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融合發展破解農村“空心化”難題——聚焦沿灘區鄉村振興示範片區

產業融合發展破解農村“空心化”難題——聚焦沿灘區鄉村振興示範片區

2018年沿灘區區委、區政府為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決策部署,在該區中心腹地劃出一塊麵積超過60平方公里(含三個鄉鎮)區域,集中力量打造“中國彩燈之鄉”鄉村振興示範片區。如今一年時間過去了,作為全區“加快推動‘一園三片區’突破發展”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示範片區在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各方面均取得突破,為全省、全市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沿灘模式和路徑。

其中產業融合發展更是成效顯著,示範片區內僅從事彩燈及相關行業人數近4000人,近年來當地許多外出務工人員陸陸續續返鄉創業或就近務工,困擾已久的農村“空心化”難題得以破解。

週末好去處 ——

鄉村旅遊活動漸成規模

11月第二個週末,“中國彩燈之鄉·第三屆草雕節”落下帷幕,活動期間吸引了市區及周邊城市近30萬遊客購票入園,其中開幕當天超過3萬人前來打卡。附近一戶農家樂老闆稱:“一大鍋豆花很快就被搶光了。”據瞭解,當地歷來就有農閒時利用燈草編織扇子、草帽、草蓆到集市售賣的傳統,3年前,一家制燈企業將自貢彩燈工藝和草編相結合,利用秋天稻穀收割後剩下的稻草,創造出一系列氣勢恢宏、惟妙惟肖的“草雕”作品,如今已經發展成為當地鄉村旅遊一大品牌。

除了草雕節,當地還發展了鬱金香、櫻花等各種花卉節、採摘節等“信步沿灘·美過週末”系列鄉村旅遊活動,年吸引遊客達到了500萬人次。此外當地還有著濃厚的彩燈文化底蘊和氛圍,其中永安鎮在歷史上為自貢鹽業陸路運輸驛站,建有“七塘八廟”(禹皇宮、萬壽宮、 川主廟等),至今仍保留有古客棧、青石板路等遺蹟。

據悉,示範片區地處沿灘區中心腹部,包含永安、黃市、聯絡三鎮部分村組,總面積達61.8平方公里,涉及人口3.6萬人;內自宜和樂自隆高速穿境而過,並在永安鎮設置金銀湖下道口,10分鐘內可到達自貢市中心城區,川南城際鐵路建成後可實現20分鐘到達瀘州、宜賓,1小時內到達成都、重慶。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示範片區以彩燈文化為核心,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重點,以五大行動(現代農業提質行動、鄉村旅遊提升行動、宜居鄉村建設行動、文明鄉村建設行動、鄉村民生改善行動)為抓手,以人才隊伍建設和機制創新為保障,全力打造成為全國一流彩燈文化旅遊目的地、省級鄉村振興先進區核心區。

垃圾分類先行 ——

建設文明宜居新農村

當地曾流傳一句話:“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11月上旬,筆者在永安鎮雲豐村見到的卻是這樣的景象:房前屋後乾乾淨淨見不到一個菸頭、一塊紙屑,牆壁上精心製作的標語提示充滿了藝術氣息,就連把菜地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地壟都格外整齊,最矚目的每家每戶門前一字排開四個顏色鮮豔的垃圾桶。

“綠色的裝餐廚垃圾,藍色的是可回收,紅色的是有害垃圾,其它的通通放黑色桶。”雲豐村四組村民70歲的張仙清一邊唸叨、一邊將手裡的垃圾分門別類投入各個垃圾桶。老人對垃圾分類有一套自己的理解:“舊電池、藥瓶瓶包括過了期的藥肯定是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就是能賣錢的,餐廚垃圾就是剩菜剩飯以前用來餵豬的。”

據沿灘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唐遠亮介紹,早在今年年初,就以示範片區為重點區域,進行垃圾分類試點,目前準備在全區範圍內進行推廣。他表示率先進行垃圾分類並非“做做樣子”,在處置過程中可回收垃圾由區級層面統一存放、出售給回收公司,餐廚垃圾統一轉運到自貢市某廢棄物回收公司進行處理,其它垃圾統一運輸到蓮花垃圾場發電,有毒有害垃圾統一在垃圾分揀處密閉存放,待循環經濟產業園二期建成後統一處理。

據瞭解,自2018年以來,全區累計投資1.4億元,對13個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實現了所有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大力推進村民聚居點(俗稱大灣子)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已建成一體化汙水處理設施25座,剩餘8座預計今年年底建設完成。此外在農村廁所改造以及畜禽糞汙資源利用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新(改)建農村公廁54座,已經對21個行政村3892戶村民廁所進行了改造,到目前為止建成畜禽糞汙加工廠4個,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汙設施裝備率達到了96.94%。

在村容村貌提升上,全面實施家園美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照明亮化、環境淨化、鄉土文化等“六化工程”,開展庭院整治2300餘戶,新改建村組道路135公里,村莊綠化8000畝,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在鄉風文明提質上,以農家大院、自然村落為單位每月組織一次衛生大掃除活動,此外還試點農村環境衛生治理費收取機制,常態化開展最美庭院、文明衛生戶等評比活動,引導村民共建共享美麗家園。

产业融合发展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聚焦沿滩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民工返鄉潮 ——

在家也能“掙大錢”

最近,讓雲豐村村支書鍾兵苦惱的是村裡的土地基本上已經全部流轉,他已經回絕了好幾撥前來洽談項目的客商。時光倒回,數年前當地和大多數中西部地區農村一樣土地撂荒,田裡的草就有一人多高。

自改革開放以來從我國中西部地區到東南沿海,從鄉村到城市,上億農民工往返流動,完成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人口遷徙,造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極不合理分佈,導致土地急劇荒蕪形成了大量“空心村”。在沿灘區這一傳統農業區縣,有十萬人外出務工,約佔農村總人口三分之一。

“年輕人在家裡呆不住。”鍾兵18歲便外出闖蕩,曾經同樣是這支“大軍”中的一員。在他的記憶裡腳下這片土地根本留不住人:“種地只能解決溫飽,當時也沒有什麼產業,屋前屋後種點柑橘多數自己吃,賣不上錢。”2008年鍾兵回到村裡,率先搞起了養殖做得風生水起。

據瞭解,當地第一產業重點發展柑橘和花椒,其中花椒基地超過了700畝(整個永安鎮達到了4700畝),引入先進加工設備和加工工藝,構建“脫粒-烘乾-包裝-冷藏-銷售”為一體的花椒初加工產業鏈條,提升花椒的商品化能力和附加值,此外還有苗木基地800餘畝。第二產業則是彩燈產業,同樣由當地返鄉農民工創辦的自貢彩燈之鄉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佔地面積達1100畝,年產值過億元。

據悉,該企業主要業務為國內外彩燈和景觀製作展出,用工達3000人,有固定員工300人左右,基本上都是當地人。雲豐村十組村民、19歲的李英剛剛從職業學校畢業正在公司實習,據悉轉正後每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十一組村民、60餘歲的老藝人羅聲道在公司專門做草雕,包吃包住每月工資5000塊錢上下。

數量最多的、同時也是收入最高的是“跟著一起做燈(含景觀)”,據傳當地不少以前外出在建築工地幹泥瓦匠的現在都轉行做燈,或者是上半年接活幹建築、裝修,下半年做燈。“做燈論站,一站大約二十來天,超過五十天算兩站。”公司一名負責人介紹,“做燈”絕對算得上高收入,美工鉗工一站下來五六萬,一年(最多八個月時間)下來有20來萬,電工裱糊一站也有兩三萬,算起來也有十好幾萬,“以前材料佔大頭,現在是人工佔大頭。”

據悉,公司員工在國外布展期間,除了工資正常發放外,對方還要補貼歐元或美元,因此在當地就有了稱做燈為“出去掙美元”一說。“(村裡)最近一兩年就回來了一兩百人。”鍾兵稱,許多外出務工人員過年回來之後就留下不走了,年輕點的、有文化的進公司搞管理,年紀大了在基地幹活也能掙到80塊錢一天,沒有人再願意離鄉背井。

(張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