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總偏好《大約在冬季》式的缺憾愛情?這與人的心理有關


為什麼電影總偏好《大約在冬季》式的缺憾愛情?這與人的心理有關

悽美,這是對愛而無果的愛情的描述。

古今中外,無論是否是真實的故事,只要是悽美的愛情總是能打動人。

中國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外國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它們都是有關死別的悽美。

然而最近熱映的《大約在冬季》也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但無關死別,只關生離。

死別的故事能打動人,因為人們對死亡充滿敬畏;為什麼生離的故事也能讓人動容呢?

德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通過實驗告訴我們:這是因為契可尼效應!

為什麼電影總偏好《大約在冬季》式的缺憾愛情?這與人的心理有關


01 什麼是契可尼效應?

20世紀20年代,一位德國心理學家Β.Β.蔡格尼克,做了一個有關記憶的實驗。她讓被試者做22件工時差不多的不同工作,如寫兩行字、串珠子、數數等等。

在這22件工作中,11件事全部做完,另外11件事情還沒做完就被打斷了。做完和被打斷的事情順序隨機。

隨後,蔡格尼克讓實驗者馬上回憶22件事情都做了些什麼。結果,受試者可以回憶起68%的沒有完成的事情,而完成的事情只記憶起43%。

也就是說,沒有完成的事情更容易存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而做完的事情則記憶較少。

為什麼電影總偏好《大約在冬季》式的缺憾愛情?這與人的心理有關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蔡格尼克經過研究發現,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

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就會造成情緒上的波動,於是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就是著名的蔡格尼克效應,又稱契可尼效應。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餐廳有10張桌子,5桌先買單再吃飯,而另外5桌先吃飯再買單。如果這時候你問服務員每桌客人的情況,那麼他/她對還沒買單的5桌客人肯定比買完單的客人印象要深刻。

所以,別以為客人多了,就可以吃個霸王餐,誰沒買單,餐廳服務員清楚著呢。

雖然這只是開個玩笑。不過這個玩笑卻是點出了契可尼效應的本質:完成的事情記憶不深,沒完成的事情倒是記憶深刻。

為什麼電影總偏好《大約在冬季》式的缺憾愛情?這與人的心理有關


02 契可尼效應對愛情有何影響?

契可尼效應跟愛情有沒有關係呢?有,而且影響很大。

初戀為什麼美好啊?就是因為契可尼效應。

很多初戀都是有始無終,屬於沒有做完的事情。根據契可尼效應,人們做事情總有善始善終的動機,如果初戀能變成婚姻,那麼人們善始善終的動機就得到滿足了,對這件事的印象也就逐漸淡了。

但是,如果初戀沒有結果呢,初戀情人變成了別人的老公或老婆,那麼人們善始善終的動機就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對這件事就耿耿於懷,記憶中一直保留著這件事。

所以初戀就特別難忘。

為什麼電影總偏好《大約在冬季》式的缺憾愛情?這與人的心理有關

不僅僅是初戀,相愛卻沒能在一起的愛情,也一樣深刻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由霍建華、馬思純、吳佩岑主演的電影《大約在冬季》講述的就是一個愛而無果的愛情故事。

故事中,由霍建華飾演的臺灣攝影師齊嘯,和由馬思純飾演的北師大才女安然,因1991年齊秦的北京演唱會結緣,然後開始一段分分合合的戀情。

齊嘯卻因為現實問題,兩次離開安然。第一次是因為齊嘯的父親病重、哥哥在監獄鬧事、影樓破產;第二次是因為前妻騷擾。雖然他彼此相愛,但是最終他們沒能走在一起。

即使,二十年後可以毫無障礙地在一起,但是愛情的滋味已經遠去,安然選擇了離開。她說:“遺憾也是一種美好!”

為什麼電影總偏好《大約在冬季》式的缺憾愛情?這與人的心理有關

雖然天各一方,但是由於契可尼效應,雙方對那段純真的愛情總是刻骨銘心

安然說:“死別總好過生離!”足以看出這段感情在她心裡的重要性。

作為觀眾,我們也有希望愛情故事善始善終的期許,如果電影裡的愛情故事真的如我們所願,有完美的結局,過一段時間,或許我們就忘了這個故事;而一旦故事沒有朝我們的預期發展下去,那麼我們就會印象深刻,過了很久都還能記起這個故事或電影。

所以,由於契可尼效應,有缺憾的愛情更能打動人。

這也是為什麼電影更偏向取材缺憾的愛情。因為這樣的故事更能打動觀眾,獲得好評。

為什麼電影總偏好《大約在冬季》式的缺憾愛情?這與人的心理有關


03 如何消除愛情中的契可尼效應?

契可尼效應雖然讓愛而無果的戀情變得唯美,但是它也會使人走兩種極端:一種是事事拖延,一種是過分偏執。

過分偏執在愛情中的表現就是,對那個曾經深愛卻沒有走在一起的人念念不忘,耿耿於懷,甚至開始萌生出世或一生不娶/不嫁的想法。

為什麼電影總偏好《大約在冬季》式的缺憾愛情?這與人的心理有關

如何才能消除這種偏執呢?

一、勇敢地放棄,讓往事都隨風。

很多人初戀的時候愛得徹底、純粹,都說非他不娶、非他不嫁,可天下哪有那麼完美的事情。更多的是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

既然不能在一起,那就讓往事都隨風淡去,畢竟生活永不止步。

二、再見一見那個人,說個清楚明白

既然如此想念,那就不妨再見一見心中的那個他/她,看一下時過境遷,你們是否還能找回曾經的感覺。

當面說個清楚,問個明白。這樣會讓內心得到安寧,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為什麼電影總偏好《大約在冬季》式的缺憾愛情?這與人的心理有關

《大約在冬季》裡面,當齊嘯可以安然愛的時候,安然卻選擇了放下。這就是安然處理這段感情的做法:放下它,記得曾經擁有就好

再重逢,只會輕聲地問候:朋友,你好!

有些人錯過就是一生,既然註定不會再會,那又何必讓它在心裡瘋長。生命短暫,與其讓自己鬱鬱寡歡,何不出去走走看看,讓生命活得更精彩。

為什麼電影總偏好《大約在冬季》式的缺憾愛情?這與人的心理有關


總結:

人總是有讓事情變得完美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一方面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時對沒有完美結局更加印象深刻。

這不是感性的認識,而是帶有科學依據的。這種科學依據就是:蔡格尼克的契可尼效應。

這種效應的極端是讓我們會變得偏執,對曾經沒有結果的愛情耿耿於懷。

為了破除這種效應在情感中的影響,可以試著放下過去,或者見一見曾經的那個人,滿足善始善終的動機。缺憾的愛情就會變得風輕雲淡,而不會成為生活的阻礙。

歡迎關注 ,悅讀更多的普京及其他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