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家長要深思

“本文由硬核媽媽原創、歡迎大家評論、轉發”


孩子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希望,是未來。當一個小小的生命呱呱墜地的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會把自己所有的愛都給與孩子。

愛的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我們的愛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然你的愛有可能就變成了“害”。

父母的愛,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李先生和妻子是一對結婚四年的小夫妻,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有著自己的小幸福。

但是他們夫妻二人也有著自己的煩心事,那就是,結婚以後一直沒有孩子,在經過幾年的四處求醫後,終於等到了好消息。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家長要深思

全家老少都高興無比,經歷了十月懷胎的艱辛,李先生和妻子終於迎來了他們的寶寶,取名為“恩賜”,寓意為上天的恩賜。

就這樣,快樂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過著,李先生一家對孩子悉心照顧。

一轉眼,孩子已經四歲了,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級,李先生為孩子選了一個條件非常好的私立幼兒園。

可是是,沒上幾天,李先生和妻子就被老師叫到了學校,通知他們孩子被勸退,夫妻二人十分不解,氣憤的和園方理論起來,老師的一番話卻讓李先生和妻子羞愧不已。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家長要深思

原來孩子在學校不但自己不能穿衣服、吃飯,就連大小便都不能告訴老師。而且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時,孩子稍不順心就會打小朋友,以至於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

晚上李先生和妻子也回想這些年,孩子吃飯、穿衣 一直是爺爺奶奶隨身伺候,孩子不愛吃飯,奶奶就追著喂孩子,一頓飯可以吃上一個小時。

而且孩子脾氣特別暴躁,稍不順心就打人。大人為了怕孩子哭,從來沒有制止過。以為給與這些是對孩子的愛,沒想到愛的不恰當反而變成了溺愛。

對於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失去的比得更多

1)孩子過於以自我為中心

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被一家人寵愛著,所有的注意力都聚集在孩子的身上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分享,因為家裡面好吃的、好玩的全部留給孩子。

而且很多家庭會經常出現這樣的對話“爸爸媽媽不愛吃,都留給我的寶貝吃”。“

只要我的寶貝喜歡,買什麼都行”。“你喜歡吃,爸爸就給你留著了,誰也不給”。

好的留給孩子沒有錯,但是,千萬不能讓孩子認為,這就是我的,必須給我。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分享,而且不懂得感恩。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家長要深思

2)生活被照顧的太周到,孩子能力低下

一個孩子,他從出生時就有一種自然遺傳下來的能力,讓他趴在那個床上他就會往前爬,這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但是孩子具備的這種能力往往被家長剝奪了。

比方說孩子吃飯,到了一定年齡是需要鍛鍊孩子自己吃飯的,可家長就是要端著碗往他嘴裡喂。

所以說在方方面面我們對孩子都進行了百般的呵護,其結果就導致了孩子很多能力的下降。

孩子的能力是自己去鍛鍊的,如果說孩子吃飯一直有人喂他,那麼他一定學不會自己吃飯。如果穿衣服不讓他自己扣錯幾次釦子,穿反幾次鞋子。那麼他也不能學會如何穿衣穿鞋。

然而這才是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如果家長一直不肯放手,等孩子長大以後他的時間規劃能力,自我判斷能力等等都會下降。

人的智力是通過人的大腦器官對世界的探索培養起來的。家長溺愛孩子,但是卻使孩子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被限制。

他沒有機會去運用他的大腦去進行判斷分析,其實就是變相的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及想象力。

3)沒有過付出,孩子內心冷漠無愛

被溺愛的孩子,他整天都被這種溺愛包圍著。就是說他只是接受愛,而不懂得付出愛,也就不懂得怎樣去愛別人。
人們總說,一個幸福的兒童,他應該得到愛,然後再把愛回饋給別人。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接受周圍人對他的愛,社會對他的愛,同時又要把這種愛傳播給更多的人,這樣才能擁有幸福體驗。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家長要深思

4)孩子未來的生活變得艱難
由於家長的溺愛,孩子在這成長中遇到的困難都被家長扼殺在萌芽期。

這種困難當孩子進入社會的時候他依然會碰到,這個時候他不具備處理困難的能力。所以到了社會上他一定要比其他人吃的苦難更多一些。

5)孩子對父母、長輩沒有敬畏之心

回憶70、80後的童年,那個時候長輩不上桌吃飯,孩子是不允許先上桌的。

父母的一句話,孩子是不敢頂撞的,而現在的孩子,全家人吃飯孩子早早的坐在了前面,為了哄孩子開心,可以任意的打罵長輩。

對長輩、父母缺少了敬畏之心,孩子以後到了社會上,對老師,對領導都會缺少敬畏之心。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想把所有的愛給與孩子是沒有錯的,但是想要教育好孩子,家長們一定要嚴愛有度。

有句老話說“要成才,先成人”,為了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一定不能打著愛的名義,變相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我是硬核媽媽,是3歲男孩的媽媽。關注我,給大家分享最“硬核”的育兒知識。記錄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故事,不錯過他們成長的每一個瞬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