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要怎麼喝?一隻杯子給你的忠告

咖啡要怎麼喝?一隻杯子給你的忠告

空氣中彷佛傳來陳詞濫調的味道,我知道,一定是那顆咖啡豆又在自怨自憐,感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識不得TA的好。

作為一個有杯格的咖啡杯子,為了實現咖啡杯的使命,我不自怨,反而對咖啡飲者提出要求。

而且,這要求提得理直氣壯。

為什麼呢?

咖啡要怎麼喝?一隻杯子給你的忠告

你去看看精品咖啡的定義,用我的杯言杯語概括一下:

就是從種子、到豆子、到杯子、最後到肚子的咖啡生命鏈中,每一個環節的每一個人,都要為創造美好的咖啡體驗而努力。

這其中,也包括消費者,也就是你。

前面那麼多人的努力,咖啡豆生而為豆的價值,就在你將我的杯中物,啜吸入口、細心品味上。

杯子我最看不得你們屁股坐在我們面前、腦袋卻還在公文紙、社交媒體的內容上。

敲黑板、劃重點:

你不是為了你的肚子在努力,是為了你的生活品質。

咖啡要怎麼喝?一隻杯子給你的忠告

拿我無比尊重的一位學者,Charles Spence先生的話說:

感受咖啡滋味的,不是你的味蕾,而是你的大腦。

咖啡要怎麼喝?一隻杯子給你的忠告

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嚐到的、觸摸到的,都在影響咖啡給你的感受。

當然啦,上面是我的杯言杯語,換作學術語言,就叫做“多重感官的食物知覺”。

大概是這樣一種描述:

你的大腦,藉助多重感官體驗(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整合、共構出你對食物的整體感受。

不是我盲目自大,感覺還是我的杯言杯語更接地氣。

咖啡要怎麼喝?一隻杯子給你的忠告

咖啡要怎麼喝?一隻杯子給你的忠告

學者們(當然不只他一位)做過各種實驗,發現這樣一些有趣的結果:

你們覺得白瓷杯子裡的拿鐵咖啡,味道更濃郁;

而放在藍瓷杯子裡的拿鐵咖啡,甜感更突出。

如果咖啡上面有拉花,你們會覺得咖啡更好喝;

而咖啡上面如果沒拉花,就覺得咖啡滋味不夠好;

咖啡師問你的名字,並把你的名字寫在杯子上,也會讓你覺得咖啡更好喝,因為

那是一杯“為我做的咖啡”。

你是否選擇了埃塞俄比亞咖啡,可能和你聽到了非洲音樂有關;

如果你聽著低音域的音樂喝咖啡,你們會覺得苦味明顯;

而聽著高音域的音樂喝咖啡,你們會覺得更甜……

作為有杯格的杯子,我不禁想到了日本古時的一位茶人,千利休。

他把茶室改造得狹小簡樸,甚至特意將入口放低變窄,讓每個進得茶室的人,先要放低自己、放下身段、放掉雜念,專注在對茶的欣賞、品味之中。

日本人尊他是茶聖,在我的眼裡,這不就是多重感官食物知覺理論的古代實踐嗎?

咖啡要怎麼喝?一隻杯子給你的忠告

所以,基於以上這麼多的思考,作為一個有杯格的杯子,我忠告諸位,放下手機、關掉視頻、挑一首好的音樂,然後讓自己靜下來,好好看一眼杯中物、嗅一嗅瀰漫在空氣中的氣味,然後品一口咖啡。

咖啡要怎麼喝?一隻杯子給你的忠告

給自己安靜的時間,專注於自己的體驗,這才是有品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