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萩蘆梅洋村:群山深處的“原始部落”

跨過萩蘆溪百年大橋,沿著一條崎嶇古驛道盤山而上,群山深處,一個盆地,一個村莊,它叫梅洋村;村裡有座200多年的百廿間大厝,這裡出了一個聲震朝野的進士——清末御史江春霖;這裡滿山遍野種植茶樹,一座座梯田式的茶園如翠綠的綢緞,綿亙蜿蜒,錯落有致。


涵江萩蘆梅洋村:群山深處的“原始部落”

“綠色的梅洋,茶葉飄香,江御史的故鄉,景色迷人,歡迎您來梅洋村品茶觀光。”這是打進涵江區萩蘆鎮梅洋村固話的提示音,充滿著詩意的誘惑。


  初識梅洋村,是在1995年清明節,筆者第一次隨先生去他老家探門,我們一大早坐公交車到萩蘆溪橋頭,一條新的山路正在開挖,沒有上山的車,我們只能沿著舊山路——先民們上山下山走出來的古道,一路翻山越嶺,不見人煙;周身都是參天大樹,完好的原始森林讓人如置身於林海之中,只聽陣陣松濤此起彼伏,腳邊清澈的山泉涓涓細流,難怪出門時,先生說,不用帶水,一路都是礦泉水。我們走走歇歇,當太陽照到頭頂,才爬到山頂,往下一看,一座石屋盡收眼底,我不禁驚呼:“原始部落”。先生說,那是他的老家。於是乎,常常戲稱先生是“原始人”。


  石屋只是一座集體厝,住著梅洋村其中一個自然村的16戶人家。梅洋村全村土地面積3.44平方公里,有13個自然村,總戶數196戶,總人口801人,現有茶葉面積1200多畝,主要以鐵觀音為主。


涵江萩蘆梅洋村:群山深處的“原始部落”


百廿間大厝——江春霖御史故居

••••


前幾年,筆者獨自一人第二次來到清末御史江春霖的故居。故居早已列入省級文保,居民全部遷居出去,靜悄悄的古民居里,每個房門都是敞開的,一張張落滿灰塵的木製古眠床和掉漆的櫃子、牆上的明星掛曆和各種獎狀,還有地上七零八落的雜物,一座老式的灶臺上還支著一個缺塊的木鍋蓋,它們彷彿在等待主人的歸來;冬日暖暖的陽光從天井照射下來,在柔軟的光芒裡依稀可見曾經這裡熱氣騰騰的群居生活和輝煌的歷史。


據史載:江春霖為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士,歷任翰林院檢討、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官至新疆道,兼署遼瀋、河南、四川、江南道監察御史。訪察吏治,不避權貴。前後六年,封奏六十多起,與慶親王、袁世凱、徐世昌、孫寶琦等權貴抗爭,聲震朝野。江春霖無論年少年老、在朝在野,都始終如一地向世人展示他那正直偉岸的姿勢,時人稱他為“清代御史第一人”。宣統二年(1910年)被罷官歸裡。從此,他厭談政治,致力於公益事業,任修築涵壩海堤、萩蘆溪大橋等董事。江春霖故居為江氏入莆之六世祖奮鑾公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始建,咸豐、光緒年間維修。故居坐東南朝西北,中軸線上依次為矮牆、外埕、大門、前廳、正廳、後院、後尾堂(述志堂);兩側有小巷、護厝、重護厝、“樓下里”“沉沙井”等。故居佔地面積約4400平方米,共有房間146間,天井18個,俗稱“百廿間大厝”。古民居整體上看並沒有特別:同樣是以中軸線對稱擴展,旨在強化聚族而居特點,但在建築用料和格局上與平原民居有明顯不同,更注重大厝的防匪功能,房屋的牆體用料就地取材,採用夯土和雜石砌成,使之更為厚重牢固,先後建成的三重護厝把正厝圍成土堡,主屋兩邊各建有二層小樓房(俗稱龍虎樓),其間各砌一個石庫門作為入院通道,厝內通道與18個天井相通,形成外牆牢固、內部相通的土堡式大厝,只要把石庫門一關,把守樓上制高點,就能起到防禦土匪作用。大厝至今有200多年曆史,歷代有增建、拓建,形成今日之規模。故居梁、棟均無雕刻貼花,但也顯得樸實大方,這也符合江氏節儉治家的宗旨,在後供堂上掛有一方“述志堂”的匾額,這裡也是奉祀祖宗牌位之處,據江氏後裔介紹,凡江氏子孫要走出梅洋江家大院或從外面回鄉都要到此祭拜祖先,並向祖先敘述自己的志向。


近年來,當地政府與江春霖後裔對江春霖故居進行修繕與保護,也作為一處廉政教育基地對外進行開放,吸引了眾多文化專家和遊客前往參觀和旅遊。


涵江萩蘆梅洋村:群山深處的“原始部落”


綠色茶園 茶葉飄香

••••


這是一個被綠色包裹的村落,進村處處可見一隴隴一丘丘的茶樹,梯田式的茶園如碧海波浪,從山腳綿延而上,如翠綠的綢緞滿山遍野恣意地鋪展,村口一座水庫如龍眼一般鑲嵌在綠色的綢緞上。這裡海拔560多米,常常迷霧繚繞,雲舒雲卷,如臨天際行空,溫溼適宜,乃種植茶樹之寶地。


五十年代初,當地政府在這裡建立一個國營茶場,開發茶園近千畝,如今茶場不再是“國營”,茶場雖幾經更換承包經營者,但始終以種植生產加工茶葉為主。茶葉是梅洋村民唯一的經濟產業,每年的清明茶和秋茶,是村民們最為豐厚的兩季收成,清明時節和國慶節前後是村民們最辛苦也是最興奮的時候,家家茶園熱鬧開園,家庭作坊式的茶葉加工成了梅洋村農業生產的一個特色。從採摘開始,經過曬青、靜置、搖青、殺青、包揉 、揉捻、焙火等多道工序才製作完成。每到清明茶採摘時節,村民們每天都在仰望“老天的臉色”行事,如果春雨綿綿不絕,村民就會望雨興嘆,憂心忡忡。因為晴天的正午或下午3時是採摘茶葉的最好時間。茶青採摘回來後,要將其薄薄的攤涼在地上曬青。



涵江萩蘆梅洋村:群山深處的“原始部落”

載不動的鄉愁

••••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香茗,卻能品味出,它那略帶苦澀而沁入心脾的芬芳;鄉愁是條穿越時空的線,一端是遊子,一端是故鄉,鄉音嫋嫋,炊煙鳧鳧;鄉愁是一抹永遠的記憶,老家長滿青苔的屋瓦承載著多少滄桑歲月。逝者如斯,卻是歸雁的絕唱。御史仙遊,文魁高掛,後學勤勉,人才輩出。


長長古驛道,悠悠相思樹。留住鄉愁,留住傳統。厚重的梅洋歷史文化正以“立此存照”而激勵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