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兩個“製造大佬”為何看上這個“小眾市場”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陳棟棟│北京報道

中聯重科掌舵者詹純新似乎正在冒險。

近日,中聯重科(000157.SZ)發佈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中聯重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聯重機”)擬在蕪湖市三山區投資20.5億元建設智能農機產業化項目。

此前,中聯重科曾發佈公告稱,中聯重機與蕪湖市三山區簽署《智能農機裝備產業化項目投資框架協議》,三山區同意結合項目實際給予中聯重機相應的扶持政策。

消息一出引發廣泛關注。

有觀點認為,雖然農機產業不是暴利行業,卻是一個具備持續發展動力的產業。機械化是一個明顯的趨勢。中聯重科選擇在行業低迷時期加大投入是明智之舉,將對農機行業產生積極正面影響。不久前,濰柴集團大舉入股雷沃重工也證實了這一點。

還有觀點認為,中聯重科所處的工程機械市場存在下滑可能,20.5億元的投資能否穩步落實還有待觀察。此外,以工程機械見長的中聯重科能否把農業機械做好還有待觀察,畢竟農業機械與工程機械產品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胃口不小:6年投入20.5億,瞄準智能農機

中聯重科公告披露,中聯重機計劃在2020-2025年期間投資20.5億元,加大研發投入、補齊短板,促進中聯重機農機業務的轉型升級。

公告披露,通過開展智能農機產品、CVT大馬力拖拉機、大型高端甘蔗收穫機、高端果蔬收穫裝備等智能化裝備研發,完善公司管理、研發、製造、供應鏈、營銷等各環節的信息化水平,並利用現有廠房對現有生產線進行整合,購置必要的加工、焊接、裝配、試驗檢測裝備,將實現中聯重機智能農機裝備產業化。

具體來說,中聯重科計劃在 2020 年開始,在 6 年時間裡在蕪湖市三山區投資20.5億元建設智能農機產業化項目,建設內容包括與 Landing.AI 進行戰略合作,共同開發 AI 收穫機械、AI 植保機械、AI 拖拉機等技術創新項目;企業信息化建設項目;生產線技改以及農業專業機械、核心零部件國內外併購及產業化等項目。

蕪湖市政府表示,非常重視中聯重機的智能農機產業化項目,將會採用“一攬子解決”和“一事一議”方式,通過研發補貼等方式支持智能農機產業化項目在蕪湖的實施。

從以上規劃和具體項目看,中聯重科對農機的野心不可謂不大。

不過,中聯重科要想在農機行業站穩腳跟並非易事。

從2014年控股奇瑞重工並將其改名為“中聯重機”開始,中聯重科正式大舉進入農機行業,隨後高舉高打,持續推出甘蔗收割機、拖拉機、收割機等產品。5年過去了,中聯重科的農機成績單如何呢?

最近5年恰恰是農機行業從黃金時代逐步跌落的艱難歲月,很多企業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中聯重機也無法獨善其身,在與雷沃重工等農機行業巨頭的貼身肉搏中,中聯重機陷入虧損泥潭。

公告顯示,2015年至2018年,中聯重機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3億元、34.5億元、26.6億元、17.3億元。2016年至2018年,中聯重機的淨利潤持續虧損,分別為-0.22億元、-3.5億元、-3.27億元。

不過,情況似乎正在起變化。

根據中國農機工業景氣指數(AII)研究報告顯示,受訪農機企業中,認為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行業訂單有所增長的達到36%,高於34%的認為“訂單下降”,以及20%的“維持原樣”。對於未來同期的用工量,受訪企業認為員工會減少的情況並不高,尤其是外資農機企業認為用工量還會增長。

事實上,中聯重科加碼農機的底氣還源自其工程機械業務的“爆紅”。2019年前三季度,中聯重科實現企業營收317.55億元,同比增長50.96%;企業淨利潤為34.80億元,同比增長167.08%;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49.62億元,同比增長62.51%,企業經營活動資金充足。

這些是否為詹純新加碼農機的理由呢?

雷沃重工也“遭遇”譚旭光加持

詹純新加碼農機算不上新鮮事。

不久前,中聯重機的老對手雷沃重工也迎來國企改革“狂人”譚旭光掌舵的濰柴集團20.84%的大舉入股。

《中國經濟週刊》2019年第20期文章《國企改革“狂人”譚旭光的“千億美元”目標》曾報道,10月23日,濰柴集團發佈消息稱,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建設需要,落實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經省市政府、國資委批准,濰柴集團近日受讓雷沃重工20.84%的國有股權,並委派兩名雷沃重工董事會成員。

雷沃重工目前有員工1.5萬餘人,業務遍及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農機領域能夠提供“耕、種、管、收”整套農業解決方案,每年銷售整機7萬輛。

濰柴集團表示,通過本次股權轉讓,濰柴集團將與雷沃重工實現高效協同研發,依託濰柴動力高端非道路全系列發動機、CVT動力總成和液壓動力總成等核心產業資源,補齊雷沃重工動力總成核心競爭力短板。雷沃重工每年對市場發動機的需求約計7萬臺。

事實上,詹純新和譚旭光兩位裝備製造大佬青睞的農機行業可謂玩家眾多、強者如林,不僅有一拖、雷沃重工等國內老牌巨頭,約翰迪爾、愛科、克拉斯、洋馬、久保田等外資巨頭也已通過建廠、合資、併購等多種方式在中國安營紮寨,大舉進入中國農機市場。中國農機行業已經是外資、民營、國企等多種力量的競技場,行業競爭異常激烈。

此外,儘管中國農機市場的增長潛力依然較大,但在多年的高速增長後早已進入了調整期,中聯重科和濰柴集團加碼農機堪稱逆勢投資,成敗難料。

農機未來可期?

目前的行業數據並不能使人輕鬆。

“上半年我國農機企業經營壓力增大,企業收入大幅減少。”中國農機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農業機械是機械行業中利潤率最低的,尤其是拖拉機,體量最大,利潤最差。據該協會統計,拖拉機企業上半年平均淨利潤-49.16%。

雖然行業整體低迷,但根據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行業信息部主任張華光的研究,市場整體下滑的背後也不乏亮點,以耕整地機械市場為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耕整地機械累計銷售46.31萬臺,同比增長10.39%。

此外,農機短板裝備有了增長。採棉機供不應求、辣椒收穫機等經濟作物機械市場活躍,形成產業規模。

業內專家認為,無論是濰柴集團加碼雷沃重工,還是中聯重科加大農機業務投資,似乎都在表明,農機行業在裝備大佬們的佈局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儘管行業暫時總體低迷,但做企業做的是未來,在穿越市場週期後,他們對農機行業的逆勢投資或許會迎來一片豔陽天。

有了詹純新、譚旭光等裝備製造業大佬扛鼎,中國農機在與世界巨頭的角力中,勝算會多一點嗎?

編審:張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