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臨潼縣零口鎮出土武王徵商簋

公元前841年,史稱共和元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紀年的開始。這年是西周周厲王時期。以後的每年誰稱王;做了哪些大事;當年所發生的大事,都有明確的記載。而公元前841年前,上溯西周,整個商朝,整個夏朝,都沒有明確年份記載。使得我們悠久歷史模糊不清,讓人懷疑。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提出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即是夏啟開國至公元前841年這段時間裡發生的重大事情,要有明確的年代。據作者所知,商,周所有年代都已經完善,所差的是夏朝。

陝西臨潼縣零口鎮出土武王徵商簋

完善連貫歷史,一是從史料中尋找蛛絲馬跡,二是從出土的文物中尋找答案。

歷史上周滅商,致使商紂而亡,這麼大的歷史事件,卻沒有具體年代,甚是無奈。好在出土了這個武王徵商簋,上面有銘文,再結合史料與現代科技,終於知曉了周滅商最重要的一場戰爭——牧野之戰的具體年代。知道這個年代,周朝建立,商滅亡的年代迎刃而解。此文物的歷史價值太大,稱之國寶當之無愧。

牧野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046年,這即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取得的重大成就。

陝西臨潼縣零口鎮出土武王徵商簋

武王徵商簋又稱利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通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重7.95千克。

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此種方座青銅始見於西周初年。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利簋為圓形兩耳方座,這是西周出現的新式樣。利簋銘文內容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完全一致。作器者名“”,他隨武王參加戰爭,勝利後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並用來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陝西臨潼縣零口鎮出土武王徵商簋

利簋採用上圓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銅簋的典型造型,同時也是中國古人對天圓地方這種古老觀念的體現 。

銘文翻譯:周武王征伐商紂王。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佔領了朝歌。在第八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師論功行賞,賜給右史許多銅、錫等金屬,右史用其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紀念先祖檀公。

簋是裝飯食的器皿,鼎是裝肉食的器皿。人類是素食還是肉食呢?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從記載來看,鼎排在前面,且是奇數,簋排在後面,且是偶數。就中國傳統來說,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即是男人,陰即是女人。鼎祭天,簋祭地。肉食重於飯食,看來,人是肉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