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晚年時為何親自為順治最痛恨的多爾袞“洗白”?

linjiayan9103


這個問題要分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多爾袞對大清有功,他配得上乾隆替他翻案。

多爾袞對清朝有“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之功。要是沒有他的統籌調度,清朝入主中原,恐怕沒那麼順利。

當然了,清朝入主中原,大家都有出力,功勞也不是多爾袞一個人的。

但是即便不考慮“檄定中原”之功,多爾袞的功勞也是很大的,配得上乾隆為他翻案。

什麼功勞呢?就是他擁立順治帝登基。


清朝前期,很多制度沒有形成規範,皇儲繼承製度也一樣。通常來說,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由誰來做,就是看誰的拳頭硬。誰拳頭硬,誰繼位。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拳頭硬”,所以他繼位。

皇太極暴斃後,當時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的拳頭最硬。他們兩個才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至於順治嘛,小屁孩而已,沒人拿他當根蔥。

他繼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幾乎等於零。

然而,正是由於多爾袞和豪格之爭,皇位最終幸運的落到了順治頭上。

順治死後,皇位傳給兒子康熙;康熙死後又傳給兒子雍正;雍正死後再傳給乾隆。

所以,乾隆能當皇帝,他還真得感謝多爾袞對自己太爺爺順治帝的擁立之功。如不然乾隆估計也就是個享受四品虛銜、食四品俸祿的閒散宗室罷了。


雖然後來多爾袞攝政期間囂張跋扈,不把順治帝放在眼裡。但功是功,過是過,多爾袞的擁立之功,客觀存在,不論順治如何討厭他,都是不能抹去的。

所以,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多爾袞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為“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這並不能稱之為“洗白”。乾隆只是給多爾袞“正名”了而已。這是多爾袞應得的待遇。

這裡注意,乾隆只是推翻了順治皇帝給多爾袞的“欲加之罪”。多爾袞本身的罪過,比如他打擊同僚,害死豪格等劣跡,乾隆並沒有給他平反。

這一點從乾隆給多爾袞、多鐸平反,但卻不給阿濟格平反就看得出來。

因為在乾隆看來,阿濟格儘管也有功,但他在多爾袞死後竟然敢謀劃造反,意圖繼續操控順治帝,功不抵過,不予平反。(乾隆給阿濟格的子孫後代全部恢復宗籍,但阿濟格的親王爵位不予恢復)

功是功,過是過,應該給誰平反,不該給誰平反,乾隆心裡面很清楚。



再說第二方面。為什麼偏偏是乾隆給多爾袞平反,康熙、雍正不給多爾袞平反呢?

其實,這個就是乾隆性格上的問題了。

換句話說,乾隆的性格註定了,他在晚年一定會搞點大動作。比如給“奸臣”平反。

乾隆是一個自視甚高又自信滿滿的人。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覺得太爺爺做的不對。在一些歷史問題上,有自己的看法。

用他的話說——“朕若不言,後世子孫,亦無敢言者”。(我要是不給那些人平反,只怕以後的人更不敢平反了)

這就跟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一些好事之徒一樣,對什麼事情都喜歡插一腳。

順帶一說,乾隆給多爾袞平反後,又給自己的八叔胤禩平反昭雪。理由和平反多爾袞一樣。也是乾隆認為雍正整胤禩不對,他要給胤禩“正名”。

當然了,乾隆是政治家。他給胤禩、多爾袞翻案,也吃飽了飯沒事幹,一樣有其政治目的。比如他這麼幹,可以名留青史,彰顯他的能力。(連太爺爺和老爹定的鐵案都敢翻,朕牛比否?)

還比如可以收買人心,讓後世子孫都歌頌他的英明神武(仿效明憲宗為于謙平反,受到後世好評)。

所以總的來說,乾隆替多爾袞翻案,一方面是多爾袞確實有功,功大於過,他有被平反昭雪的資格;另一方面,乾隆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翻前朝定的鐵案,不僅可以在他的文治武功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還很貼合乾隆喜歡“搞事情”的性格。

此乃一舉多得之事,乾隆給多爾袞平反,也就很好理解了。


Mer86


其中有兩個原因


一、多爾袞的確是被冤枉的。

如果認功勞,從收降蒙古,追滅朝鮮李家王朝,到淞景大戰,可以說大清朝能打進關內,統一中國,多爾袞有七成功勞。是他先聯合吳三桂,滅了李自成,又滅了南明,一路過關斬將,皇大極死後,如果多爾袞想當皇帝,以他的勢力,拈手可得,無論如何也輪不到順治。因為還有許多人對皇位虎視眈眈,如果沒有多爾袞,孝莊太后再有本事,順治也沒有登基可能。順治秋後算帳,完全是因多爾袞英年早逝,死後又沒有子女,一些權臣又窺視多爾袞的位置,才落井下石,順治又年幼,才下令對多爾袞清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看到孝莊太后與多爾袞眉來眼去,又受多爾袞生前壓制,心裡壓抑去又沒辦法。多爾袞死後,終於可以出一口惡氣了。


二、乾隆為了顯示自己是個明君,賣個人情。

其實,雍正在位時就曾想為多爾袞平反,種種原因沒來得及辦理,亁隆又是個好表現的主,為多爾袞平反一是完成先皇遺願,盡顯孝心。二是向世人顯示自己是個仁德之君,便宜都被他佔了,又何樂而不為?


車工00


其實多爾袞所謂的龍袍、圈地駐兵、謀反,這些事情乾隆皇帝自己心裡清楚的很,畢竟彼時的乾隆皇帝已然從政幾十年了,這些他看得透也看的明白。其次也算不上是為多爾袞“洗白”,只是把一些不該屬於多爾袞的“髒水”抹乾淨而已。


順治七年,多爾袞病逝於喀喇城,靈柩被運回京城,順治皇帝親自出城相迎,並在次年一月追封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但沒過多久在順治的授意下眾人彈劾已經去世的多爾袞“謀逆”,順治皇帝便剝奪其稱號、爵位、封地、開除宗室、毀其陵墓、戮其屍首。


我們不難看出順治帝對多爾袞有多麼的痛恨,那麼作為順治帝曾孫的乾隆又為何要為多爾袞“洗白”呢?

其實理由很簡單,乾隆是一個喜歡“標新立異”的一個人,他一生中“洗白”的不僅僅多爾袞一個,對他來說無非就是一句話的事情而已!而且“洗白”多爾袞還有一個重大的意義那就是:“鞏固大臣們的'忠誠'意識”。


乾隆為多爾袞“洗白”之時,正是其統治的鼎盛之時。統治鼎盛、國泰民安,那麼需要抓的就是意識形態或者說就是“忠誠”意識的培育。

多爾袞難道不能做皇帝麼?其實他要做皇帝很容易,但他至始而終都沒有越過這個坎。這個便是乾隆皇帝需要的“忠”。

於是乾隆皇帝,便先後兩次下旨為多爾袞昭雪。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再下旨為多爾袞修繕了陵墓。

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念我朝定鼎之初,睿親王實先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

我們從乾隆的大家看到的應該都是乾隆在感念多爾袞不世功勳,這是他為多爾袞“洗白”的原因,但其實更深層的意義是因為多爾袞符合乾隆對“忠誠”的定義,乾隆要的也是對多爾袞忠誠為模板的塑造。


像素說歷史


睿親王多爾袞,是清軍入關,定鼎中原、定都北京的主要實施者。他和自己的親弟弟阿濟格、多鐸,掌管了八旗中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力排眾議擁立福臨為帝。為什麼順治帝痛恨多爾袞吶。

一、控制順治帝,做了皇父攝政王,威脅未成年順治。

二、殺侄子豪格,豪格是多爾袞的哥哥代善的兒子,戰功卓著,豪格也是和順治帝搶皇位的,多爾袞擁立福臨後,將豪格幽禁而死,並搶了自己的侄媳婦回府邸。

其實最重要的是打擊了很多八旗的政敵。

多爾袞同母親兄弟三人,多鐸死於1649年,多爾袞死於1650年,阿濟格死於1651年。三兄弟死後,多爾袞政敵紛紛彈劾,最終將多爾袞,掘墓、鞭屍、斬首。部署勢力紛紛瓦解,牽連很多。多爾袞沒有兒子,過繼多鐸的兒子為後代。

乾隆晚年給好多親王級別的人平反,事情已經過了100多年,政局早就穩定。為了緩和滿族內部矛盾,博取“十全老人”的名聲,同時也圓了“雍正皇帝”的囑託。

1778年通過修改史書的方法,以最省力的辦法解決了平反問題。


穿越再現彼岸


《韃靼戰紀》中記載說:“順治帝福臨命令毀掉阿瑪王(多爾袞)華麗的陵墓,他們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

順治皇帝竟如此對待死去的多爾袞,由此不難看出他對多爾袞的怨恨不是一般的深。但在百年以後,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在晚年推翻太爺的決策,為多爾袞“洗白”呢?

(順治帝畫像)

1778年乾隆皇帝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為多爾袞正式平反昭雪,修復墳塋,復其封號,睿親王多爾袞,追諡曰忠,補入玉牒。(皇家的那個家譜,叫做“玉牒”)如此這個翻來覆去的案子,最終蓋棺定論。可是乾隆皇帝為何要這樣做呢?

(乾隆畫像)

《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雲:“念我朝定鼎之初,睿親王實先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乾隆這段話主要是感念多爾袞功勞之大,舉世能和他匹敵的也不多,但其實多爾袞被平反的真正緣由是他符合乾隆對“忠”的定義。乾隆是個最喜歡樹立標杆,對意識形態抓得很嚴的人。乾隆中期,統治到達鼎盛,開始大力提倡忠君親上和賢能有功之人,尤其是對“忠誠”二字十分重視。於是乾隆皇帝在經過充分調查瞭解之後,證明多爾袞對大清的創立建立了卓著功勳,所以先後兩次下旨為多爾袞平反昭雪。於是關於“忠”的模板被完美塑造。


(多爾袞劇照)

除此以外,清朝立國以來皇室內爭不斷,以舒爾哈齊、褚英、多兒袞、豪格開始到雍正繼位大肆殺戮兄弟,皇室人心動盪,矛盾重重,極大影響了政權穩固。人們對此可是非議滿滿,覺得那些滿洲宗親並沒有什麼過錯。如今乾隆就要去順應百姓的想法,為那些滿洲宗親進行平反昭雪,這樣既得到了民心,還能給自己樹立一個公正公平的形象,豈不妙哉。於是,乾隆繼位後,面對幾代先祖時期遺留的創傷,他果斷為受到迫害的皇叔們平反,緩和皇室矛盾,維持政權穩定,同時為順治朝的多爾袞平反。



多爾袞身經百戰,有入關開國大功,皇室多有不忿,之所以乾隆會打破順治遺命,為多爾袞平反,是因為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會緩和因爭奪皇位造成的矛盾,平息皇室人心,從而能夠鞏固乾隆皇帝的政權。

其次,這也可能和乾隆皇帝個人的性情有關,在他的認知裡,覺得多爾袞是功勞大於過錯的。如果多爾袞真的有異心的話,怎麼還會去輔佐順治登上帝位呢?自己直接稱帝多好。並且他也沒做什麼損害順治利益的事,反而還幫助了順治,每次還開會教訓諸王,要忠誠於皇帝,不能對皇帝起二心。所以說,在乾隆看來,說多爾袞有想要自己稱帝的異心,真的是十分冤枉多爾袞了,他還是一個十分忠誠的親王的啊。


(乾隆晚年的畫像)

順治打敗多爾袞是為了鞏固政治,雍正打壓滿洲宗親也是為了鞏固政治,乾隆卻為了鞏固政治而為滿洲宗親平反。無論是哪種行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鞏固政權”。


小姐姐講史


1650年底,睿親王多爾袞因墜馬傷重去世,次年初被順治褫奪封號、掘墓毀棺。一百二十七年後,乾隆認為多爾袞“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遂為其平反,恢復封號,補入玉牒。乾隆為何要這麼做?

清順治七年十二月(1650年),在塞北狩獵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因意外墜馬受傷死在了喀喇城(河北灤平),年僅三十九歲。隨後,順治為多爾袞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追封其為清成宗,將多爾袞放在了帝王之列。

順治給了多爾袞無尚的榮耀,將他的地位與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並列。另外,順治還將豫親王多鐸的兒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為子,解決了其後繼無人的問題。多爾袞生前的功勳,配得上順治給他死後的所有殊榮。

多爾袞的地位在去世後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然而蓋棺定論一個月後,多爾袞的身後命運急轉直下。順治八年二月(1651年),議政大臣蘇克薩哈等人,率先揭發多爾袞生前的諸多罪行,最致命的罪狀是意圖謀反。

蘇克薩哈等人認為,多爾袞“欲以兩固山駐永平,謀篡大位”,就是說多爾袞準備在離京城很近的永平府屯駐兵力,此舉就是為了謀篡地位而要做的準備。緊接著,原多爾袞的部屬見勢不妙,紛紛倒戈參與揭發。

多爾袞專權且自稱皇父攝政王,害死肅親王豪格且強娶其妻,追封自己母親為皇后且將其牌位放入太廟等等不法行為逐個被揭發。最終,多爾袞被定罪十四條,褫奪其所有封號,開除族籍,查抄王府,掘墓毀棺。

僅僅一個月時間,多爾袞從被追封的清成宗,跌落到清皇室十惡不赦的罪人,可謂是一落千丈。多鐸之子多爾博也重歸豫親王序列,多爾袞母親也未能倖免。十三歲的順治藉著清算大潮,將其不滿情緒得以釋放。

一百二十二年後,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誰也不會想到,乾隆竟然要推翻曾祖父順治對多爾袞的定罪,決定併為其平反。當然,乾隆既然敢挑戰曾祖父對多爾袞的定論,自然是有他的理由的,且是能服眾的理由。

乾隆研判了順治初年的史料後,認為“睿親王攝政有年,威福自專。第念定鼎之初,王實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是說多爾袞當年是有些作威作福的行為,但他的功勞也不應被人們遺忘。

五年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再次表彰多爾袞的功勳,認為順治當年“尚在沖齡,未嘗親政,經諸王定罪除封。”是說順治當年在追責時,年齡太小且未親政,多爾袞的罪責都是議政大臣所指,並非順治所為。

乾隆輕鬆的將曾祖父順治剝離出來,為多爾袞平凡掃清了障礙。那麼,乾隆為何要處心積慮的為多爾袞平反?在乾隆看來,多爾袞執掌大權長達七年,且手握重兵,如果他想要謀反,沒有必要等到八年後再動手。

乾隆曾說:“朕念王果萌異志,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表達的就是此意。乾隆對史料中記載的多爾袞的一句話非常認可,即“昔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請予即尊,予曰:若果如此言,予即當自刎。”

這段話講的是,當初皇太極駕崩時,並未指定繼承人,多爾袞的兩個跪地請求讓他來繼位,多爾袞威脅道,如再說此話,他將以死謝罪。乾隆將這個的目的,就是要表明多爾袞沒有謀反篡位之意,否則早成矣。

基於以上理由,乾隆就此斷定,多爾袞之所以得到悽慘的下場,就是因為當時的朝中形勢對他不利,最終才被人落井下石。最終,乾隆下詔恢復多爾袞的爵位,將其牌位重新放進太廟,將多爾博一支劃給多爾袞。

其實這也是雍正晚年的一個心願,他將為多爾袞平反一事交給乾隆去做。乾隆之所以願意去做這些事情,主要還是乾隆中後期穩定、繁榮的社會局面,這樣做能進一步穩定內部宗室,化解歷史矛盾,邁向全面盛世。

綜上,乾隆並非是為多爾袞洗白,只是普通的平反而已。乾隆能作出這樣的判斷,足以說明乾隆時期的盛世是全面的。


野史也是史


算不上洗白,不過是把被順治潑給多爾袞的髒水給洗乾淨了而已。

可以這麼說,多爾袞這輩子,幫著皇太極制衡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實力派,又和親嫂子孝端文皇后合謀把侄子順治扶上了皇位,之後又是輔佐順治,替順治把髒活都給幹了,可以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那麼順治為何會在多爾袞身後嚴厲清算多爾袞?這主要是清初兩代領導人觀念上的差異導致的。

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其實能看的很明顯,因為多爾袞還是按照皇太極的套路來的,就是軍事貴族共議國政的思路;而順治受儒家思想影響,走的是君主專制的路線,所以自然不能接受維持滿洲貴族共和傳統的多爾袞。所以,表面上看順治是以把持朝政染指皇權為藉口清算多爾袞,但實際上順治是在向滿洲貴族示威,讓他們不要想著還能像以前一樣以滿洲傳統來同皇權抗爭。

其實多爾袞並非反王,他對順治也是忠誠的。否則以多爾袞的權勢和地位早就可以取而代之了,根本沒必要陪順治玩。因為順治當皇帝是毫無懸念的,因為順治是科爾沁的女人生的兒子,而清初科爾沁同清朝是同盟關係,所以科爾沁的外甥當皇帝是體現清朝同科爾沁聯盟關係,因為清初通過科爾沁對蒙古施加影響力。而且,順治前後兩個皇后都來自科爾沁,所以順治當皇帝是順理成章的。

而且,多爾袞也非常疼愛這個侄子,一心要把順治教成滿洲勇士,讓順治當一個滿洲大汗而非漢人皇帝。而這是不可能的,清朝入關就必須要走君主專制的道,因此滿洲貴族就成了君主專制的絆腳石。而多爾袞就是滿洲貴族的代表,所以,順治清算多爾袞也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說白了就是殺雞駭猴,做給滿洲貴族看的。

實際上,康熙朝的鰲拜也是因為沒看清自己的位置走了多爾袞的老路,只不過康熙沒有嚴厲清算鰲拜罷了。而且,鰲拜的後人還為清朝禁了忠,雍正朝戰死與和通泊。

到了乾隆朝,清朝達到了全盛,所以前朝陳芝麻爛穀子的事也被翻了出來,也就是乾隆要給多爾袞撥亂反正了。而乾隆也有目的,就是給漢化過頭的滿洲人踩踩剎車,強調一下過去的苦難輝煌,讓滿洲人不忘初心,別忘了過去打天下多麼不易。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多爾袞本就不黑,何需乾隆來洗白?

作為大清問鼎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為何特別痛恨多爾袞呢?

野史君認為主要是出於兩方面原因:

一、多爾袞霸佔了孝莊皇太后

孝莊太后與多爾袞自幼便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可造化弄人,長大後的孝莊被皇太極看中了,作為臣子的多爾袞,就是有一百顆腦袋,也不敢與皇太極爭女人啊。

可在皇太極驟然駕崩之後,一切就不一樣了,作為滿清當時最有實力的親王之一,多爾袞是有足夠的實力角逐皇位的,但為了避免內訌的發生,多爾袞選擇了退讓。

轉而扶持孝莊的兒子,也就是皇太極的第九個皇子福臨登上了皇位,然而由於皇帝年幼,無力處置朝政,便有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來擔任攝政王。

此時的多爾袞在滿清帝國中,絕對是一言九鼎,其為了彌補曾經的感情缺憾,便強行霸佔了孝莊天后,並逼迫孝莊太后下嫁於他。

最不能令順治皇帝容忍的是,多爾袞竟然讓其喊他皇父攝政王,這不是平白無故多了一個爹麼,這要是在尋常百姓家,或許不算什麼,但在皇家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二、多爾袞權勢太大,天下人只知睿親王多爾袞不知皇上

滿清帝國能夠成功入主中原,多爾袞是厥功至偉的,甚至可以說若沒有多爾袞,滿清能否入住中原一統天下,還真的很難說。

多爾袞在關外之時,權利就已經非常大了,但還沒有絕對性的權威,待其收服吳三桂,打敗李自成,攻入北京城,迎順治帝進入紫禁城之後,其在大清帝國便擁有了絕對性的權威。

其最霸氣的是直接把玉璽帶回家了,軍國大事全由其一人說了算,他在蕩平各地反清勢力的同時,也開始著手打擊政治對手,尤其是對曾經角逐皇位的死敵豪格的打擊,可謂最甚。

多爾袞雖然專橫跋扈,但其對順治皇帝是絕對忠心的,否則以多爾袞之權勢,廢了順治皇帝,那還不是手到擒來,對於這一點滿朝文武大臣都是心知肚明的。

多爾袞因病逝世後,順治為了儘快的掌握大清的最高權力,對已經死去的多爾袞進行了清算,宣佈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並毀墓掘屍。


乾隆皇帝為何會在一百多年後,想到為多爾袞平反呢?

野史君認為乾隆主要是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

其一、為了凝聚皇室人心

自努爾哈赤開創大清基業開始,皇室內部為了爭權奪利,龍爭虎鬥,就從未停止過,且一代比一代厲害,為了權力已毫無親情可言了。

為了權力爭鬥最兇的,當屬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其明爭暗鬥之慘烈,可謂空前絕後,因為康熙的兒子個個文武兼備,沒有一個是草包,又個個野心勃勃。

乾隆的老爹雍正登基之後,為了鞏固皇位,對之前參與角逐皇位的兄弟們,展開了瘋狂的打壓,使得皇室近支成員,嚴重凋零。

乾隆為了更好的凝聚皇室人心,便開始對之前被打壓的宗室成員,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平反,其不但為多爾袞這位大清入關的第一功臣平反,還為其老爹雍正最大的敵人胤禩給予了平反。

其二、向天下昭示忠臣必得善終

乾隆為多爾袞平反的政治意義是遠大於實際意義的,因為多爾袞並無兒子留下,一生僅生育了一個女兒,即使恢復了其爵位,也無子嗣繼承啊。

多爾袞是絕對忠誠了與順治皇帝的,這一點乾隆在當年留下的所有史料中,進行了調查取證,並未發現多爾袞有篡位的跡象,所以多爾袞是忠臣。

另外若不為多爾袞平反的話,乾隆在修四庫全書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對多爾袞該如何定論,世人皆知順治對多爾袞的懲罰是含有報復心理的,並不公正。

總而言之,乾隆為多爾袞平反,因為政治需要,多爾袞作為大清入關的核心人物,總不能以奸佞之臣著入史書吧。


清史宴


每當乾隆帝看到多爾袞的一句話,總是感動到落淚。這樣的人會謀反?誰能相信。

“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異於諸子弟者,蓋深信諸子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

多爾袞死後,關於他的資料被刪改的也不少,有些是實在刪不下去。

多爾袞是在乾隆帝洗白風中得以平反的,這股風吹了很多年,符合乾隆特立獨行的性格特點,雖然多爾袞擅作威福確有論罪之處,但是做為滿清入關最大功臣,皇族子孫翻看這段歷史的時候卻發現該功臣死都不得安生,實在也說不過去,滿清入主中原,多爾袞居功至偉,這一點又無論如何都沒法忽略,況且多爾袞被論罪的時候確有遭各派系打擊報復之嫌,言過其實之處,前幾任拍死一片,我仁以治國,捧起一群,這功績也是沒誰了。

順治為什麼最痛恨多爾袞,我們可不講什麼孝莊秘史,這點忽略掉。從皇權講起,豪格和福臨都有名正言順的理由做皇帝,就以豪格的基本面來說,表面上具有很大優勢,但生生的把自己玩壞了,他想讓別人再三推舉自己登基,就客氣了幾句而已,可惜在政治角逐趨於白熱化的情況下,誰會跟你客氣,一下就落了口實,被多爾袞一舉“拿下”,事後才知道找兩黃旗開罵,其實兩黃旗好不容易被整旗抬上來,如何甘心再降下去,這是他們“死忠”的由來,至於是豪格還是福臨登基,對他們來說都一樣,反正不直接易旗就行了,這個豪格的頭腦,我們就不說了。

而順治看到的不僅僅是因為多爾袞自己才能上臺,還有一點就是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曾經妄圖奪取皇位。

無人可用的時候知道把豪格放到四川賣命,基本平定以後不但無功反而有罪,直接圈禁致死。所謂的圈禁其實就是害死,豪格很快就死在了大牢中,這是弒兄之仇。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阿斗的苦楚,順治同病相憐,自己堂堂一個皇帝,竟然被多爾袞架空這麼多年,早些年連玉璽長啥樣子都沒看清就被多爾袞拿走了,什麼事情都是多爾袞擅作主張,自己根本沒有實權,說是擅權,僅僅兩個字,其實那麼多年來順治所受的委屈可不是這區區兩個字就能概括的,其中還包含著無力抗爭的屈辱和忿恨,最可氣的是由皇叔父攝政王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平白多了個爹。順治對多爾袞的恨,不下於萬曆忌恨張居正,清算是必然,缺的就是蘇克薩哈這號人的反水。

其實龍袍、圈地駐兵、意圖謀反等等這些事,乾隆帝都明白,從政幾十年了,還有什麼看不透呢,龍袍的問題和多爾袞府邸一樣,屬於僭越,和造反沒關係,入關前多爾袞要皇位很難,但是入關後如果他想要皇位,有大把的機會。

諸多罪狀是急於上位的蘇克薩哈整理而來,因分贓不均而忌恨多爾袞的一干官員,順便也落井下石洩憤,破鼓萬人捶,有事沒事捅兩刀,朝堂上的意見早已壓制不住了,說是多爾袞任人唯親,其實就是他任用漢臣,擠掉了很多滿貴嫡系的位子,在他們看來職位是滿貴的專屬資源,分給漢人就是吃裡扒外。

乾隆帝大概的意思是,多爾袞忒可憐,子嗣全無,墳冢在東直門外,因為年月已久,長滿了雜草,頗令人哀憐,想他當年攝政的時候,確實有擅權的行為,沒有很好的恪守臣子本分,身死之後,他原來的屬下率先發難,定了大罪諸條。但是念在入主中原的時候,可以說是睿親王率眾入關的,京城的肅清工作,各地的反抗勢力,他所作功勞最大,至今餘蔭尚在。讓內務府派人去墳頭瞅瞅,種些松樹啊楸樹啊什麼的,親支王公也都可以去祭拜,不以為罪,藉此來表達我乾隆深切緬懷他為大清做出的貢獻。

開國(入主)之功,多爾袞的功勞最大,因為太過專權所以遭人忌恨,剛剛死掉,蘇克薩哈就構陷他藉此上位,無非是怕旗主之位另尋他人,邀功上位。

當時的順治帝,他還只是個孩子,所以初期才沒有讓他親政,多爾袞如果有不臣之心,全國兵權在握,吳三桂這類叛臣也只知有多爾袞,別人誰他也不在乎,想弄死誰還不是妥妥的,活著的時候不篡位,死了以後就一件黃龍袞就成了罪證,有這種道理麼?他稍欠智商的親哥阿濟格,犯了錯,一樣被擼到郡王,這麼秉公辦事,到底有沒有反叛之心呢。

乾隆帝評價多爾袞是忠心可鑑,懂君臣大義,說他謀反查無實據,如果後期收集的證據足以證實,且又是聖祖的裁斷,我是不敢翻案的。從史料中,乾隆只看到了功績,沒有發現絲毫謀反的證據又涉及滿清最大的功臣,怎麼能不翻案呢。

多爾袞真的不拿順治帝當回事麼?

多爾袞曾經召集諸王,貝勒,貝子,王公大臣,派人給他們傳話:你們這些人,就知道諂媚、巴結我,從未看到你們如此崇敬尊重皇帝!我豈能容你們如此無理!想當初皇太極死掉的時候,我的老哥老弟都請我當皇帝,我對他們說,再這樣堅請,我就自己抹脖子,誓死不從!所以小福臨才當上了皇帝,繼承大統。

在那種情況下,讓我當皇帝,我都不當,你們只知道諂媚我,竟然不尊敬皇帝,我怎麼能容忍你們這些人,從今以後,為皇帝盡忠的,我珍惜重用他,不忠於皇帝,不敬愛皇帝的,就是再努力討好巴結我,我也絕不會寬恕。

多爾袞的資料被刪除的也非常多,只不過很多功績都無法抹除才留存至今,比如入主中原最大的功臣就是多爾袞,這點就沒法刪,非要安別人身上誰有臉接呢,平反風中,多爾袞屬於那種稍稍特殊一點的人物,乾隆帝自述是每次看到實錄都會落淚,他們這些承平皇帝靠的都是祖先的打拼,多爾袞付出這麼多,又根本沒有謀逆證據和可能,平反在情理之中。


古今通史


乾隆皇帝弘曆自登基後,也曾勵精圖治,和後期的安於享樂完全不同。在位初期其中吹了很多年的“洗白”風,更體現了乾隆爺仁愛的一面。

有這麼一位,他是清軍能夠進關、入鼎中原的的主要實行者,但卻在死後被當朝皇帝定有謀反之罪,是罪有應得還是蒙受冤屈,時過境遷,我們也不得而知。不過多年以後,乾隆皇帝既願意為其“洗白”,可見其絕非不善之人。他就是睿親王多爾袞。

歷史上對於多爾袞的記載已刪減很多,但他所立下的豐功偉績是永遠無法抹去的。作為大金皇帝努爾哈赤的第十四皇子,十幾歲就失去雙親,後跟隨同父異母的皇太極征戰沙場,立下許多汗馬功勞。皇太極駕崩後,還未立子嗣,當時最受追捧的就是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兩人一直爭執不下,最終決定推舉皇太極的第九子,也就是孝莊太后的兒子福臨繼承大統。順治登基時剛滿六歲,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福臨雖成了皇帝,卻也是有名無實,朝中大小事務全由多爾袞負責,即便這樣,多爾袞也未有過廢帝自立為王的動機,即便手下人一直教唆,他也不改初心,甚至還說過再有人想要謀反,定斬不赦。他也確實做到了。不過在小小的福臨心裡,因為一直生活在多爾袞的壓制下,對其是又畏又恨。因此在其去世後,多爾袞生前政敵紛紛彈劾,順治也正好借題發揮,將多爾袞開除宗室、剝其爵位、並對其掘墓、鞭屍、斬首,以解多年的仇怨。

直到乾隆年間,國泰民安,正是國家鼎盛時期,乾隆爺為了鞏固政權,他決定為多爾袞“洗白”。多爾袞這才得以昭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