating Processing:Theory and Technology》等著作5部;成果產業化效果顯著。

1995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香港蔣氏科技成就獎(專為獎勵世界各地在製造業做出突出貢獻的華裔科學家而設立,由田長霖、李遠哲等國際著名科學家組成評審委員會);1997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中國專利發明創造金獎;2001年獲得中國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優秀科技成果獎;2002年獲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03年獲中國專利發明創造優秀獎、廣東省專利發明創造金獎;2005年獲第十五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6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8年獲中國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第六屆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2010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4年獲中國專利發明創造金獎。

瞿金平教授1992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評為廣東省先進工作者;1995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95年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人才計劃;1996年被廣東省委授予廣東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1996年獲第三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997年入選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工程計劃(國家級培養對象);1997年獲廣東省首屆優秀青年科學家獎;1997年獲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7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99年被廣東省評為南粵傑出教師;2001年獲得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突出貢獻獎、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計劃先進個人特等獎;2004年獲廣東省優秀專利發明者稱號;2008年獲得第六屆國際發明展覽會最佳發明人獎;2011年被評為廣東十大新聞人物;2012年獲廣東省省創先爭優“南粵先鋒”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吳淦國

吳淦國,男,1946年4月生,湖北黃梅人,1969年7月參加工作,197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理學碩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4年至1969年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地質學專業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1971年8月至1972年7月北京地質學院青年教師進修班在職學習。1979年至1982年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構造地質學專業在職研究生。1984年10月至1985年4月上海外國語學院出國培訓部學習。1985年8月至1986年9月在前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和莫斯科大學進修。2000年10月至2000年12月在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第十七期“高校領導幹部進修班”學習。

  1969年至1975年在北京地質學院工作。1969年7月至1970年6月安徽311地質隊生產鍛鍊。1970年7月至1971年7月北京地質學院五七地質隊從事地質找礦工作。1987年至1993年先後擔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礦產地質系副主任、系主任、科研處處長。1993年2月至1998年3月先後任地礦部地質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所長。1997年7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兼副校長。1997年8月兼任中國地質大學副校長。1998年3月任黨委書記兼常務副校長。2000年1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校長,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俄羅斯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功勳工程師,國立莫斯科地質勘探大學名譽博士,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礦聯礦業城市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全國地學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公開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6種,教材2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長期從事構造地質、地質力學、礦田構造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

邢慕寰

邢慕寰(1915.8.1-1999.10.30),男,湖北黃梅人,經濟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1938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與徐之河、陳觀烈、佟哲暉等人同學,1942年畢業。後到臺,創建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首任所長;曾創辦臺灣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主任、研究院院長。1999年10月30日逝世。

對臺灣、香港經濟界和學術界貢獻至巨。在臺灣大學培養了劉克智、王業鍵、胡勝正、陳昭南、李庸三等人。在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期間,羅致和培養了香港經濟學界的許多棟樑之才,如林聰標、廖柏偉、王於漸、宋恩榮、何基、何濼生等。也是第一位在國際七大頂尖雜誌發表學術論文的中國本土經濟學家。

桂建芳

桂建芳,男,1956年6月生,湖北黃梅人,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院士,博士生導師;1999年至2007年任水生所常務副所長、所長;2001年至2011年任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為農業部第八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水產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遺傳學會和湖北省細胞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和中國魚類學會理事;《水生生物學報》主編,Gene,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動物學研究》、《中國水產科學》編委;國家科學技術部973計劃 “重要養殖魚類功能基因組和分子設計育種的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水產原良種審定委員會副主任。

1982年1月畢業於武漢大學細胞生物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84年12月在武漢大學遺傳學專業獲碩士學位,同年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1995年6月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1991年12月至1994年9月曾在美國俄亥俄醫學院和加州大學聖迭戈校區進行工作訪問和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RNA剪接與細胞週期調控的關係。現在主要從事與魚類育種生物技術相關的遺傳、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研究。已在《Nature》、《PNAS》、《Gene》、《J.Mol.Evol》、《Dev.Biol》、《Mol.Biol.Evol》、《Aquaculture》、《J.Fish Biol》、《中國科學生命科學》和《科學通報》等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390多篇,其中SCI刊源論文210多篇,出版專著和研究生教材7部;論著被用9000多次。已培養畢業博士和碩士以及出站博後共100多位,畢業的博士中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1名,優秀獎2名。作為主持人培育出水產新品種異育銀鯽“中科3號”,作為主要合作者培育水產新品種黃顙魚“全雄1號”和長豐鯽;研究成果獲獎10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2011年),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2003年),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2011年);授權專利10項。1988獲中國青年科技獎,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二等獎,1990年獲湖北省青年科技精英稱號,1994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一等獎,1996年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1997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998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獎,1998年獲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3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獎,2003年獲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2004年獲湖北省“勞動模範”,2004年獲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先進個人,2009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1年獲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201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湖北省科技突出貢獻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