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戰的地點原是這兒,被過分解讀的歷史記載

涿鹿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最詳實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推動了中原地區不同血緣關係氏族、部落的大融合,而且促使中原地區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和文明因素的不斷湧現,從而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涿鹿之戰的地點原是這兒,被過分解讀的歷史記載

“……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史記》卷一《五帝本紀》中就記載了黃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所進行的一場戰爭,但涿鹿之野具體位於哪裡?至今仍是眾說紛紜。

1.涿鹿說。班固是東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他曾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上谷郡有涿鹿縣。東漢學者應劭在《漢書·地理志》涿鹿句下注雲:“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由此可見涿鹿在上谷郡。之後又有學者文穎在《漢書·刑法志》涿鹿之戰句下注雲:“《律曆志》雲,與炎帝后戰於阪泉。涿鹿在上谷,今見有阪泉地、黃帝祠。”這兩個人都將涿鹿之戰的戰場放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境內。三國西晉時期著名學者、史學家皇甫謐一生以著述為業,他所著的《帝王世紀》中也提到上谷郡涿鹿縣“黃帝所都,有蚩尤城、阪泉池、黃帝祠”,認為涿鹿之戰應該是在上谷郡涿鹿縣進行的。白國紅和沈長雲教授通過對黃帝后裔的分佈及其姻親族帝王的分析,同時結合歷代地書的記載也認為古涿鹿在今河北涿鹿縣。

對於涿鹿之說也有持反對意見但並沒有明確涿鹿究竟在哪裡的。如南朝裴駰在《史記集解》中引張晏說“涿鹿在上谷”。*而徐旭生先生對張晏之說持懷疑的態度,說“未必有可靠的根據”。*《中國歷史戰爭年表》按戰爭發生的年代順序,以年系事加以排列,分為上下兩卷。在這本書的上卷曾提到“涿鹿地望是根據張晏以漢代縣名附會的說法,認為在河北涿鹿。然而,據考古資料顯示,黃淮地區到今涿鹿有很少的聚落遺址,而且根據當時戰爭及糧食等情況分析,似乎也不應該遠在北方地區。”*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之間雖目的不盡相同,有些是為了復仇,有些是為了掠奪,但流血衝突不斷,而且就當時的生活水平來看,當時人均壽命偏低,生產力水平低下,故糧食儲備也不會很充足。

涿鹿之戰的地點原是這兒,被過分解讀的歷史記載

2.山西運城說。《孔子三朝記》中記載了蚩尤被殺之地,“黃帝殺之於中冀,”之後“蚩尤股體異處,血入池化滷,使萬世之人食焉。則解之鹽池也。”北宋科學家沈括說:“解池鹽澤方百二十里,……滷色正赤,在版(阪)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這兩則材料主要是根據蚩尤被殺和死亡之地來推斷出黃帝與蚩尤大戰于山西運城的。由於《咸池》這篇樂舞作品是在黃帝時代被編成的,故王雪樵先生認為其演繹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在上古時代黃帝與九黎族首領蚩尤兩大部落在河東鹽池大戰的故事。* 由於歷史文獻中經常出現同音假借的現象,而“涿鹿”可以同音假借為“濁鹿”、“濁滷”,山西運城又有鹽池正好與之對應,於是便有很多學者據此認為古涿鹿在山西運城。馬重陽先生立足於歷代研究學者重大研究成果的同時,又根據通假這種語法和李學勤先生曾提出“史實情事與地名考訂”的研究思路,最終得出結論: “‘涿鹿’古戰場就在運城鹽池南畔,‘濁滷’跟蚩尤的‘史實情事’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繫。”*張志斌先生認為“‘阪泉’是指對黑河小範圍的鹽版、‘產鹽之母’的一種合稱,‘而涿鹿’(濁滷)則是對同一個地方的不一樣的稱呼,它代表了較大範圍的鹽池一帶。由此可以推斷‘阪泉’及‘涿鹿’不可能在今河北省境內,應當是在山西運城。”*

涿鹿之戰的地點原是這兒,被過分解讀的歷史記載

除了以上這些地點還有根據《水經注》卷八引《皇覽》中關於蚩尤埋葬的地方而認為戰爭發生地應位於山東省東平縣和鉅野縣一帶;根據《續夷堅志》卷四中的記載:“華州界有蚩尤城”,又由於蚩尤的姓氏“故又謂之闞蚩尤城。”因此認為應在陝西西華縣及“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正義》引《輿地志》中的彭城位於今天江蘇徐州市。*

涿鹿之戰的地點原是這兒,被過分解讀的歷史記載

太史公司馬遷在公元前二世紀末旅行到過很多地方,西方走到空峒,北方走到涿鹿,東方走到海邊,南方走到長江和淮河,所走到的地方,老人們都常常說他們那裡是黃帝、或堯、或舜的舊地方,那裡的風俗和文教也的確有點不同。*而在西漢時期全國只有一個位於上谷郡的涿鹿,且古文獻中多次提到涿鹿,並未曾使用語法同音通假,所以涿鹿之戰的古戰場所在應該正如學者文穎、張晏等人所說位於今河北涿鹿縣。只不過是今天來說,被過分解讀了歷史記載中的文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