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戰爭片裡,士兵肉搏是十分抓人眼球的場景。兩軍對壘,雙方先是對罵一番,說不定會有武將單挑來為正戲助興;然後一聲令下,步兵排成緊密的隊形向敵人衝去,弓箭手的箭雨不斷射在盾牌上,最後雙方的步兵短兵相接。

我們想當然的以為,古代將領似乎只要會打架,偶爾用用火攻,或者知道埋伏敵軍就行了。

別太天真!如果你高數年年掛科,穿越回古代就只能站在最前排做小兵。

雖然當軍事指揮官不至於要求你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科科滿分,但是你數學不好,那肯定沒法指揮好軍隊的。

01

古羅馬的方陣

要想穿越到古羅馬當指揮官,可以先看看他們士兵是怎麼當的。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羅馬士兵的裝備

還未正式加入軍團前,每一名士兵都要經過嚴格訓練,比如負重20公斤越野20公里;緊接著是嚴苛的武器使用訓練(被稱為角鬥士式的訓練);最後是跟隨教官進行步兵陣形訓練(體育不及格估計連當兵的資格都沒)。

結束這些訓練後,就可以正式加入軍隊。羅馬的基本戰鬥單位為軍團,每個軍團分為十個大隊,隊列又細分為三個步兵隊,然後一個步兵隊又分成兩個支隊,每個支隊約有80-100人。雖然每個軍團可能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他們的部署,但一般情況下,一個軍團由4800名士兵,60個百夫長(軍官),300名炮兵,100名工程師和工匠以及1200名非戰鬥人員組成。同時每個軍團還有300名騎兵。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一個羅馬軍團的編成

看到羅馬軍團這複雜的劃分是不是有點暈?

要想將幾千名士兵按照合理陣形佈置到戰場,對指揮官來說,是件很頭疼的事,畢竟戰場上每一個步驟都關係到生死。

到了戰場,涉及到佈陣則會更加複雜。

以下三張圖展示了羅馬軍隊在戰場的常用佈陣: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這是最普遍的羅馬軍隊戰鬥配置,兩翼騎兵,中間是重步兵,後方則是遠程部隊和預備隊。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可以看出,上圖陣形與一般的並不相同,左翼看起來要薄弱,但是在具體戰鬥時,由人數更多的右翼發起進攻並擊潰敵人時,可以像旋轉門一樣,將進攻薄弱左翼的敵人包圍。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上圖陣型則是在側翼有自然障礙物保護的情況下,將主力置在左翼,在另一邊佈置騎兵以保護兵力更脆弱的右翼。
當然具體戰場不可能只會有這三種陣形,作為指揮官,臨場應變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面,具體的士兵站位也涉及到數學。

譬如一個步兵隊得站成三行,為保證每個步兵在戰鬥時不會誤傷到友軍(揮刀或者突刺時可能會打到友軍),所以單個步兵得有足夠的戰鬥空間。羅馬規定,每個步兵在陣形中佔用大概6英尺見方(約為3.34平方米),這還是未使用特殊陣形的時候,當使用標誌性的龜甲陣,又或者對抗敵人騎兵衝鋒時,其陣形配置又會不同。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歷史愛好者還原羅馬龜甲陣

好吧,看來穿越回古羅馬當一個指揮官好難啊。

那不回古代了,去近代做一個指揮官吧。

其實,近代更難。

02

從西班牙大方陣到古斯塔夫方陣

講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戰場,西班牙大方陣始終是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理論上,一個西班牙大方陣由3000名士兵組成,然後又細分為10個連隊,每個連隊又繼續分成10個小隊(每個小隊30人)。

看到這就有人疑惑?為什麼是3000人呢?然後後面細分的人數怎麼又都是3的整十倍數呢?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組成西班牙方陣的長矛手,劍盾手和火槍兵

其實原因很簡單,組成西班牙方陣的士兵就有3種:長矛兵,劍盾手和火槍兵,而這三種士兵佔的比例又都是三分之一。這還是最理想的情況,假如你手上沒有3000人,而是2289人呢,又或者3267人呢,你又該怎麼佈置陣形、分配士兵角色呢?這個時候就得經過一系列稍微比較複雜的計算了,可是那會的指揮官又不是經歷了義務教育的現代人,計算一個開根計算題可要老命了。於是他們也想了個辦法,就是在指揮官的節杖上弄個平方根表,這樣就能快速得出結果了。

另一方面,一個方陣隊形的深淺也是一個問題。 瑞士人和早期德意志傭兵的方陣都是標準意義上的“方陣”,即橫向的行數和縱向的列數相等或相差很小。士兵之間縱向的間隔總比橫向的空隙大出2倍左右以留出邁步餘地,因此實際排出的隊形是一個長寬比2:1上下的長方形縱隊。

可是,在一本寫於1522年,名為《一位久經考驗的老練戰士的真誠建議及思考》書中,卻提出正面135人,縱深45人,行列比1:3的隊形是最理想的,理由是這種相對淺而寬的陣型不但能讓更多前排人員投入戰鬥,更可以包圍狹窄陣型脆弱的側翼。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瑞士大方陣 可以看出橫向和縱向之間的間隔不一樣

因為西班牙方陣本身也有很大缺陷,之後歐洲各國都對這種大方陣做出了改進。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西班牙方陣

首先西班牙方陣雖然將火槍手與長矛兵結合在一起,但是火槍手卻在長矛方陣四周平均分配,雖然可以避免後方和側翼遭受襲擊,但是如果敵軍只從一個方向進攻,只有不到一半的火槍手能夠射擊,大大浪費了兵力。於是莫里斯把火繩槍手一分為二,平均配置於長矛方陣的兩側,這樣火槍手就有更好的靈活性,也可以同時向正面開火,大大增強了火力。

如果敵軍衝到近前,長矛方陣可以上前扛住敵人,火槍手則退至長矛方陣後方重新結為一個新方陣,這樣變陣也比西班牙方陣簡單。此外,莫里斯還縮小了方陣的規模,減少火槍方陣的縱深橫排數,增加橫向戰線寬度,以利於火槍齊射。火槍的作用受到了軍事將領們越來越多的重視。

長矛方陣則由5個橫排組成,每排約有50名長矛兵,士兵間距大約一米。在長矛方陣的兩側,分別有一個120人的火槍方陣,兩側共240人,與長矛兵的比例大致為1:1。正面接敵時,火繩槍手會被編成12路縱隊,每縱隊10人,採用和西班牙方陣一樣的輪射反向裝彈法:射擊後從戰友之間的空隙走到最後一排裝彈,如此反覆,形成持續不斷的綿密火力。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莫里斯方陣

在瑞典的古斯塔夫方陣裡,“半團”(1/2 regiment)中有96名軍官和504名士兵。第一戰線(黃色部分)一共6排,每一排36人,共有216個長槍兵;第二戰線(藍色部分)則是一排32人,一共192個火槍手;第三戰線預備隊則是一排16人,共96名火槍手。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瑞典方陣的構成

當瑞典軍隊遭遇敵人後,後排士兵會往前排走,行數由6行變為3行。緊接著,第一排士兵跪著射擊,第二排士兵可以彎下腰射擊,第三排則是站著射擊,這樣一來,所有火槍兵就能在必要時進行一輪火力齊射。這樣的一次齊射,不僅可以給敵人更大的殺傷,還可以極大挫傷敵人的勇氣。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古斯塔夫大方陣

古斯塔夫的戰術比起西班牙方陣更加重視火器的運用,的確,在火藥時代,重視肉搏的西班牙方陣已經稍顯落伍。

03

“排隊槍斃”時期的陣形要求

18世紀,火槍成為戰場主角,線列步兵戰術取代了傳統步兵方陣。為了適應新的火槍時代,步兵陣形又發生變化(指揮官不好當啊)。

拿破崙戰爭期間,每個國家對自家步兵陣形都有不同的標準。

比如士兵之間的間隔:

法國-0.325 m
俄羅斯-0.35 m
英國-0.63 m
普魯士-0.66 m
奧地利-1.25 m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法國線列步兵的間隔標準

同時,每個步兵營之間的距離也有要求:各方陣之間的距離要足夠大,以便於它們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部署成線狀陣形。所以各個營之間的最小距離為15.6 m。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法國線列步兵營之間的間隔標準

當然,這只是一般情況。很多時候還得根據具體戰場地形情況來變化。

在1806年耶拿戰役中,拿破崙命令其一個營分成兩隊,每隊之間的距離不得超過250步。

1813年,在丹尼威茲戰役,克拉夫特將軍就將他的一個步兵營分兩隊部署,兩隊之間的距離為300-400步。

反制騎兵在線列步兵時代依舊非常重要。

1791年,法國的軍隊手冊規定,如果觀察到敵方騎兵正在向己方衝鋒,那麼,步兵應該在100秒內形成一個空心反騎兵方陣。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空心方陣

因為各個國家的步兵陣形都有不同的規格,所以在變換陣形時也有不同的要求。

拿破崙法國一般是將6個步兵連組成一個空心方陣。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而俄國人則是將8個連組成一個空心方陣。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其實從這兩幅圖就感覺到,陣形的變換猶如拼積木一樣,不同規格的積木要怎樣拼成一個合適的大方陣,才能最大化提高作戰效率。

有時,就得將部隊排成更復雜的實心方陣以應對敵人的騎兵威脅。在拿破崙遠征埃及時,為了應對強大的馬穆魯克騎兵,他就將部隊陣形變為實心的方陣。

普魯士軍隊也在1812年頒佈了新的《作戰規則》,拋棄了舊的空心方陣,轉而使用這種實心的方陣,其原因是這種陣形的變換難度比空心的要低很多,且效果並不算太差。

為什麼軍事指揮官必須得會數學?古代也一樣

看著那些作戰手冊,各式各樣的數字就已經讓人頭皮發麻,什麼一個士兵佔多大地方,士兵與士兵之間間距要多少米,一個方陣多少人,一個方陣佔據的面積要多少平方米,方陣與方陣之間要間隔多少,變換陣形時怎麼走才能最快變陣。這些都離不開紮實的數學計算,更何況,戰場情況瞬息萬變,要在那麼緊張的情況下計算出這些結果,沒有超人一般的心理素質真是不行。

看來,穿越回古代做指揮官,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