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越吃越痛,如何判斷和治療藥物過量頭痛,醫生給了實用建議

最近接診了不少有藥物依賴的偏頭痛患者,給大家舉個例子。

患者女32歲,雙側顳部疼痛4年,自述像血管砰砰的跳疼,嚴重時側躺疼痛加重,伴隨噁心怕光。剛開始3-4天疼一次,近一年每日疼,每日早中晚吃三次去痛片外加一粒布洛芬才能勉強控制,有時不但控制不住還反而加重頭痛,持續一年的藥物治療,對胃產生了嚴重的副作用。

這位患者是一例頑固性頭痛,還伴有藥物過量性頭痛。長期或過度服用止痛藥,會發現吃了停不下來,停了就疼甚至加重頭痛,藥物也越來越不管用,甚至出現情緒焦慮,抑鬱。

如何判斷藥物引起的頭痛,它具體有什麼症狀呢?

這與具體服用的藥物有密切關係,一般規律服用過量的頭痛急性治療或症狀性治療藥物 3 個月以上,頭痛月均發作在15天以上的,就有此類頭痛的風險,比如曲普坦,對乙酰氨基酚等藥物,症狀有頭暈、噁心、嘔吐、面部潮紅、血壓下降

止痛藥越吃越痛,如何判斷和治療藥物過量頭痛,醫生給了實用建議

而藥物引起頭痛的原因,並非是單一的,因為藥物種類太多了,比較常見的有:

1.血管擴張性頭痛(最常見)

這類藥有舒張血管作用,使腦血管壁上的痛覺感受器過度牽張而引起頭痛,或使頭痛加劇,也可能是藥物對腦脊膜的化學刺激引起。常見藥物有硝苯地平,單硝酸異山梨酯或卡託普利,反應為頭暈,頭痛面部潮紅,腦部脹痛,鈍痛等,多數頭痛者停藥後短時間內可恢復,少數患者需2〜3周後頭痛才消失。

2.過度使用鎮痛藥引起頭痛(80%頑固頭痛患者經歷的問題)

長期大量使用止痛藥易引起反跳性頭痛,並導致藥物依賴性。例如突然停用或中斷規律服用的麥角胺,易發生戒斷性頭痛;長期過度使用鎮痛藥有可能消耗5-羥色胺受體,使突觸後膜受體的感受性增強,痛覺抑制系統失去控制,而引起中樞性痛覺抑制系統障礙,而導致慢性頭痛。其中吲哚美辛引起頭痛最常見,發生率高達25%,主要表現為全頭脹痛,呈持續性頭痛伴頭暈、噁心症狀。停藥及對症處理後,頭痛症狀在3〜18小時內可緩解。值得注意的是超常規劑量使用如吡羅昔康、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抗炎藥出現頭痛的比例會更高。

止痛藥越吃越痛,如何判斷和治療藥物過量頭痛,醫生給了實用建議

其他類型有:

3.雙硫侖樣反應性頭痛

可引起面色潮紅、噁心、頭痛、血壓下降等一系列血管和神經症狀,最常見的比如頭孢菌素類藥物中如頭孢哌酮,硝基咪唑類藥物如甲硝唑,在服藥前後一週飲酒或服用含有乙醇製劑飲料後,也引起雙硫侖樣反應,從而引起頭痛。

4.藥物引起顱內壓改變

約有2%的患者,在服用喹諾酮類藥物如依諾沙星後,出現輕度嗜睡、頭痛、頭暈及肢體麻木等症狀,這類藥物一旦使用劑量過大或服藥時間過長,就可能導致患者出現神經症狀。此外,皮質類固醇類藥物、氯胺酮、地芬諾酯、呋喃妥因、萘啶酸、口服避孕藥、四環素類、維生素A、阿苯達唑、苯妥英鈉、乙肝疫苗等,也可引起顱內壓增高。但藥物引起顱內壓增高且出現頭痛症狀多見於嬰幼兒,成年人少見,且多為良性顱內壓增高,及時停藥後多能緩解。

5.藥物引起無菌性腦膜炎(概率雖小,也不能馬虎)

可能引起無菌性腦膜炎的藥物有,布洛芬、免疫球蛋白、青黴素、硫唑嘌呤和異煙肼等,通常伴嚴重的頭痛,也可引起良性顱內壓增高綜合徵,甚至出現視覺障礙,特點是一般在用藥數天至數月內發生,停藥症狀迅速消失,極少數患者可能出現永久性視力喪失。

止痛藥越吃越痛,如何判斷和治療藥物過量頭痛,醫生給了實用建議

那針對鎮痛藥過度使用導致的頭痛,該如何防預防和治療?

對於藥物過量引起的頭痛的處理,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已經詳細講過,大家可以自行翻看。文章為《偏頭痛12年頻繁發作,止痛藥吃壞胃,如何治療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預防方面,推薦通過日記來記錄頭痛的頻率,和藥物使用的情況,若頭痛在用藥過程中或之後出現,患者可記錄頭痛日記,方便就診時向醫生交代詳細的用藥情況,頭痛日記的記錄要點包括:

①新出現頭痛的時間;

②頭痛是否發生改變:如頻率是否增加、頭痛性質是否改變、程度有無加劇。

若服用鎮痛藥產生藥物依賴性頭痛及急性期鎮痛藥過量引起,不可隨意增加用量和服藥次數,其頭痛原因可能由於腦結構的改變以及藥物的戒斷作用引起,此時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醫生的處理。

止痛藥越吃越痛,如何判斷和治療藥物過量頭痛,醫生給了實用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