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葬後,地宮內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網友:老祖宗聰明

眾所周知,古代帝王基本從登基開始就給自己找墓地、修陵墓,全國最好的材料都運過來、全國最優秀的工匠都要抓過來為皇帝幹活,最慘的是好不容易修完了陵墓,工匠還得給皇帝陪葬,你說憑啥啊?

皇帝下葬後,地宮內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網友:老祖宗聰明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工匠們不想死,於是想出了一些“妙招”,在奇重無比的墓門關閉後仍然能逃出生天,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皇帝為什麼要工匠陪葬。為了保護皇帝陵墓,防止被盜,因為工匠們是最瞭解陵墓構造的人,哪兒有機關他們清清楚楚,要是工匠們起了歹念,在皇帝死後進來偷寶貝怎麼辦?於是就殺死了他們。

皇帝下葬後,地宮內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網友:老祖宗聰明

根據史料記載,歷史上大規模殺害修建陵墓工匠的有秦二世胡亥、成吉思汗和慈禧太后,但是這種情況不多見,因為這種做法實在太殘暴了,不利於國家的發展。所以大多數帝王還是摒棄了“殉葬制度”,允許工匠們出去,可前面的人都走了,最後一個關門的工匠怎麼辦呢?

第1個辦法,自來石。在定陵地下宮殿有2扇石門,它們高3.3米、寬1.8米,而且石門的外部沒有任何鎖和栓,顯然它是從裡面關閉的,石門還被一塊石條抵住了,紋絲不動,那最後關門的工匠怎麼出去呢?

皇帝下葬後,地宮內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網友:老祖宗聰明

經過專家反覆觀察,終於在門縫裡發現了“奧秘”,經過試驗,專家們還原了它。

先把石門門軸的上下端都製作成“球狀”,然後在兩扇石門中間的門縫各鑿一個表面凸起的槽,一定要位置相同;然後在離石門內中軸線不遠的地面上鑿出一個“前淺後深的槽”,準備工作就完畢了。

皇帝下葬後,地宮內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網友:老祖宗聰明

在關閉石門前,工匠先把那根石條放在地面的凹槽裡,讓它保持前傾狀態,剛好與石門接觸,然後工匠就可以離開了。因為傾斜的石條帶有壓力,這時候門軸軸端的球狀“滾珠”也發揮了作用,二者配合自動推著石門,直到它們抵達兩扇石門中間的“凸槽”。

這樣,古墓的大門就永遠關上了,從外面推開是不可能的了,做到了“一石當關,萬夫莫開”。如此簡單的“石條”、“滾珠”加“槽”,就精確完成了“自動關門”,真是讓人佩服古代工匠的智慧!

皇帝下葬後,地宮內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網友:老祖宗聰明

第2個方法,拐釘鑰匙。1956年,在國務院的批准下,一群專業的考古隊來到明定陵進行考古發掘,神奇的“拐釘鑰匙”出現在人們眼前。

話說考古隊員們來到了定陵地宮最後一道大門前,全部人員一起推,大門紋絲不動,因為門內就有第1個方法裡的“條石”抵著,但想要進入定陵地宮,就一定要打開大門,用炸藥肯定會破壞定陵,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考古隊長趙其昌試圖找到某種“鑰匙”或“密碼”,可一無所獲,他們只能在浩瀚如煙的史料裡找答案,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在崇禎皇帝下葬的記錄中找到了“鑰匙”。

皇帝下葬後,地宮內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網友:老祖宗聰明

史料記載:因為崇禎皇帝沒有給自己修好陵墓,大家準備把他葬進田貴妃的墓裡,工匠們來到了田貴妃墓的地宮門前,也被大門擋住了。後來他們用一種叫“拐釘鑰匙”的東西打開了石門,放好了崇禎的棺木,然後拔出鑰匙,關閉石門,離開了這裡。

“拐釘”,顧名思義是像拐一樣彎的釘子,趙其昌立馬投入實驗中,他找來一根小手指粗的鋼筋,把頂端彎成了“U”形,有點像缺了半邊的勺子。10月5日,考古隊員們帶著“拐釘鑰匙”來到地宮門前,忐忑地把它插了進去。

皇帝下葬後,地宮內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網友:老祖宗聰明

他們先讓拐釘鑰匙穿過門縫,碰到石條,接著把“U”字橫過去,套住了石條,然後繼續往裡推,漸漸地,石條開始動了,一直推到石條保持直立,他們才停下來。拿著鑰匙的趙其昌隊長不敢動,立馬叫隊員們準備推門。

皇帝下葬後,地宮內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網友:老祖宗聰明

想不到“轟”一聲,萬斤重的石門開了!整個地宮都隨之晃動,小小的“拐釘鑰匙”竟然有如此大的作用,真是讓人驚歎!這些發明“拐釘鑰匙”和“自動門”的工匠,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