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一中百年校庆倡议书

张家口一中百年校庆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校友:

2015年即将迎来母校建校100周年。

我和王致达同学萌生一个想法,我们老三届或更多校友大家一起用杂忆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短文或幸存的老照片,收集整理、汇文成集,记录我们的一中那些时光,以纪念母校培育之恩,也是一种乡愁、乡愿的释怀。

张家口一中在塞北已是个响亮的品牌,这个荣誉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几代执教者坚持“孜孜以求,碶而不舍,慎独自励,兴国益民”理念 ,教书育人赢得的。张家口市人把张家口一中亲切称为“张中”,她不仅是张家口人的骄傲,这也是有志青年和望子成龙家长们敬重和向往的地方。

我们纪念、回忆一中的岁月,是因为她有厚重的历史,有浓浓的人文情怀,有让我们铭记一生的师长、同学,有故事,有味道,令你遐思冥想,令你终身难忘。张家口一中是我们人生出发的地方。

从1915年至今,时光荏苒,百年华诞!100年的历史如白驹过隙,又恍如隔世。谓其短,是用宇宙变迁之漫长来看;道其长,则全在于人们用生命的诠释:我们的母校宛如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命运多舛,伴随着祖国起伏跌宕的轨迹是那样踯躅前行:

翻开一中的百年画卷,我们惊讶地看到:

她有那么多应时多变的校名,林林总总,雕刻着时光的印记:“察哈尔区立中学校”, “察哈尔省立第一中学校”。“私立养正中学校” ,“私立塞北中学校”, 晋察冀边区“第二短期师范”, “察哈尔中学。”“张家口市立中学”,“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 “华北育才中学”,“察哈尔省立张家口中学”,最终“修成正果”: 北京101中学,张家口一中。

她有那么多颠沛流离的校址,东奔西跑,大有孔子办学周游之势,倔强而执着:张家口市明德街、长胜街,张北县南壕堑(今尚义县城),河北易县龙村、苑岗,宣化市,建屏县西黄泥村(今平山县),石家庄,涞源县后泉坊村,北京圆明园。最终“落地生根”:塞北大清河畔,京都圆明园。

百年里办学“忽”收“勃”放的规模,少则一个班,一级一班;多则初高中皆有,还要“兼学别样”;公立、私立多元的办学方式,更折射出百年办学的经济拮据、举步维艰和执政者的教育理念。

因战乱中途辍办。日本侵略军占领张家口,张家口中学校、私立塞北中学等被迫停办。校舍被强占改为军营和马厩,教学设备和图书完全被毁坏,师生或奔赴抗日前线,或流亡到大后方。

1948年底,察哈尔省府接收“省立张家口中学”。1949年初,以“察哈尔联合中学”为主,与“察哈尔省立张家口中学”、“私立塞北中学”、“私立养正中学”合并为“察哈尔省立张家口中学”。师范街原国民党军队汽车队院划归本校,称为二部。

1952年底,察哈尔省撤销,学校改名“河北省张家口中学”。1956年正式使用“河北张家口第一中学”新校名。年中,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学。

张家口一中百年校庆倡议书

张家口一中百年校庆倡议书

可谓一路风风雨雨,一路崎岖坎坷!

学校在风云变幻的四十年不平凡地走出来,却又走进颠簸折腾的二十年!

如校史所述,校不平静,树欲静而风不止:

1958年,大跃进,在校外建起工厂和几十座小高炉大炼钢铁。规定教工每人全年支持工农业建设25个劳动日。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全年高中生70天,初中生50天。

1959年,1960年,教师和学生处于半饥饿状态。调整教学作息为:上午9点至下午3点上课。

1961年,学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在市郊的上营屯,上级拨给学校农田550亩。在操场、教室和办公室的房前屋后开垦“小片荒”,种植粮食和蔬菜,养猪、羊、兔、鸡等。

1962年,整顿教学秩序,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来抓。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恢复到大跃进以前的水平。同时,民办“长城中学”创立,借占二部校舍上课。

1964年,部分教师被抽调到工作队参加农村和厂矿参加 “四清”。校内开展“两忆、五查”活动。

1966年6月,文革爆发。停课参加文革,不进行毕业与升学考试。1966、1967、1968届初高、中学生约1400名滞留学校,“老三届”由此而诞生。

1967年4月,“支左”小组进驻学校,介入管理并实施军训。

1968年3月,1966、1967年小学毕业生分区划片,不进行考试,就近入学。

6月,1966、1967届初、高中学生开始离校。两批学生上山下乡去张北、沽源等地。其他同学被分配到工厂、商店和其他部门。

7 月,工宣队进驻学校,成立学校革委会。开展清理队伍,一些教师无端遭受迫害。

1969年, 1968届初、高中学生全部离校上山下乡。

1970年,开展“备战备荒”。筹建学校沙岭子农场,校办机械厂、大车队、农场、饲养场、缝纫厂等。

1972年,三支两军人员撤离学校。

1973年,再掀下乡运动高潮,出现大批学生退学现象。

1975年,确定开门办学,以校办工厂、农场,与三个农村生产大队建成教学、生产和科研基地。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

张家口一中百年校庆倡议书

张家口一中百年校庆倡议书

1977年,学校开始拨乱反正,年底,工宣队撤离。恢复统一高考。

1978年,撤消革委会,恢复原来的管理体制。

1979年,教育系统拨乱反正。

二十年蹉跎岁月终于过去了。一中人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出历史的峡谷和阴霾,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

我们这一代从六十年代初进校,六十年代末离校,历经了校历的百分之八!这是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的八年!我们虽没有“峥嵘岁月稠”,但也有“史无前例”的嗟叹!

尽管我们现在纵横五洲、浪迹四海,但根仍深系塞北一中这块质朴的土地,深深眷恋着在那的中学时光。

那熟悉的中学街一号,令无数小学毕业生向往的一中礼堂……;那个饥饿寒冷的年代,操场南边被剥光皮的一片榆树林……;

那渐行渐远、真才实学、真抓实干、耳提面命我们的老师……;

那人妖颠倒年代,的时髦喧嚣……;

那“上山下乡”中交织着的敲锣打鼓声和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真是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却发现,那青春岁月的“风华与精彩”是那样简单,甚至让人哑然失笑:

六十年代,那是大跃进虚火燃烧后的饥寒交迫年代。那时的老师夹着饭盒上课,苦笑着调侃:你们粮食都三十斤定量,老师才二十七斤(指每月主食的玉米面和红高粱面)!。课间,一群学生如小老头般在墙根扎堆晒太阳,以“光合作用”补充能量。

但是,那也是学校(文革前)暂短的“以教学为中心”、“追赶北京四中”黄金发展期。一大批大师级教师补充到我们这个塞北偏远小市的中学。来自北大、清华、南开、复旦、北师大、首师大等高等学府的精英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一大批受益终身的学子至今心存感激!

那是一个没有太多参考书和辅助教材, 而由任课老师刻蜡板、印讲义的节俭年代;老师不主张作太多太杂的课外练习,老师都是追着学生补课,师生间没有货币交换;

那是一个学杂费每年五元,书费二块五、笔纸都缺的读书年代,

那是一个穿着哥哥姐姐旧衣服和爸爸妈妈工作服上课的年代;

那是一个吃着窝头和野菜谈论“蒸量法”的年代;

那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雷锋、王杰、孙乐义,英雄

层出不穷。)

那是一个自己没吃饱,铿锵九评的年代;

那是合堂教室灯火通明,同学们兴趣盎然听大师们讲座的年代。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那时我们不“拼爹”,因为我们知道学习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作弊,“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拚的是刻苦:早晚自习,从没人缺席。

那时我们不“拼富”,因为我们都不富,除了空气和水外,吃、穿、烧煤全按人头凭票供应,我们拼的是朴素。

那时什么都讲“出身”,也说重在表现。现在什么都说“?二代”;

那时什么都信,以为共产社义很快会实现。现在“神马都木有”;

半个世纪的回忆,有的模模糊糊,有的历历在目。

在这虚情假意泛滥、人生忽悠如戏的乱世代,回忆那高尚坚守的60年代中学:平和与冷静、喧嚣与无奈,你会别有一番滋味。

我们言说不尽那些年代的荒唐与真实,对过去勾勒点评,不要求细致精准的梳理和解读;只求窥到其与特定历史联系在一起的轨迹。

我们注视过去,扪心自问:在我们人生关键的那几年,我们学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对于我们这些老三届那是八年黄金的时光。从那些记忆的碎片和发黄的照片拼镶出一幅幅画面不仅包含思想与记忆的结晶,还有我们人生观世界的底色和我们共有的真实历史。。

我们不想指责也不想赞美在那段历史中人们作对什么做错什么,

而是我们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不是从纯粹的什么“主义”理性和概念出发催生出那些有借鉴作用、值得学弟学妹信赖的思想。

光阴似箭,中学毕业近五十年。一路跋涉,有坎坷、有坦途:我们经历了柔嫩而饥饿的春;荣华而喧嚣的夏;浓郁而寂寥的秋;犹寒而乍暖的冬。知道人生的有限,知足而乐天,也逼近老迈的圆熟与慈俭。

我们中有幸运者,有成果颇丰的学者教授、科学技术人员,还有身价不菲的商界翘楚。也有命运多舛的老知青。我们已是人过六十,盛年过顶的“老人”。每人轨迹不同,但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不管登上多高的山,早晚得下山。

回眸五十年,匆匆忙忙使我们忽略了太多美好的情怀和慢慢品味的东西,一张黑白照片、一个不经意的细节,都使我们浮想翩翩。感念到张家口一中老师、同学的气息,愈久弥浓。人世间感情跌宕,意味悠长、崇高,莫过于师生情谊。文革没有毁掉我们艰苦、紧张、简单、美好的中学记忆。

我们知道世界并不完美。我们已学会适可而止、学会包容,学会顺其自然。物忌全好,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我们都是宇宙中的芸芸众生,历史上的匆匆过客:处草野之日不可小盱,居廊庙之时不可看大。无论你现在哪里,都是张家口一中的学生、一中的光荣!

母校百年华诞,我们做些什么呢?

张鸿元

2015年春天

张家口一中百年校庆倡议书

张家口一中百年校庆倡议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