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古藺,興辦勉仁小學和興仁中學的潘從理和甘鈞石

大儒思想惠藺鄉 鄉村實驗留芳名

——民國古藺興辦勉仁小學和興仁中學的潘從理、甘鈞石

作者 文 羅 樹

鄉村建設教育是由“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的中國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愛國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發起的教育救國運動,由山東鄒平實驗區擴大到十幾個縣,歷時長達七年,在海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民國古藺,興辦勉仁小學和興仁中學的潘從理和甘鈞石

潘從理、甘鈞石的老師梁漱溟(左)、熊十力先生

在當時較為偏僻的古藺,梁先生的學生潘從理、甘鈞石等人受其影響,在家鄉實施鄉村建設教育救國。他們自己變賣田地,多方籌集,創辦了勉仁小學、興仁中學,成就了一個時代的教育輝煌,為古藺的教育作出巨大貢獻。

潘從理是古藺東城馬廠(現人民醫院後面)人, 1899年生於古藺城郊馬廠頭一小業主之家,名遠燮,字崇理,讀大學時改名從理。潘從理自幼天資聰慧,五歲入學,成績優異,高小畢業後考入古藺高等學堂,後升入敘永聯中,因其勤奮好學,詩文出眾,頗受時稱“白屋詩人”的吳勞吉嘗識,1919年即隨吳赴滬,就讀於上海中國公學,後因家庭無力資助而告輟回鄉。1921出任古藺縣第二國民學校校長。半年後復籌資去成都華僑公學外國語專門學校學習,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得教於梁漱溟、熊十力等著名學者。1927年起至第二年先後在上海兵工廠、廣東軍事廳政治部、廣東地方警衛隊編練委員會等處工作。後來應邀去廣東省立第一中學校任教。1932年秋,潘從理去廣東番禺縣政府任督學,隨即與伍鏞伯、黃良庸、徐名鴻、王敬止等人在番禺縣新造鄉創辦鄉民學校,被推選為校董兼校長,從事鄉村建設的探索。該校以“保、教、養”為辦學方針,針對學生施以農業生產、軍事訓練、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教化,並組織學生參加農技實驗,實行勞動、教學兩結合的教育原則。第二年秋天,潘從理回鄉省親,途遇同窗好友王平權苦留,在巴縣南泉鄉村建設實驗區,任教務主任兼第一實驗小學校長。次年,復返番禺鄉民學校繼續執教。1934年,梁漱溟、熊十力等在山東鄒平縣興辦鄉村建設研究院,約集河北平教會、無錫教育學院,在山東舉行全國鄉村建設研究代表大會,潘從理代表番禺鄉民學校出席。會後,受老師梁漱溟邀請,留在研究院訓練部當班主任。

甘鈞石和潘從理是同鄉好友,師承上是潘從理師弟,和潘從理都是其老師梁漱溟先生的追隨者。甘鈞石字立權,1908年12月26日出生於古藺城東長田南拗田甘家屋基,家境富庶,有三百多石田地,是當地的首屈一指的大戶人家。甘鈞石因身材高大,時人稱“甘大漢”。甘家重視教育,1930年送甘鈞石到赴山東求學,甘畢業於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

民國古藺,興辦勉仁小學和興仁中學的潘從理和甘鈞石

甘鈞石許文英夫婦(勉仁學校教師)

1935年甘鈞石同潘從理一道從山東繞道上海、香港考察社會變化情況,開闊了眼界,受到民主革命和教育救國思想的薰陶。

1937年8月,潘從理應川南師範聘任訓育主任,學校也設立鄉村師範班。在執教中,常談及家鄉古藺文化落後,教育事業基礎薄弱,有心回鄉辦學,且為學術研究開創基點。當得諸好友支持,並捐贈一批圖書。

次年冬天,潘從理回到家鄉,約集好友甘鈞石、甘鈞迪、曾昭文(後遷觀文官田壩)等人商議,動員變賣田地,籌資辦學。據甘鈞石之子甘元洪說,聽他母親許文英談過,父親甘均石帶頭賣掉二十多石田地後,祖母心痛家產,把本是獨子的父親分了出來,其餘變賣田地的家庭,基本都遭受到上代老人的反對。

在甘鈞石等人的大力籌資下,當年就在古藺城郊長田創辦了勉仁學社(今古藺中學址), 1939年改名古藺私立勉仁小學,附設初中補習班。甘鈞石擔任勉仁小學“校董”,潘從理任校長。勉仁小學不但吸收了漢族學生,而且還有苗族學生,對家庭貧苦的學生,甘鈞石和潘從理提出了兼容寬厚的原則予以關照,儘量讓貧苦家庭的孩子有讀書報國的機會。潘從理曾寫信給民主同盟主席張瀾,徵求意見,打算在古藺仿效南開大學張伯苓的經驗和辦法,辦一間適合鄉村建設的學校,把熊十力、黃銀庸,王平叔等一批學者迎來古藺執教,但終因多方原因未能實現。


民國古藺,興辦勉仁小學和興仁中學的潘從理和甘鈞石

當年的勉仁、興仁校址(今古藺中學)

興辦勉仁小學兩年後,潘從理和甘鈞石等人又多方奔走,四方求援,終於得到成都、貴陽等地一些好友捐助一萬五千元作為建校經費,加上縣內關心教育事業的開明紳士資助,於1943年起在長田回龍寺動工興建興仁中學,次年修成土木結構一樓一底的校會七幢 (今古藺中學址),新校舍落成,初中補習班併入興仁中學,勉仁小學改為中學的附設小學。每年春季招生,規定學生在校食宿,書籍和作業副本由校統籌,品學兼優及貧苦學生,減免學費。學校先後聘請本縣和外地教師數十名執教,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其時,潘從理、甘鈞石等在教育界頗負名望。

1946年,甘氏族人又公推甘鈞石承頭負責修建甘家祠堂。在長田青槓包包與磨槽田的空地上修建起來的甘家祠堂,後來也成為興仁中學的教室。

時值國民黨反動政府統治,他們徹底反共,但因潘從理、甘鈞石暗中支持,聘請了相當一批從事地下工作的共產黨員在學校任教。潘從理在辦學同時,涉足政界活動,先加入國民黨,後當上國民黨古藺縣黨都執行委員,被推選為縣參議員,最大限度爭取辦好教育。潘從理確認“鄉村建設”的主張是靈丹妙藥,他公開表白過:“搞好鄉村教育,才能救中國”。擬在古藺公開民盟的基層活動,在古藺辦一所適合鄉村建設的學校。時值四十年代後期.經濟瀕臨崩潰,時局緊張,設想未能實現。興仁中學亦因經費拮据而停辦,附設小學,亦交時任國民政府改作中心小學勉強維持局面。

1950年初,中共古藺縣委委派潘從理籌備恢復縣立中學工作,終因土匪暴亂,覆校工作推遲,潘從理被吸收參加剿撫委員會任委員並隨政府領導人出席南三縣剿撫工作會議。甘鈞石1948年經中共古藺縣委領導人何顯宗介紹,中心縣委書記周平同志批准,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並擔任玉田支部軍事委員兼組織部長。他變賣了更多的田地,為黨籌集經費,購買武器,他建立秘密聯絡點,掩蔽地下黨領導人的活動,機智地獲取了敵人機密情報,保護了地下黨組織遭敵人破壞,為黨蒐集槍支彈藥,建立地下武裝,開展統戰工作,增加解放軍事力量,發展黨的組織,壯大黨的力量,參加了古藺兩次解放的鬥爭中,堅決勇敢同叛徒開展英勇鬥爭,為古藺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50年秋,潘從理遭到錯誤處決。甘鈞石在1972年臘月二十九日病逝,終年六十二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人民政府重新審查,縣委統戰部發給落實政策通知,肯定了潘從理、甘鈞石等人為古藺作出的貢獻,追認了潘從理是是黨外朋友,恢復了甘鈞石黨籍,有關部門邀請了他們的親人和部分生前好友召開了追悼會。

勉仁小學和興仁中學為古藺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據粗略統計,就讀勉仁小學和興仁中學的學生中,大學生、教師、工程師、經濟師、優秀幹部和部隊軍官有上百人。潘從理和甘均石等人思想開明,致力地方教育事業,蜚聲教界,深得各方人士擁戴,他們為古藺教育作出的貢獻必將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部分照片來自網絡,如鄉賢們有潘先生的照片望提供)

1.《古藺縣誌》卷二十九人物,1993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2.潘成林《潘氏家譜》;

3.許文英《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甘鈞石地下鬥爭史蹟》;

4.甘立典《悼念甘鈞石大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