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剛關面板又賣半導體,日本半導體產業為何會衰落?

松下剛關面板又賣半導體,日本半導體產業為何會衰落?

李星

在前些日子對外宣佈2021年完全退出液晶面板製造業務,把液晶面板廠半閉轉為生產汽車電池產品後,剛剛松下再次決定將撤出半導體業務。這家早年的半導體巨頭,表示將向臺灣的新唐科技出售業務公司的股權。

松下的半導體業務與其顯示面板業務一樣,在日本本土製造失去量產成本競爭力後一直持續虧損,不過同時松下也花費了大量的精力,重複著與顯示面板業務一樣的重建歷程。

與松下對外聲稱的顯示面板業務,是由於競爭力不足的原因而結束業務不同,松下認為半導體業務是受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的銷售減速,業務持續萎縮才放棄維持該項業務。

在松下撤出半導體業務後,日本可能僅剩下東芝、索尼這種大型的半導體企業,以及村田這類細分市場的半導體企業,還將繼續在全球市場上參與競爭了。

松下出售的業務,除了從事半導體開發、製造和銷售的全資公司松下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外,目前市場上熱炒熱銷的圖像傳感器業務也將放棄,這項業務由松下半導體解決方案出資49%、以色列半導體企業TowerJazz出資51%的進行合資,在富山縣和新潟縣有3家生產圖像傳感器的工廠。

松下的半導體業務技術來源也是從歐美得來,在松下的家電業務起來後,1952年松下為了本土化就近生產服務,與荷蘭的飛利浦成立合資公司,此後松下與日本的其它電器企業日立、東芝、夏普等一樣,成為領導全球電器發展的一代巨頭,1990年松下已是全球十強半導體企業。

在半導體業務的支持下,松下電器經過五、六十年代對歐美的產品山寨,以及美國軍方的大量採購支持下,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成為全球頂級的品牌,直到現在,還有人把松下幾十年前生產的電風扇來與市場上現在其它產品對比作為例子,宣揚日本電器頂峰時期的產品質量。

不過日本在高速發展電器的過程中,也發生了行業早期普遍出現的職業病傷害群體事件,日本一大批六、七十年從事半導體業務的員工,陸續從七十年代末出現分健康不良狀況,在進行全行業的普查與反思後,日本不得不對期間的半導體行業職業病員工進行國家賠償與救助。

松下剛關面板又賣半導體,日本半導體產業為何會衰落?


不過對日本半導體產業打擊最大還不是這類事件,而是冷戰結束後,作為東西方的緩衝國家,日本大量對東方國家輸出技術。

日本電器企業這一動作,其實與當時的歐美企業是一樣的,主要是為了就近利用本土資源和本土市場的便利,在沒有市場還沒有開發的東方國家中建立生產基地來轉移產能。

對於半導體行業來說,還有一個問題是當時日本的勞工也十分缺乏,加上半導體行業當時仍處於勞動密集狀態,員工職業病集體爆發,也導致了沒有人願意再到半導體企業任職。

而讓日本半導體業務迅速衰落的,還是日本沒有把握住分寸,把一些可用於軍工的敏感技術也往東方國家輸出,並且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果斷的從東方國家撤出先進製造產前端產能部分後,日本仍然繼續把核心元器件的製造業務往東方國家輸出,最終引起了歐美國家對日本半導體業務先進製程的封鎖。日本半導體的設計與製程技術從八十年代中期起,基本上處於斷代狀態。

同時歐美企業開始就近扶持韓國和臺灣繼續承接半導體加工業務,來配合歐美企業就近服務東方市場開拓。

不過即便是這樣,日本前面幾十年所積累下來的精密製造與新材料研發經驗,仍然推動著日本的科技沿著慣性路線往下發展,不但讓日本在1990年左右佔據了全球約一半的市場份額,同時日本的整個高新技術發展,也一直延續到了2000年,成為全球自動化製造最先進的國家。

日本發展到2000年時期,不但在當時的2G網絡時代,就開始了類似現在的網絡視頻業務,領先全球十多年,而且其還基本上完成了機械自動化往電子自動化升級,成為全球最早實施數字化的製造自動化的國家之一。

同時,日本憑藉自己在半導體與信號處理技術的上技術領先優勢,開與歐美市場爭奪信號數字編碼標準的領導權,一度出現了日本製式與全球的制式不兼容的局面,日本與歐美之間開始出現技術路線分叉現象。

然而隨著歐美國家對日本的製造業進行基礎學術與基礎理論的封鎖,先進的半導體與網絡技術也不再對日本開放,加上日本經濟泡沫化期間,基本上有十多年沒有新一代日本年青人願意從事研發工作,並且也認為當時日本的技術已是全球最先進,認為人類技術發展達到天花板,一方面失去了進取心,另一方面也失去了研發方向。

而且在進入新世紀後,東方國家也開始進入到WTO體系,大量的製造產能都轉移到了東方國家,特別是日本甚至把部分前端產能也轉移出了境外,在失去了本土應用場景支撐的情況下,日本對於製造業的技術發展,理解也開始出現偏差,很多新技術的應用,越來越脫離行業基本實情。

加上日本所推行的通訊網絡制式並沒有得到全球市場的認可,歐美的通訊企業寧願採用持術更落後的2.75G網絡技術,也要阻止日本的寬帶技術的推廣,以抑制日本企業的技術氾濫和防止日本技術分叉後所引起的全球製造成本上升。

直到後來歐美企業整合WIFI寬帶技術時,才重新把日本的部分網絡技術給整合進來,但那個時候,日本的制式技術因為多年被封閉在日本境內,日本已經失去在網絡技術的領先優勢。

半導體制造與網絡技術兩項核心技能的走弱,讓日本製造業務開始偏科,與軟件和網格通訊關聯不太大的精密製造業務,以及新材料研發與合成業務,這些主要依賴人員素質和數據模型積累的技術類別,日本仍然在全球市場上處於領先地位。

而中間適及軟件和量產工藝整合的大製造代工業務,日本則迅速被歐美扶持的臺、韓企業所超越。

事實上,日本顯示業務初期受到的影響,沒有半導體業務那麼明顯,但是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以及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破裂重疊的影響,日本的視頻網絡直播業務也難以為繼,同時也缺少流動資本對半導體和顯示業務進行產能升級與擴張。

只有終端品牌家電產品,在日本先進的影視編碼與處理技術支持下,仍然在市場上領先,然而同樣為了打壓日本,在後續的多次視訊編碼格式上,全球市場都放棄了對日本製式的支持,導制日本的產品雖然先進,但市場應用推不出去。

而且日本為了保持自己的所謂技術領先,開始不計成本的進行新技術升級,以圖打破市場的封鎖,達到以技術攻克市場的目的。

然而在WTO的全球化浪潮下,滿足基本需求的中低度技術產品,不但在技術難度上更容易實現產品規模化擴張,而且量產工藝簡單化後,量產成本也更低。

同時,為了服務全球市場,減少運輸成本,整個製造業開始推行輕量化設計,很多產品在新材料的選擇上,並不以先進的技術指標為依據,而是以成本最低作為產品設計的核心理念。

在這一波市場擴張過程中,日本製造界除了車企嚴格的追尋了這套本來由日本人自己發掘出來的低成本與輕量化設計理念外,其它的家電企業幾乎都站到了這種理念的對立面,為了追求更好的技術指標,所造出來的東西也越來越龐大,所使用的材料與加工技術,成本也越來越高,基本上沒有日本本土精密製造支持的地方,完全沒辦法生產。這也導致了日本製造業開始與全球市場脫節。

所幸的是,日本對於精密製造的堅持,讓其有能力支撐其在新材料技術的持續進步,因此在全球整個製造業的產業鏈中,日本的精密製造和新材料技術,仍然佔據領先的位置,這一點從注重新材料技術突破的諾貝爾獎得主數量上也可以看出,日本在該獎項上的材料領域,一直都佔據著重要的份額。

在多年的全球封堵與投資失誤中,處於現代工業製造業中間環節的半導體元器件業務漸漸被日本丟掉,日本的半導體業務在全球市場上的份額,也由當年佔據市場五成以上份額,衰退到2018年的不到10%。

而且隨著日本曾經壟斷全球的數碼相機業務與電視業務也開始衰敗,日本的視訊芯片處理業務也漸漸失去市場,而且目前除了直播視訊處理技術日本還有優勢外,其它的電視、電影、圖像、視頻處理技術,日本都已不佔優勢,越來越多的相關技術,都被新的軟件算法所替代,相關芯片功能,也被集成到中央數據處理器中。

目前日本在半導體領域,除了對材料要求嚴格的功率模擬半導體器件上,仍佔據高端市場外,其它的數字半導體業務,只有一個索尼由於有著長期的數字影音處理經驗積累,仍是CMOS攝像芯片的全球霸主,不過這個優勢,也在不斷的被韓國和新興的中國企業所追趕,甚至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