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是送給他一生的禮物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

“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當一個人缺乏安全感時,其心理的成長就會停滯,而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則會更關心心靈的成長,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更容易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所謂安全感,是指人在生活中有種穩定的不害怕的感覺。它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一方的表現所帶給另一方的感受;是一種讓人可以放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語言、行為和事物等方面表現所帶來的心理狀態。

由於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對父母有著很強的依戀性,有強烈的生存和被保護的需求,這種依戀關係會讓孩子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並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當他們在嘗試探索外部世界時,也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

在綜藝《新生日記》中,姜潮麥迪娜夫婦的一段“爆料”,讓在場的嘉賓吃了一驚。麥迪娜吐槽說,姜潮從來不和麥迪娜單獨出去旅遊,因為媽媽不在覺得沒有安全感。

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是送給他一生的禮物

綜藝《新生日記》

姜潮還說:

“童年時,有很多想去嘗試的冒險行為,最後也沒做過。甚至來到北京後,媽媽也每天都會打電話叮囑自己‘注意安全’‘好好吃飯’‘不要亂玩’。”

這樣的經歷導致姜潮很沒有安全感,膽量也很小。

控制慾強的父母,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會讓孩子沒有主見,缺少自主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這樣的孩子往往很焦慮,沒有安全感。

安全感是生命的底色,深深地影響著每個孩子的成長狀態。孩子只有具備了安全感,才會放鬆下來,體會到輕鬆、自在、歡樂等。

因此,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和心理狀態下安心成長是每位父母的責任,是送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

"想讓孩子具備安全感,保持持續穩定的關愛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在孩子心靈成長關鍵的童年時期,父母的愛和付出就應該是無條件的。父母要以“共情”的態度,認可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以溫柔的愛,建立孩子內心堅實的安全感。

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是送給他一生的禮物

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奇蹟男孩》劇中的小男孩奧吉天生臉部畸形,經歷了27次手術後才活下來。因為害怕被歧視,10歲前,奧吉沒去過學校,在家裡接受媽媽的教育。出門習慣躲在宇航員的頭盔裡,與外界隔絕來獲得安全感。

直到有一天,全家人覺得奧吉長大了,遲早是要面對社會的。於是,鼓勵他摘下頭盔,走進校園,去面對屬於他的人生。

進入學校後,奧吉受到了同學的奚落和排擠。男同學嘲笑他像怪物,這讓他感到自卑和難過,一度重新躲進頭套,哭鬧著不想再去學校。

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是送給他一生的禮物

電影《奇蹟男孩》


但媽媽安慰奧吉:

“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有印記,但它們並不醜,是一張地圖,指引著我們心靈的方向;而外貌的這張地圖,只是為了記錄我們走過的路。就像我臉上的皺紋一樣,是再自然不過的東西。”


爸爸告訴奧吉:

“我知道你不喜歡自己的臉,但是爸爸超愛的。這是我兒子的臉,我愛它。”

生活中,父母用愛與智慧,涵養奧吉的傷心失落,包容他的埋怨憤怒。在全家人的鼓勵下,奧吉開始樂觀地面對他人的目光。

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是送給他一生的禮物

電影《奇蹟男孩》

正因如此,當有同學問起奧吉為什麼不去做整容手術時,奧吉是這樣回答的:

"我已經做過了,我可是拼了命才讓這麼帥的。"

故事最後,奧吉以自己的聰慧、幽默、熱情贏得了朋友,甚至漸漸影響了身邊的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最終憑藉優異的成績,幽默的性格,收穫友誼和尊重,成為了大家心中的“奇蹟男孩”。

奧吉是不幸的,先天的不公平,導致了生活中無數的不公平;他也是幸運的,父母給予的愛和安全感,是他的生命最溫暖的底色。父母用偉大的愛照亮了他成長的路。

孩子只有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感受到關懷、重視和尊重,他才能從心底滋生出穩定的安全感。有了根植於心的愛的力量,孩子便能堅強而幸福地過好這一生

當然,這並非意味著不去管教孩子。

愛與管教並不衝突,你只需要記住一點,就是:接納孩子,無論他天性是外向還是內向,是乖巧還是叛逆,只有先接納,才能給與愛,而之後的管教才能變得順理成章。

2.家長情緒越穩定,孩子的安全感越足

有教育學家指出:

"孩子的問題,都是情緒的問題。"

也就是說,孩子情緒理順了,教育就容易了。為人父母,儘可能給予孩子更多的寬容,以平和的姿態去接納。大部分時候,只要父母用良好的情緒去孕育和保護,孩子內心就會有強大的成長動力。

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是送給他一生的禮物

胡適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小時候,胡適家境頹敗,每年除夕總有一大群討債的來家裡,每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去。胡適的大哥見狀早已出門迴避了。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謝灶神,壓歲錢等事,臉上沒有一絲怨氣,只當做沒看見這一群人。

到了近半夜,母親才走後門出去,請一位鄰居到家裡來,給每一家債戶分一點錢,和顏悅色地把一個個討債的送走。一會兒,大哥敲門回來了,母親從不罵他一句。並且因為是新年,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胡適回憶說,有六七年都是這樣過年的。

家裡大嫂不懂事,二嫂氣量小,但胡適的母親從不和兩個嫂子吵一句嘴:

“他們常常鬧意見,只因為我母親的和氣榜樣,他們還不曾有公然相罵相打的事。”

母親的和善並不代表無原則地縱容寵溺孩子,恰恰相反,母親管教胡適最嚴。

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他一句,打他一下,她會給孩子罰跪,說理,無論怎樣重罰,她都不允許兒子哭出聲來,因為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最後,胡適寫道: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父母的好情緒能讓孩子感到愉快、自信,是促使孩子進步的助推器。

相反,父母長期情緒焦慮,對孩子責備打罵,會在情感上強行中斷和孩子的連接。甚至會讓孩子出現情感障礙,不再自信,缺失安全感,甚至有自卑和自閉傾向。

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是送給他一生的禮物

莫言

作家莫言也曾在《母親》一文中寫道:

“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

正是母親的樂觀平和的心態,才讓從小被歧視、被家暴、被迫輟學的莫言,變得勇敢而自信。後來在事業上,成為了中國文壇上問鼎諾貝爾獎的第一人。感情上,家庭和睦,婚姻幸福,與妻子互敬互愛。

父母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為獨立自信、樂觀大方的成年人。

但有多少父母親,真的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給家一個安寧,給孩子一份信任和守護?

家長情緒越穩定,孩子的安全感越足。易怒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悲劇;而情緒平和的父母,也是孩子一生的好福氣。

可是天下的父母都能做到永遠不向孩子發火嗎?

答案是否定的。很多父母的易怒情緒來自於生活或者工作上的壓力和不順心,孩子就很容易成為父母藉機發火的對象。

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是送給他一生的禮物

美國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曾提到:

“研究表明,暴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爆發時摧毀一切,但過後卻風平浪靜,控制好這12秒,就能排解負面情緒。”

當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一定不要在這個時候嘗試教育孩子。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解決的方法總比問題多”、“我不能隨意衝孩子發火”等等,才能有效地遠離負面情緒。

3.父母相愛,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夫妻是家庭的建築師。父母恩愛的家庭,就像一個溫暖的巢,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只有和諧親密的家庭關係才能讓孩子有溫暖的感覺,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楊絳在《我們的錢瑗》寫到,有一次她和錢鍾書帶女兒去飯店吃飯。女兒錢瑗看到鄰桌的一對父母在吵架,很感慨地對父母說:

“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運,因為她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從而擁有了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然後就知道怎麼往正確的方向跑。所以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因為你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所以我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孩子。”

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是送給他一生的禮物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鏡子:父母是什麼樣子,他們就會學成什麼樣子。

錢鍾書和楊絳一生恩愛,給錢媛的成長過程中樹立了相愛的榜樣,讓她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美好而長久的感情。從而讓內心有溫暖的愛之光芒,成年後無論生活怎樣,都更懂得如何愛。

一個人最初的安全感來源於被愛。父母相愛,然後共同愛孩子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記得有一個電視節目,一位嘉賓談到自己的家庭時這樣感慨:

“我很感恩我的父親對我母親那麼好,這種好讓我很有安全感,讓我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很有愛的家庭裡,我父親對我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對她最大限度的包容,也讓我知道人和人之間即使存在差異性,也可以互補、合作、協商、和平共處,也可以彼此尊重,相互欣賞。”

的確,父親珍愛母親,會成為孩子的一個榜樣,孩子的很多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都是模仿父母的。

正如心理學家諾費奧所說:

"父母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因為父母的相處模式,是孩子最開始接觸和了解愛情與婚姻的入口。"

夫妻和善相處的模式會浸潤到孩子的心裡,讓長大後的孩子也會對婚姻保持一種積極嚮往的心態。同時,只有夫妻關係融洽和諧才能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將會陪伴孩子一生。

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是送給他一生的禮物

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孩子的問題。而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是送給他一生的禮物。

誠如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所說:

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安全感的建立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而童年時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關鍵期,年齡的跨度絕不是止步於此的。

只有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了充分的關愛和情感的滿足,才會自然地走向獨立,成為一個對這個世界充滿有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好孩子。這樣的孩子,陽光自信,內心強大,必將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