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规范潮”来袭!存在“这些”情况的房子或商铺,千万别碰

看到一段视频,一位北大房地产研究中心的学生提问王健林:近几年万达在二三线城市发展不错,但是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很难看到万达身影,主要还是以外资、港资为主,是因为拿地成本太贵呢?还是万达品牌不足矣亟身到一线城市中来呢?

王健林的回答非常精辟,大概意思是:第一点是万达购物中心定位以时尚潮流为主,并非主打奢侈品,从盈利的角度考虑,倾向于二三线城市,这样获取的土地成本更低,在万达品牌力的影响下,获得的租金并不低,在一线城市反而算不过来帐;第二点是因为中国房地产比正常要早发展20年,15年前的外资、港资更有钱,屯了不少地,即使自己想拿地也没有那个机会,毕竟不可能拆掉“王府井”盖“万达购物中心”吧!所以只能在新的地方寻找机会,比如武汉、长沙,09年左右花110亿买下武汉“汉街万达广场”土地,按照世界级购物中心规模打造,这种机会对于万达来说并不多,总体来说作为商人的他,在商言商,做出几个成名“作品”证明一下能力已经足够了,还是要以赚钱为主!

房地产“规范潮”来袭!存在“这些”情况的房子或商铺,千万别碰

他作为全中国数一数二的房地产行业大佬,话语中依旧脱离不了金钱层面,不像马云那种“淡泊名利”:对钱不感兴趣!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性的对比,说实话,我们不能否认房企为中国房地产做出的贡献,但是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能完全受限与开发商,比如房价、规划以及民生反响。

房地产市场急需“规范化”!

据澎湃新闻报道,11月25日,涿州住建局,召开鹏渤地产公园里项目和购房者的协调会。李局长痛斥鹏渤公园里项目在销售过程中,存在销售夸大其词、虚假宣传、4万元电商费的情况。

其实在部分业主闹售楼部事件中就已经展现出来迹象,因为房价下跌而打咂售楼部,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来看,房价上涨或者下跌跟市场有关,业主既然签了合同付了首付,也应该承担房价上涨的甜头或者是房价下跌的苦头,假如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恐怕也不能够这么淡定了,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付出劳动辛苦攒下的,突然的房价下跌,意味着比钱存银行更加贬值,搁谁身上能接受呢?

发生这样的情况,大多数因为销售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销售人员夸大其词等,介绍过程中不断传达房子会增值,预期会很高,通过地段会增值、圈层、配套等方面做出引导,将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转化成一定会发生的样子,时代在变化,真正会发展成为什么样我们谁也无法得出准确答案。包括当年的花果园,宣传力度何其壮大,商业配套多么充足,依然尚未达到人们满足点,比如房子转手困难,居住起来拥挤,偏偏就有很多人不喜欢居住在密密麻麻的高层裙楼中,可见号称拥有10万户的大楼盘也难以避嫌。


房地产“规范潮”来袭!存在“这些”情况的房子或商铺,千万别碰


除了住房,商铺遗留的诟病也不少,以赚钱为主的商人,希望商铺能卖或租一个好价钱,然而孤零零的商铺怎么卖得出去呢?商铺修建出来后主要以毛坯框架结构呈现,投资者购买商铺后还需转手出租,来租赁的老板又通过经营获利,以此形成商业地产的“生态链”,当然如万达、王府井等这样的购物中心物业自持,整个招商运营过程均亲自运作,对于一般商业综合体就难逃被卖的命运。

售卖商铺过程中,花高价钱请大量销售人员,希望通过快攻方式消化库存,为了完成销售任务,游走于法律边缘现象时有发生,早在3年前,一家商业综合体推出商铺销售,并为客户承诺不少“售后”问题,如返租、回购,要知道那些自持的购物中心都不敢贸然推行此方案,毕竟不可控因素天大,反租最怕运营方达不到出租标准或者招不上商,导致资金链脱节,回购最害怕的是开发商到头来一句“没钱”而了事,房企给出的这些承诺目的都相同:多销售,多回款!

我们不妨来算笔账:开发商总公司把一个实际价值100万的商铺。定价为200万,客户可以不返租,也可以跟公司签订返租合同,年限一般是3年或者5年,按照固定的投资回报率,用这几年的租金抵总房款,比如返租期3年,按照每年8%投资回报率计算,三年可以抵扣24%的房款,只需要付76%即可,算下来共需支付152万的总款,然而返租合同并未跟卖方签,而是所谓的“子公司”,子公司运营期间,所收租金用于员工开销与活动支出,实在经营不下去时,也可以宣布破产,然而这三年内不仅赚了52万溢价,总部还可以调动子公司资金用于“周转”!在这一点上品牌购物中心一开始就自持物业,恐怕王健林等人早有“预见”吧!

房地产“规范潮”来袭!存在“这些”情况的房子或商铺,千万别碰


纸包不住火,时间久了,案例多了,市场的反响也就大了,人们对有“前科”的房企更加谨慎,开始抵制买没有预售证的房产,对商铺返租款未到账进行维权,逐渐对“谎言”有更高的敏锐度,国家对房市“规范化”开始加大整顿力度!

存在这些现象的楼盘,最好别碰!

第一、迟迟达不到交房条件的楼盘,房企资金链脱节,修建速度减缓,甚至到后期无法完工,存在沦为烂尾楼的风险!购房者最好提前做好调查房企背景工作。比如一个开发商在城市拿地,因为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棚改较多,不惜冒高杠杆风险融资拿地,一旦销量不佳,苦的是前期交认购金的人群,既难退款,又不能正常完成房产交易。

房地产“规范潮”来袭!存在“这些”情况的房子或商铺,千万别碰

第二、过分提高“预期”,销售员在介绍过程,释放多少年会达到什么价位信号,营造增值性能。房企对这类法规自然知晓,只是销售人员在表述上面会对购房者做出引导建议,从而达成交易。例如拿上海十年前的房价与现在对比,给购房者一个房价会猛涨的案例,生而为人,谁不希望能早点入手多些优势呢?有网友曾表示:当所有人都觉得房子会涨价时,那么房价反而会下跌,好比一只股票被所有人看好时,接下来反而会迎来下跌一样,从事房地产多年,事实也证明了销售员在卖一个楼盘房子后,许多会跟之前的客户断绝联系。

房地产“规范潮”来袭!存在“这些”情况的房子或商铺,千万别碰


第三、地段描述与实际明显不符,出现在广告上面居多,距离市中心30分钟车程说成10分钟,专法律空子,购房者最好是以距离市中心多少公里为指标,在商业、教育方面夸大其词的楼盘,最好别碰。例如未来会有某某购物中心入驻,旁边就有规划建学校,其真实性需以官方数据为准,往往很多新楼盘在未得到准确数据的前提下,而提前宣传,对客户不负责,也是不敬职敬业的表现。《广告法》中房产广告第二十六条规定如下:

房地产广告,房源信息应当真实,面积应当表明为建筑面积或者套内建筑面积,并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升值或者投资回报的承诺;

(二)以项目到达某一具体参照物的所需时间表示项目位置;

(三)违反国家有关价格管理的规定;

(四)对规划或者建设中的交通、商业、文化教育设施以及其他市政条件作误导宣传。

房地产“规范潮”来袭!存在“这些”情况的房子或商铺,千万别碰

曼哈顿的天际线

房地产行业未来会越来越规范化,国家明确指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行业,房住不炒已板上钉钉!规范重心会偏向于商业地产,特别是租赁市场。对购房者来说,仍然需要提升购房分辨力,在遇到不合规销售时,积极举证、举报,互相监督,为房地产行业营造一片纯净乐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