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夷坚志》故事——卫校尉见杨王

【白话版】

宋高宗绍兴庚午辛未年(1150-1151年)间,宋金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金人皇帝完颜亮还没动攻宋的心思。两国间军事活动极少,边关的情报也很萧疏。有个代班(估计是河北山西一带)人卫校尉从湖北襄阳来到京城临安,他是投奔他以前一个军中兄弟——杨存中(杨和王)。杨当时正做殿前帅。以前这哥俩是拜把子兄弟。

杨和王见到卫校尉很高兴,以兄礼相待,请进内宅,还让自己夫人出来拜见。后来杨和王经常请卫校尉到内宅吃饭喝酒,就当家里人一样对待,特别殷勤,照顾周到。他也不问卫校尉来意和去向。两个月以后,杨和王忽然对卫校尉慢慢疏远了。卫校尉再来,也不请进内宅了,就在外堂见见,也不叙旧了。卫校尉在和王兄弟这里只得到了数百千的钱。他本来想的挺好,能求和王安排个官职,所以才长途跋涉千里辗转找到他。以现在情况看,令人大失所望。

卫校尉漂泊无依,在京城随便混了半年,怀疑有什么人因嫉妒挑拨离间了他跟杨和王的关系,他就准备告辞了。但因为关系已疏远了,他想跟杨和王告辞的信息都通不过去了。怎么办呢?他找个人盯着杨和王下朝走哪条路,自己拦道递状子,告知和王自己的去意。结果真拦下了和王,递上状子,和王也没怎么搭理他,就在状子底部写了一句话:“你拿着这状子去常州,到我杨府的某庄园支取100贯钱。”当然卫校尉很郁闷,但一想也无可奈何,如果真得了这100贯钱,还是够回老家的路费。但是一想自己只身从北边而来,南方情况不熟悉,这常州杨府某庄园到底在哪儿?自己还得去找!

正当卫校尉一个人在旅店里思来想去,彷徨无主之时,他碰到了一个客人,自称程副将。程副将跟他说:“别担忧,我正好要去常州润州(镇江)那边,我替你取钱吧!我知道那地方。”后来卫校尉跟着程副将到常州那边真把这100贯钱给拿到了。两个人一路上关系相处不错,后来程副将跟卫校尉悄悄说:“我实际有个想法,想到中原一带游历一番,你要是没事儿,跟我走一趟怎么样?”卫校尉本来无事,欣然愿往。

他们辗转来到长安(西安),后来又去了山西,最后到了代郡(现河北山西交界一带)。程副将跟卫校尉说:“我想在这儿安个家,你能不能帮我买房置地?”卫校尉找了经纪人帮忙筹划,后来就买了上千亩好地,家也安了。这就等着程副将来。

后来程副将回来了,两人又相处一段时间。最后程副将跟卫校尉说了实话:“其时我本人并不想在这儿安家,这趟行程所有的主意都是你好兄弟杨相公安排的。开始,他担心你因为贪图小利,随便背井离到临安谋前程。但现在来看呢,天下太平,一时半会儿用不上我们这些武将,你没仗可打就立不了功,所以你的前程不会特别好,因此派我一路追随,最后在你老家为你安排个未来的生活,这上千亩良田都是给你买的!”程副将说话间把地契拿出来,上面都写着卫校尉的名字。这些地价值上万缗。程副将把这些事交代完,自己黯然而别。

洪迈说,这件事是从李次山那儿听说的。这故事很像战国苏秦暗中安排、资助张仪那件事。

【祥宏点评】:苏秦暗中资助张仪,替他安排未来前程,张仪不明就里之时还对苏秦有所怨恨呢,确实跟这故事套路相近;杨和王考虑事情周到缜密,细节落实到位,不愧封王的人物。他本名杨存中,是宋初名将杨业(戏本所说杨家将老令公杨继业)的后代;校尉是低级武官,正六品;故事正处于宋金经过两次议和后短暂的20年和平期,故事发生的十年后,金兵又会打过来;代郡的郡治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蔚县境内;拦路鸣冤是过去百姓没办法之举,冤情正常渠道走不通之时,只能等大官走路过程中,拦路递状。这在过去是允许的。卫校尉为了向兄弟杨和王传递信息,无奈中只能拦路递状,说明他们表面的关系已同路人。


【原文】

绍兴庚午辛未之间,南北和好坚定,虏亮未萌搏噬之意,边关机密去来,不甚苛急。有代班人卫校尉者,从襄汉来,时杨和王为殿前帅,曩在行伍中,与结义为兄弟,首往投谒。

杨一见,欢如平生,仍事以兄礼,随令夫人出拜,常招饮于堂,款曲殷勤,而不问其所向。两月后,忽浸疎之,来则见于外室,不复话旧,仅得钱数百千。卫雅意以杨方得路,志在一官,故百舍间关赴之,至是大失望。栖泊过半年,疑为人嫉谮,乃告辞,又不得通。或教使伺其入朝回,遮道陈状,杨亦略不与语言,判状尾云:“执就常州,于本府某庄内支钱一百贯。”卫愈不乐,念已无可奈何,傥得钱,尚可治归装,而一身从北来,何由访识杨庄所在。

正彷徨旅邸,适一客自云是程副将,谓之曰:“无庸忧,吾将往常润,当陪君往,奉为取之。”既得钱,相从累日,情好无间,遂密语之曰:“吾实欲游中原,君能扶我偕往否?”卫欣然许之,迤逦抵长安,入河东,以至代郡。倩卫买田,曰:“我欲作一窟于此。”卫使牙侩为寻置,无何,得膏腴千亩。

卫治具待程,程亦报席,久之,乃言曰:“吾本无意于斯,此行尽出杨相公处分,初虑公贪小利,轻舍乡里。当今兵革不用,非展奋功名之秋,故遣我相追随,为办生计。所买良田,已悉作卫氏名,敬以相付。”于是悉取契券与之,厥直万缗,黯然而别。

予顷闻此说于李次山,其事甚类苏秦舍人之资给张仪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