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洲镇要打造“大健康”生活后花园 将打通东西南北四大出口

芦洲镇拥有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东江沿岸自然风光秀丽,森林覆盖率59.93%,同时零工业发展保持原生态。芦洲镇的旅游资源和古建筑文物也存在巨大开发潜力,芦村村的角楼大夫第、岚派村的二房外屋、二房大屋、文林第、五房糖房等清代建筑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芦洲镇党委书记汪建辉表示,芦洲镇将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全会精神,大力实施“3+2”系统工程,将着力点“瞄准”到“三生”产业高地,从生态、生命、生活三方面为切入点,结合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整治、精准脱贫“三大”攻坚战及重点工作,将拥有绿水青山的芦洲打造为“大健康”生活后花园。

探索养生康体文娱新型乡村体验游

芦洲镇是东江大健康产业带上的重要一环。芦洲没有工业,但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渐成体系的中药材种植,以及逐步完善的交通条件,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芦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气候温和,加上丰富的山区土地资源,十分适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目前,金霍斛名贵中药种植项目已实现投产,大艾农庄项目也准备动工建设,将逐步形成中医药原料的供应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体系形成。

目前,横岭村发动村民集约利用150亩丢荒地引入公司承包种植番石榴,成功探索一条农村连片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品牌之路。将重点培育2至3个条件相对成熟的村,推动丢荒土地的集约利用和连片开发,促进芦洲现有农村集体土地的转型升级。重点推进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等产业建设,发展稻鱼鸭复合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生态产品,并将农产品打造成为精美旅游商品,进一步扩大群众增收渠道。

同时,积极探索以养生康体和文化娱乐为目的的新型乡村体验游,让游客参与农家劳作活动,达到休闲娱乐和养生康体的目的。打造集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于一体的“美丽芦洲,幸福芦村”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将近200间历经四百多年历史的客家特色围屋建筑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且功能齐全的文化旅游活动集合基地。

汪建辉说,芦洲还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探索破解制约农业产业项目落地难问题,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广特色经济作物品牌,推动农产品上架销售。探索农田复垦项目,带动土地流转,为农民“口袋”鼓起来奠定基础,为粤港澳大湾区“三生”产业高地添砖加瓦。

打通东西南北四大出口

对于芦洲来说,交通网络瓶颈是当下卡在芦洲“脖子”上的问题。交通体系建设,对于方便公众出行,来往后花园的路,提升城乡载体功能作用不可小觑。目前,芦洲迫切需要打通东西南北出口,畅通对外连接网络。

汪建辉介绍,东出口以在建的紫惠高速大岚出口为目标,争取上级交通部门支持,由墩子场村村道至岚派村规划线为主要路线,建设X203县道至紫惠高速大岚出口连接道。西出口以现有观岚大桥为基础,抓好观岚大桥桥头拓宽、亮化、绿化等工程建设,确保畅通连接惠河高速杨村出口、金龙大道。南出口以在建的芦泰东江大桥、市生态园进园路为基础,全力支持配合做好两个项目的征地工作,加快项目建设。建成后,市生态园进园路将与X203线在岚中村相连接,通过芦泰东江大桥直通惠河高速泰美出口,形成我镇对外交通网络的一个重要新出口,使我镇有效地融入市区半小时生活圈。北出口以在建的X203线延长线改扩建工程为主线,连接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江口大桥,从而形成我镇连接河源市市区、紫金县的一个新通道。建成后,我镇对外交通连接通道,将形成立体环绕、全覆盖的对外连接网络。

此外,还要着力抓好新农村道路硬底化改造、行政村公路窄路面拓宽改造、“畅返不畅”农村公路修复等村道建设工程,构建内畅外捷的交通网络。

与此同时,高质量完成村庄规划,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拆旧复垦建设用地指标调配、宅基地房屋居住权流转等一批制度“落地”芦洲的可能性,让芦洲的土地、物业、人力、资金等要素释放出来,为竞逐一流中心城区提供优质的空间和载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