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地級市博物館還小還破的黑龍江省博物館 卻有一段歷史值得看

現在地市級博物館在各地如火如荼的修建著新館,一個比一個氣派,館藏文物也比較豐富。省會城市的博物館就更不用說了,規模更加宏大,有的從名字上就感覺到了高級,因為更大的博物館機構會叫做XX博物院,更帶感。但也偶有例外的的時候,比如在東北,準確的說是在哈爾濱,也有一家省級博物館,從外觀看起來就非常小,甚至藏品也不算豐富,但如果你要了解曾經的東北俄僑文化,真的就是必來。十月以後的哈爾濱都挺冷了,中央大街也逛不了多會兒,這天實在有點太冷了,所以在室內看看博物館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比地級市博物館還小還破的黑龍江省博物館 卻有一段歷史值得看

在哈爾濱乃生活的俄國人,並不是某一個時期來的,而是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就是沙俄時期修建的中東鐵路,不僅為當時的哈爾濱交通提了速度,也帶來了一定數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築路工人。當然隨著中東鐵路帶來的城市發展機遇,哈爾濱也迎來了俄國商人、律師、教師還有神職人員等等,他們構成了來華俄僑在這一時期的主要人群。

比地級市博物館還小還破的黑龍江省博物館 卻有一段歷史值得看

而“十月革命”後,白俄軍官和士兵大量湧入,隨之而來的還有難民,從貴族到平民,各個階層都有。在這一時期,哈爾濱成為遠東俄僑的聚集地和俄僑文化中心,在這一時期哈爾濱的俄僑文化發展到頂峰。而到了“九一八”後,日本佔領東三省,俄僑被迫流亡,有的去了上海,有的去了歐洲,也有的去了美洲。而從這一時期開始,哈爾濱俄僑文化也在快速消亡,只留下一些美食、藝術、建築等俄僑文化還在隨後的上百年裡依舊在方方面面影響著哈爾濱這座城市。

比地級市博物館還小還破的黑龍江省博物館 卻有一段歷史值得看

走在哈爾濱的街道上,濃郁的俄羅斯風格建築風格會吸引到遊客的目光。例如中央大街上,最典型的俄羅斯風格,還有馬迭爾冰棍,還有俄餐廳,還有樹下的長椅。又例如郵政街上的俄羅斯民居,房頂的木結構,特殊的牆磚造型,以及比較笨拙的大紅磚。但在哈爾濱獨特的建築風格除了以古典的俄羅斯建築物為主,同時還伴有一些法蘭西風格的建築。因此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哈爾濱便以“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稱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比地級市博物館還小還破的黑龍江省博物館 卻有一段歷史值得看

如果沒有俄僑來哈爾濱,可能也沒有這座城市的快速成長。也對於從小漁村成為大都市的哈爾濱而言,也有著許多實質性的影響。俄僑不但帶來了美味的俄餐,也帶來了精神食糧,信教的俄僑在哈爾濱修建了聖·尼古拉大教堂、聖索非亞教堂,也自此開始,哈爾濱的建築不再一水的中式,到1936年,哈爾濱的東正教教堂已達22座。教堂的建設撫慰了俄國僑民的同時,更為一座城市的建築風格投下了美麗的倒影。

比地級市博物館還小還破的黑龍江省博物館 卻有一段歷史值得看

公共建築外的浮雕;哈爾濱米黃、灰白構成的暖色調;教堂建築上的彩色玻璃,綠色、金色或黃色的屋頂……這種設計符號,每每透露著設計者對遠在歐洲家鄉的繾綣思念。

比地級市博物館還小還破的黑龍江省博物館 卻有一段歷史值得看

當然,俄文報紙雜誌也在哈爾濱登陸,很多當時的俄文報刊為哈爾濱俄僑歷史文化探討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很大程度地反映了當時的俄僑生活現狀。

比地級市博物館還小還破的黑龍江省博物館 卻有一段歷史值得看

等到下一年開春以後,等到陽光明媚的時候,走在哈爾濱的街道上,看一看逐漸遠去的俄式建築,拿起相機,一幀一幀地去拍攝。相信愛好旅行和古建的大家,一定會有興趣的。


今日頭條湖北宋君,旅行和生活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