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科技高地”更加寬厚

目前,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深圳、廣州等地的創新能力相對較強,可稱之為“科技高地”,而有些地方由於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院所以及研究型大學,且在高端創新資源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存在不平衡性。

人才是創新活動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為了破解人才瓶頸,因自2009年起,廣東省啟動實施了“創新創業團隊引進計劃”,近十年來成效顯著。通過引進創新創業團隊,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高地”更加寬厚。

引進創新創業團隊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以廣東省中山市為例,自2011年大力推進創新創業團隊的引進和建設工作以來,先後擇優支持了6批共40個省、市級創新創業團隊,涵蓋健康醫藥、高端裝備製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能源、環保、材料等產業領域,通過創新創業團隊的引進,積極有效促進了地區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引進人才量質齊升。自40個團隊引進以來,以項目運營帶動人才引進,在健康醫藥、高端裝備製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逐步形成了涵蓋高中低三個層次的科研人員序列的雛形。

二是新產品銷售初具規模。截至2018年年底,引進團隊所屬或所創企業自建設以來實現銷售額累計逾300億元,其中創新創業團隊項目產品實現的銷售額累計31.8億元,佔比超過10%。

三是科技創新成果顯著。引進團隊的總體創新潛力比較大。據不完全統計,所有團隊共計研發新產品49類,大部分產品已獲評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知識產權總數為1603件,其中已獲授權的國內發明專利157件,472件專利正在受理之中;已擁有8項國際專利,44項國際專利處於受理階段。

四是助力產業轉型和培育的潛力大。除研發週期較長的健康醫藥產業之外,創新創業團隊驅動聯合光電、明陽智慧能源、TCL空調器、通宇通訊等企業進入中山市第一批市級龍頭骨幹培育庫。

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團隊

發展體制機制

廣東省創新創業團隊引進計劃實施以來,粵港澳大灣區中各“科技窪地”城市均圍繞產業發展引進了一批省市級創新創業團隊。從目前情況看,已形成以下特點:

一是以產業鏈實現已有團隊和新引團隊的銜接,從重技術導向轉向重產業配套。根據產業的集群程度,針對性地引進相關創新創業團隊,以彌補相關產業鏈條的不足。

二是以園區承接團隊,從“大集聚、小分散”轉向“大分散、小集聚”。以中山市為例,採取“開發區與新區孵化,產業園區承接轉移”的先孵化後轉移模式。以“孵化+產業化轉移”兩階段模式引導團隊重新佈局,實現團隊分佈由現在的“產業領域大集聚,地理空間小分散”向“產業領域大分散,地理空間小集聚”轉變。

三是以整合資源培育省級團隊,從鼓勵自願申報轉向有意創造條件培育。引進發展勢頭良好的高質量團隊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窪地”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最為便捷的方式,但高質量團隊對於“科技窪地”來說可遇而不可求。依託龐大的產業集群與深厚的產業基礎,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窪地”已經引進或土生土長培育了一批明星企業或隱性冠軍企業。

從未來發展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窪地”城市還需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團隊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團隊引智和創新創業、人才和產業有機融合、協調發展。

一方面,應持續追蹤服務塑造團隊品牌,從重資金扶持向重精準服務轉變。作為“科技窪地”的城市資金實力較為有限,應在創新創業團隊引進後以服務促發展,塑造服務品牌,以品牌的口碑效應來吸引創新創業團隊。鑑於大灣區中“科技窪地”城市均引進了一批省、市級創新創業團隊,可以召集創新創業團隊帶頭人成立“創新創業俱樂部”,定期舉行“團隊分享座談”和“行業交流沙龍”,加強團隊間橫向聯繫和領域內縱向合作。

另一方面,應以細化人才政策促進團隊引智,從聚焦高層次人才引進轉向多層差異化吸引。當前,大灣區各城市在引進人才方面呈現新競爭態勢,爭奪的對象正從高技能人才轉向高層次人才,聚焦人才爭奪的政策優惠也從入戶激勵到物質、精神激勵,直至向提供優質綜合服務轉變。對“科技窪地”城市來說,應與“科技高地”城市錯位發展,將高層次人才細分為傑出人才、博士後、青年優秀人才,作為培育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的領頭雁,將中端人才作為引智的重點。建議以資金扶持和優質綜合服務吸引能夠推動產業發展的中高層次人才,以房價優勢和中高層次人才集聚優勢吸引基層骨幹人才的流入。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