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1958年4月,四川省輕工廳決定在內江地區建一個棉紡織廠,同時也開啟了內江市大國企的時代。

說起內江棉紡廠,本地幾乎無人不知。在上個世紀的60至90年代,內江的白糖、白酒和白布,是甜城的驕傲,遠銷海內外。而內江棉紡廠生產的白布質量好、顏色正,成為當時的軍需產品。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原“內綿”中廠門

鼎盛時期,“內綿”的員工人數高達7000多人,全體職工聚餐,足足分批吃了七天才結束,可以說是史無前例!如今,“內棉”雖輝煌不再,但它卻是內江幾代人難以割捨的記憶。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內棉老照片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生產一線女工

別看這只是一個廠區,裡面可什麼都有,子弟校、運動場、電影院、衛生隊等等,基本的生活所需,這裡都可以滿足。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廠區門市部

在以前還沒有家屬院的時候,職工們都是住在紅磚筒子樓裡。可能在生活上有諸多的不方便,但那時的街坊鄰居卻熟的不能再熟,誰家出什麼事兒,鄰居肯定衝在最前面,時不時還要鬧些笑話,收錯衣服,拿錯鞋什麼的,更加體現了遠親不如近鄰的鄰里之間的情誼。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筒子樓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子弟學校

內江初中——曾經的“內棉”子弟校,在這裡,畢業了多少廠子弟!或許他們已經是爺爺奶奶輩兒,但是,內棉校區舊貌依在,歡迎內棉子弟常回母校看看。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南苑

當年的南苑,好不熱鬧!孩子們在假山上嬉戲打鬧,大人們則在這裡看書下棋,逢年過節的時候,還彩排表演節目,那曼妙的舞姿,歡騰的場面,令人記憶深刻,如今苑裡的大樹越發茂盛,可這裡卻變得如此冷清。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光頭樓房

曾經的家屬院,因為沒有屋簷,以“光頭房子”得名,現在已經拆掉大半,大家只有且看且珍惜。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無悠年代

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的年代,大家娛樂生活卻很豐富,拍畫片、打彈珠、滾鐵環,孩子們玩得不亦說乎,房間內到處貼著海報,年輕人更愛收集卡帶,還有連環畫、木手槍。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燈光球場

多少職工在這個燈光球場,揮灑過他們的青春和熱血,廠裡各部門經常組織比賽,參賽者的全力以赴,觀看者的吶喊助威,都令現場熱鬧非凡。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壩壩電影

那時還會組織播放壩壩電影大家呼朋引伴的趕去佔位子,從《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到《閃閃的紅星》,無一不讓人印象深刻。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內棉人更是建起了自己的電影院。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烏龜山

烏龜山雖小,但這可是孩子們的天堂,下午一放學,孩子便紛紛跑向烏龜山,有的鑽防空洞、有的挖地瓜、有的捉知了。每天都這麼沒心沒肺的玩著、鬧著,那時候的日子就是這麼簡單快樂!

然而現在的我們卻再也回不到過去,兒時的烏龜山已經建起了高樓大廈。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防洪牆

防洪牆外的沿江路上,有許多茂密的法國梧桐,那時候的傍晚,最愛在此乘涼散步,迴盪著各種歡聲笑語。而今卻異常的寂靜和荒涼。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效益好

在廠裡工作,雖然工資不高,但是福利卻很好,逢年過節,老有各種免費的券發送到職工手裡,每到年底,大家還總能收到,令人驚喜的年終獎,各種規定都很人性化,讓其他單位都很是羨慕。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原前廠房

然而在2008年,當年人人羨慕的企業卻就此劃下了句號,幾經轉讓的廠區,無人修剪的花草,人去樓空的家屬樓,無一不在告訴大家,當年的輝煌正在逐漸被時代所遺忘。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情濃再聚首

風雨同舟幾十栽,今日相見情更濃,雖然內棉已經關閉了好幾年,但是今年前紡織工再次相聚,200多人紛紛難掩心中的激動,“不論多少年,大家依舊是內棉人”。

“內棉”,100萬內江人的記憶

(圖文源自搜狐網)

2、凡本號註明“來源:XXX”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保護和發掘、利用三線文化和遺址,“記錄三線往事、弘揚三線精神”。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7日內聯繫“三線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