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一個好醫生首先做一個好人——萬里職工醫院醫生王治平的初心使命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安希榮 柴希中 張旭永

年過七旬,堅守醫療一線。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內科專家王治平老人,30多年來,履職盡責,以強烈的工作責任心,為病患者當健康衛士。他的初心使命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

萬里職工醫院醫生王治平,日常接診病人眾多,大家都喜歡他經驗豐富,從不開高價藥。有的病人,帶來的是當地醫院做的檢查單,如果能真實反映出病情,他絕不再開檢查單。他說,沒有必要的負擔,不要讓病人再去承受。

診治過程中,發現較重的慢性病,他會主動幫病患者申辦“長期門診”。他對病人說,不要迷信進口藥,治病要對症下藥,能用國產藥的,就決不用進口藥,低價藥能解決的,何苦開高價藥。省下錢來,吃好穿暖,保護好身子骨,就是對治療最好的配合。他還對助手們說,量個血壓,不要收取掛號費。

1983年,王治平從醫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萬里職工醫院。30餘年來,他心無旁騖幹工作,真情實意待患者,對患者病情描述耐心傾聽,百問不煩。為了瞭解病情,他常常反覆與病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力求做到心中有數。臨床經驗豐厚的他,被患者奉為名醫。

許多病人慕名而來,常常天不亮就來到醫院候診。他每天工作8個多小時,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情。他說,一個醫生何時能休息,何時需要工作是由病人的病情決定的,搶救生命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脫。數十年的從醫生活,無驚人的壯舉,也無耀眼的光環,唯有一份執著,踏踏實實做人,端端正正行醫。

近日走訪,見到精神矍鑠的王治平老人,他給人心頭溫暖的感覺。話匣子打開,老人回憶說,一位糖尿病患者在生命垂危之際前來就診,以糖尿病腎病收住入院,在治療數天之後未見好轉。當時,醫療科技水平不發達,沒有更好的輔助檢查來明確診斷,導致患者的疾病遲遲不能得到對症治療。他不忍心看著病人一天天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帶著病人先後前往蘭醫一院、蘭醫二院和省人民醫院等上級醫院進行救治,但仍然沒有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不願意放棄任何一位患者的他,通宵查看資料,反覆推敲,反覆斟酌,最終以腎病綜合徵確診並治癒了患者。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古稀之年的他,主動學習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接受新事物,畢生行醫,孜孜以求。他說,醫乃仁術,要做一個好醫生,必須首先要做一個好人。他說,不要開大處方,要對不同的病人給出個體化的、最好的、最省錢的治療方案。醫務工作是救死扶傷的神聖職業,這個職業要求做人誠實、正直、忠厚、謹慎、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對病人富有同情心,對自己不計較得失。

他說,為人行善事,我願意。作為一名長者,他甘為人梯,對年輕醫生手把手教,傾其所有,助後輩成長。對群眾,一片仁心。萬里職工醫院負責人介紹說,在該院屢次開展的糖尿病、高血壓科普進社區宣傳工作中,王治平主動走進社區,義務講解普及疾病知識,提醒大家防治未病,10餘年來,開展宣傳講座100餘場,聽眾超過8000人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