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股民的“穷途末路”

胡润研究院近期发布了《2019胡润财富报告》,该报告称,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大陆拥有千万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为158万户,比2018年减少3万户,为5年来首次下降。胡润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调整,股市大幅下降,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五年来首次减少。

国内的千万元资产家庭中,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企业主,占比65%;二是金领阶层,占比20%;三是炒房者,占比10%;四是职业股民,占比5%。

在《2018胡润财富报告》的千万财富的家庭分布中,职业股民占比为10%;但今年的报告中只有5%,直接被腰斩。一个数据可以说是给很多股民浇了一盆冷水,以后靠炒股过活的日子还行不行了?

在小编看来,不管胡润发布的这一数据是否准确,2018年股灾让投资者损失惨重以及股市环境的变化是不争的事实,船小好调头的中小投资者都感到炒股难了,权益资产超千万的职业股民的日子也不会好到哪里。因此,股市的下跌和部分职业股民的急流勇退是千万财富的家庭中职业股民占比腰斩的根本原因。

职业股民是伴随中国股市的出现和发展一路走来的,早年间,每个交易日都到证券公司大户室“打卡”的投资者中绝大部分都是职业股民。10年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每家证券营业部都肯定能找到身价超千万的职业股民,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就很难“锁定”这类人群了。

这些人愿意成为职业股民的原因一方面是认为自己炒股能力很强,可以在股票市场专职炒股,能从股市赚到钱,也就不愿意找工作上班了,另一方面是炒股后变成了自由职业者,自由职业者没有人管,也不受人约束,更没有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事情。

事实上,在中国股市建立的前20年,有一些职业股民是非常成功的,为自己和家庭积累了巨额财富。小编曾经在证券公司工作过,所以有机会与一些成功的职业股民探讨过他们的成功之道,除通过不断学习后对股市充分了解外,择时和择股非常重要。简单说来,择时就是长时间低仓位甚至是空仓,等到确定行情来了再“一笔砸进去”,做个“右侧交易”;择股就是找到能够炒作的行业、题材或者公司,在散户为王的时代,行情起来后往往不是几天就能结束的。

但进入2010年后,特别是2015年股灾后,一些职业股民发现原来的交易方式开始不灵了,他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就是上市公司数量的快速增加和所属行业越来越多让这些个人投资者感到“看不太明白”。

实际情况是,随着股票发行数量的增多,尤其是创业板的发展,新增股市标的所属行业从原来的传统产业、金融行业转向了高科技行业,而且还往往是平时生活中接触不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股民的竞争对手就显得游刃有余了,这些竞争对手就是包括基金、外资、保险、社保基金在内的各类机构投资者。

在每年上市公司发布的上报中都会披露一组数据,就是当年到该公司进行考察调研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数量和次数。梳理这些数据就能发现,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考察调研要远远多于个人投资者,这背后的首要原因就是机构投资者内部员工数量众多,分工明确,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组只负责某个行业,他们能够充分了解他们关注的少数公司,甚至得到一手资料与数据,这是看公告和新闻才能了解上市公司的个人投资者不能比拟的。

另外,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资金量大,个体很难与其抗衡,增加了个人赚钱的难度。近年来交易机制越加复杂,高频交易、量化对冲等工具的使用,使得机构投资者在技术支持、信息获取、专业性等方面占据天然优势,更多的个人投资者黯然退场。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其实给我国很好的参考,1945年,美国股市超过93%的投资者是散户。根据海通证券研报显示,2018年年中,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已高达93.2%,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7%不到。

未来,随着注册制的进一步推行和退市股票的激增,个股踩雷机会加大,“单打独斗”的个人投资者将越来越势单力薄,炒股作为一种职业将变得难上加难。职业股民要么向机构投资者“靠拢”,打造自己的团队进行投资;要么将职业变为兴趣爱好,让股市成为资产配置和理财的工具,甚至直接购买机构投资者发行的产品。

不过,在小编看来,第一条道路的难度极大,资产在八位数的职业股民恐怕都难以实现,资产过亿的职业股民倒是可以进行考虑。也许几年之后再看胡润发布的《财富报告》,其中就无法找到职业股民的数据了。

新金融记者 刘子安

关注新金融传媒微信公众号(xjrcm1),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