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史話:“介休三賢”

(山西之窗——綜合)介休市,在人文歷史的軌跡中湧現出眾多的文人賢士,其中有三個人被後人尊稱為“介休三賢”,這就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東漢時期的教育家郭泰以及北宋時期的名相文彥博。

割股奉君——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驪姬之亂,晉公子重耳出奔,在外流亡十九年。介子推隨重耳過衛國,出五鹿,飢寒交迫,乞食於野。在曹國,遭到曹共公及夫人的羞辱。後來,重耳太過飢餓,不能走路,但又咽不下野菜。此時,介子推堅信天不絕晉,毅然割下自己股上之肉,給重耳煮湯。主僕在外流亡期間,嚐盡人情冷暖。同時在流亡過程中,介子推也發現同伴中有的人喜歡逢場作戲,有的人喜歡邀功獻媚,甚至有的人在歸國途中就要挾公子重耳。他不願回國之後與這夥貪天之功者為伍,打定主意回國後過退隱的生活。《呂氏春秋》雲,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

後來,重耳即位後,大封重臣,介子推卻與母親到綿山歸隱。有人為他鳴不平,晉文公便訪尋介子推到綿上,為逼介子推母子出山而放火燒山。沒想到介子推與母親初衷不改,抱樹而死。文公追悔莫及,將綿上田封為介推田。後來,晉文公為悼念介子推,禁止國人在其死日生火煮食,只准吃冷食。以後相沿成俗,將此日定為“寒食禁火節”。

生於末世的大名士——郭泰

郭泰(128——169年),字林宗,東漢大原郡介休人(今山西介休)。最初被太常趙典舉為有道,故後世稱“郭有道”。郭泰博學聰穎,敏個洞察世事。他深感東漢政權搖搖欲墜,宦官政治日趨黑暗,王朝大廈將傾,這種大局難以扭轉。所以,性甘恬退,淡於仕途,視利祿如浮雲。

桓帝、靈帝之際,“黨錮之禍”甚起,宦臣大肆陷害士人,朝野一派混亂,郭泰深感世道黑暗,遂閉門教授講學,弟子數千之眾。郭泰講學於家鄉,以平素“不為危言覆論”,得免於黨禍,後聽到許多名士君子因“黨錮之禍”枉死,悲痛不已,不久病亡,終年42歲。

郭泰生世雖短,影響頗大,史稱當時“自弘農函谷關以西,河內湯陰以北,二千里負笈荷擔彌路,柴車葦裝塞塗”,有近萬人前來會葬。聞名海內的文學家兼書法家、大學士蔡邕親撰銘文。事後蔡邕說:“我一生為人撰碑銘很多,而多有虛飾之辭,唯郭有道之碑銘,文副其實,我毫不愧色。”僅此一斑,足見世人對郭泰的敬仰之致。

“四朝宰相”——文彥博

文彥博(1006年—1097年),字寬夫,北宋時期政治家。先代本姓敬,因避宋翼祖趙敬(太祖趙匡胤之祖)諱改姓文。宋仁宗時,由進士及第步入仕途。後任監察御史,轉殿中侍御史等。歷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五十年之久,任殿中侍御史期間,秉公執法,曾成功地抵禦西夏入侵。為相期間,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為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被世人稱為賢相,有“宋朝第一名相”的美譽。

三晉史話:“介休三賢”
三晉史話:“介休三賢”
三晉史話:“介休三賢”
三晉史話:“介休三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