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探微:平遙南大街

平遙南大街的整條街道保留著完整的傳統格局和獨特的歷史風貌,街道兩側現存有大量百年以上、獨具明清風格的“前店後寢”式傳統老字號和古民居建築,清朝時期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

古建探微:平遙南大街

平遙南大街

  平遙南大街又稱明清街,是平遙古城對稱式格局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東門,以古市樓貫穿南北,是平遙古城在明清時期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也是平遙古城歷史文化遺產的精華之一。它在歷史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過重要影響,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有代表性的傳統產業,能集中反映地方、民族的風貌特色;文化要素。擁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有其傳承;保存狀況。

古建探微:平遙南大街

南大街市樓

  在南大街路西市樓腳下,有一處明清風格的鋪面,這裡是平遙古城老字號長升源。清晨,當老街上還沒有什麼人的時候,店鋪已經開張。

  長升源原名“聚盛源”,意為顧客盈門、財源旺盛,創建於明代崇禎年間,是郭氏家族自家店鋪,以經營黃酒和糕點為主。店家祖上發明釀製的黃酒在中原諸省頗有名氣。根據史料記載:清朝末期,慈禧太后離京西逃途中在平遙古城停留期間食用聚升源的黃酒及點心後,不禁大加讚賞,並當場賜了一個“長”字。“聚升源”從此改名為“長升源”。“長升源”的黃酒及點心也因此更加名聲遠揚。

古建探微:平遙南大街

南大街俯瞰

南大街佈局:

  南大街是正對南門(迎薰門)方向的南北大街,它與東面的東城牆和西面的沙巷街不但平行,而且距離相等。古代“尋龍點穴”的“金外”就在這條街上,“金片佔樓”橫跨街心;南大街是這座城的脊樑。它蘊藏著豐厚的古城文化精髓,寸至今門,這裡依舊足古城的繁華鬧市。

  南大街南起興國寺(俗稱小寺廟,位居南門甕城內側,今不存)門前,北至東、西大街的銜接點,全長690米(從南城牆算起為738米)。兩旁高屋連脊,密排著78座古店鋪,眾商雲集,招幌如林,在興國寺門前出現了明快的節奏在北上雞市口的道路兩旁,建築物井然有序;現代公眾建築電影院取代了古代奉祀風俗神的二郎廟;在許多紙紮作坊裡,雖少見精品,卻多了花樣;盛極一時的魁泰煙店舊址,進駐了新興的行業。

古建探微:平遙南大街

平遙南大街夜色

  從塢市口往北才是南大街的傳統概念,全長422米。在清代中葉,商業隆盛,票號興起,在這物華大寶、人傑地靈的黃金地段上,諸如同益慶、魁成裕、崇豐厚、協順隆、永隆號、長泰永、興隆信,以及後期的義聚恆、瑞豐祥等名號老店,都是商戰中的強手,因他們創立過非凡的業績而聲名洋溢,晉商的頌歌相傳世代而不衰。

  南大街真正的魅力不在於古老,而在於“紀錄”,它古樸裡揣著熱情,安靜裡紀錄著喧鬧。它古老的殼子被完整保留下來了,但更多人來到這裡卻是為了觸摸它的“裡子”,那是獨屬於山西商業的古老味道。

古建探微:平遙南大街

南大街·歷史建築

  南大街的文物古蹟、歷史建築保存豐富,保留著較完整的傳統格局和獨特的歷史風貌,具備一定的規模;經濟文化活力。對原有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有一脈相承的延續性,至今仍維持著其原有的社會功能和經濟文化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