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

  

  大美山水入畫中 “鐵”龍飛馳畫中行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七十二潭山門


  

  鄭渝高鐵鄭襄段正式開通,標誌著方城首通高鐵,不僅有效解決了本地居民快速出行問題,也為外地遊客到方城旅遊提供了便利條件。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七峰山生態旅遊區


  

  方城,古稱繒國、陽城、裕州,處於中原文化和荊楚文化的交接地帶,有7000多年的文化史。這裡是絲綢之路源頭、古繒國遺址、中華曾氏祖根地、法聖張釋之和空軍英雄杜鳳瑞故里、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封侯地、紅二十五軍鏖戰獨樹鎮紀念地……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張騫廣場


  

  方城,地處伏牛山與桐柏山交界地帶,南襟湘漢,北引河洛,東挾江淮,西脅武關,有著八方通衢的重要交通地位。高鐵呼嘯而來,沿線的七峰山隧道和跨南水北調幹渠趙河特大橋,已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普嚴禪寺


  

  近年來,方城縣將旅遊產業發展作為全縣五大重點工作之一,列入“七大格局”戰略規劃,以“縣域景區化、景區全域化,連點成線、串珠成鏈,旅遊鏈條貫三產、旅遊元素進萬家”為發展目標,以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為主線,明確目標,穩步推進,全縣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紅二十五軍鏖戰獨樹鎮紀念地


  

  邁進高鐵時代,方城文旅事業也將迎來備受矚目的“高光時刻”!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煉真宮全景


  

  促進文旅融合 產業方興未艾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方城接待遊客總人數120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總收入42.1億元……旅遊,正逐漸成為方城現代服務業的龍頭和核心“增長極”。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七十二潭天池


  

  文化資源是旅遊發展的核心資源,文化創意是提升旅遊產品質量的重要途徑,文化的生產、傳播、消費與旅遊活動密切相關。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望花湖日出

  

  方城既有國家4A級景區七十二潭景區、七峰山生態旅遊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名勝區望花湖景區,省級森林公園大乘山生態旅遊區、燕山水庫溼地、德雲山風情植物園等自然資源,又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最佳觀賞點方城埡口、中原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千年皇家道觀煉真宮、中原地區規模最大的風力發電場等眾多風景名勝。著名的“望梅止渴”“張良三拾履”“固若金湯”“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等歷史典故都發生在方城,方城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資源稟賦得天獨厚。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方城縣“四館兩中心”


  

  在方城縣委、縣政府的高位謀劃下,充分發揮自然旅遊資源優勢,挖掘文化內涵,全面打造文化旅遊產業,古老而美麗的方城文化旅遊異軍突起,一二三產方興未艾、競相發展。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德雲山風情植物園


  

  積極申報文化產業項目,不斷加強項目建設。方城縣旅遊、文化部門牽頭,續建七十二潭景區、七峰山生態旅遊區,新開發打造德雲山風情植物園、鴻旺牧業休閒公園、三賢山景區、張騫生態莊園。打造遊客服務中心和環七峰山、望花湖內外環線,新增一批民宿賓館,構建一日遊、多日遊精品線路,加大萬畝花海、牡丹花展、服裝文化會展等節會推介力度。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方城縣民間舞蹈表演大會


  

  投資近13億元,全面建設升級了境內的國、省幹線路網和農村路網,同步建設了遊客服務中心和環七峰山、望花湖內外環線等旅遊道路,分類建設了楊集鎮大河口村、二郎廟鎮莊科村等一批鄉村旅遊示範點,把山水文脈、旅遊景點、人文景觀有機融合,構建鄉村遊、文化遊、生態遊、紅色遊、休閒養生遊為一體,一日遊、多日遊相結合的精品線路。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杜鳳瑞紀念館


  

  與此同時,為適應高鐵時代的到來,方城積極調整優化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佈局,實施了總投資30億元的“三河一廊”工程,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明城市提名縣城。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牡丹爭豔


  

  深挖文化歷史 豐富城市內涵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雄關依舊在,宏圖與日新。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方城領導班子領導深知,歷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也是優秀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發展的基礎。保護、挖掘、推介好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並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對於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生態方城濃墨重彩繪藍圖——大美山水入畫中“鐵”龍飛馳畫中行


  

  方城縣委、縣政府提出“大文化”發展理念和戰略構想,深入挖掘方城文化的主題、品牌、產品、產業,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穿越貫穿,讓文化傳承與現代創新相互借鑑。

  

  利用方城歷史文化資源、方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理清文化家底,梳理方城文脈,打造品牌,培育文化產業。以民間力量為主導,以新興媒體為主要載體,以在線內容為主要形式,融合現代文化服務管理體系,整合非遺產品、文創產品、演藝活動,打造方城文化產業綜合體;邀請裕華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對楊樓楚長城、小史店摩崖造像、獨樹紅二十五軍等文化、文物、旅遊資源進行規劃、整合,制定了概念性保護規劃,做好前期投資準備工作,精心打造城市新名片。成功與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對接合作並把方城縣文化廣電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列入重點服務對象,目前已成為深圳文化產業交易所正式掛牌服務企業。

  

  積極籌辦“世界和自然遺產日暨南陽考古遺產與文化普惠”系列活動,組織縣一高貧困學生100餘人,邀請北京聯合大學考古學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赴社旗縣毛堂遺址參觀考古發掘現場,提高學生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推動文化領域的普惠活動,極大豐富了貧困家庭青少年及留守兒童的文化生活。

  

  進一步完善長城基礎保護和長征重要點段文物保護工作,加大非遺保護力度,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非遺普查調查工作,申報5項南陽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有計劃地開展了“非遺進校園”活動,先後把“方城石猴”“黃石硯”“泥塑”等名錄項目送上全縣青少年學校課堂。

  

  發揮行業優勢 助力脫貧攻堅

  

  人旺百業興,隨著旅遊井噴式發展,方城縣始終堅持民生為先、和諧為本。充分發揮景觀優勢,致力精準扶貧,“旅遊+扶貧”讓好風景變好“錢景”。

  

  深挖旅遊資源,鼓勵景區周邊農民包裝農家庭院建築,或以土地、房屋等資源入股合作社,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參與旅遊接待服務,探索出“政府引導+公司運營+合作社+貧困戶”的鄉村旅遊運營模式,形成了景區與農家互促共榮的鄉村旅遊發展格局。重點扶持一批有旅遊開發潛力的貧困鄉鎮和貧困村,帶動當地的貧困戶就業、脫貧。

  

  眼下,方城境內的景區內,各具特色、雨後春筍般的農家樂等扶貧產業,讓不少貧困人口分享到旅遊產業發展的紅利,實現脫貧致富夢想。

  

  旅遊景區完成金融扶貧效益分紅4743萬元,受益貧困戶4569戶;光榮合作社效益分紅42萬元,840戶貧困戶受益;設置崗位安置貧困戶230人就業。縣財政拿出20.8萬元,扶持農家賓館發展。在七峰山生態旅遊區附近的磨溝村和德雲山風情植物園附近的莊科村發展農家賓館示範戶21戶,吸納貧困群眾17人就業。通過扶持發展農家樂、小餐飲和旅遊產品加工經營等措施,帶動69戶貧困戶,發展旅遊業服務項目15個,其中,從事小餐飲19戶,從事農家樂16戶,從事旅遊商品銷售22戶、採摘遊12戶。

  

  加強人才培養,提升扶貧人員素質。2018年,共組織鎮村幹部、農家樂業主、鄉村旅遊從業人員等開展專項培訓和觀摩考察8批,參訓人數達700人次,並選送5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負責人參加了全省鄉村旅遊帶頭人培訓班,2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負責人參加了全市鄉村旅遊帶頭人培訓班,通過開展培訓開拓了廣大業主的視野,提高了旅遊經營者和從業者參與旅遊的積極性,激發了鎮村幹部發展鄉村旅遊的熱情。組織德雲山風情植物園開展了花卉苗木種植技能培訓,總計培訓種植工人400餘人次,並安置季節性工作。在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網站開闢旅遊扶貧專欄,大力宣傳國家省、市、縣旅遊扶貧政策。

  

  強優勢補短板 發展優質旅遊

  

  錨定發展總目標,全縣多策並舉,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體制改革為突破口,以培育文化市場為重點,努力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特色明顯、效益良好,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產業體系。方城大地的高質量發展之勢風鵬正舉。

  

  順應優質旅遊發展新時代要求,加快全域旅遊建設步伐,大力推進大七峰山5A級景區創建,大乘山、望花湖、德雲山風情植物園等創A升A,狠抓核心景區提質建設,全面提升方城旅遊品質和品牌形象,打造“方城旅遊升級版”,力爭全年接待遊客總人數達到600萬人次。

  

  以促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以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為總抓手,深入實施“旅遊+”發展戰略,促進旅遊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培育旅遊市場新主體,構建旅遊產業新體系,拓展旅遊發展新空間。著力提高旅遊管理和服務水平,規範旅遊經營秩序,實現全縣旅遊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提升文化旅遊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影響力,營銷宣傳必不可少。把旅遊宣傳營銷放到更高層面、更重要位置上進行謀劃,鞏固提升春季連翹花節、牡丹花展、萬畝油菜花海賞花節等節慶文化活動,打造方城節慶活動品牌;健全完善旅遊營銷的獎勵、激勵機制,突出整體高效、長短結合、承前啟後、效果突出的思路;完善旅遊宣傳營銷的功能,努力做到宣傳營銷引導和市場分析反饋“兩條腿”走路,彰顯宣傳營銷的作用和功能,以引領和促進旅遊工作及旅遊產業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

  

  加強依法治旅、依法興旅,不斷提升遊客滿意度。按照“屬地管理、部門聯動、行業自律、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原則,加大對當前旅遊市場秩序和遊客反映強烈問題的聯合執法力度,堅持標本兼治、多措並舉、綜合治理,逐步形成旅遊市場監管由單槍匹馬、被動應付向綜合治理、主動作為轉變,不斷提高旅遊監管工作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並形成市場綜合監管的長效機制。建立社會監督員制度,強化媒體的輿論監督,支持媒體曝光旅遊市場秩序典型事件,逐步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旅遊服務質量監督機制。保障遊客合法權益,優化旅遊消費環境。

  

  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當前,厚重的古方城,通過當代方城人的創新思維、創意策劃,正大踏步走進遊客的視野和內心。伴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我們期待守正創新、務實重乾的新方城書寫出“蓄勢待發、爭相競發、捷報頻發、活力迸發”的動人篇章!(文/圖:南陽日報記者 陳瓊 全媒體記者 王方方 特約記者 陳新剛 孫宇 通訊員 王躍奇 徐永輝 張燁)(本版部分圖片為資料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