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生态大棚让“鱼菜共生”

长沙县:生态大棚让“鱼菜共生”

位于黄兴镇黄兴新村的长沙县宏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鱼粪培肥种菜+水培蔬菜净化水质”的种养殖相结合的高质量农业发展模式,不光提高了产量,还能节水节肥,实现绿色无公害。 盛磊 摄

红网时刻12月4日讯(星沙时报记者 熊冰俏)在塑料大棚里养鱼种菜,这样的养殖模式你听过么?在长沙县宏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池里,鱼和蔬菜相互共生,不光提高了产量,还能节水节肥,实现绿色无公害。

近日,记者来到该公司位于黄兴镇的“鱼菜共生”大棚。刚进大棚,立刻便能感受到棚内温暖湿润的气息,满棚的碧绿随即闯入眼帘,种植槽里的蔬菜长势十分喜人。旁边的小池里,一条条鱼儿在慢悠悠地游动,鱼在菜中长,菜在水中生,伴着潺潺流水和谐共处。

该公司负责人邓乾告诉记者,“鱼菜共生”养殖模式的奥秘之一,就是用富含抗菌肽的环保昆虫黑水虻做鱼饲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鱼的免疫能力,还能改善鱼的存活率和鱼肉的品质、口感。同时,鱼产生的粪便可以为蔬菜提供有机营养,达到“菜不用肥、鱼不用药”的效果。

“菜种在池子里,还可以改善水质,吸收水里过剩的营养物质,我们还通过投放益生菌来降解鱼粪,调节水体,保持水体清洁,实时检测水体氨氮、溶氧量,并投入适量微量元素。”邓乾介绍,“鱼菜共生”养殖大大减少了种植、养殖过程的环境污染,实现了零排放,是一种可持续循环型的低碳生产模式。

今年8月,在长沙县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管委会的支持和指导下,宏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了这个生态循环大棚。目前,已经售卖了第一批次的蔬菜。因为绿色健康,口感脆嫩,蔬菜价格较市场上贵2至3倍,预计一年可生产10个批次;而占地150平方米、水体积达210立方米的鱼塘,每立方米可养殖成鱼约70公斤,一年可养殖四个批次。

县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也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有效方法。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长。

据悉,今年以来,县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管委会按照县委、县政府发展美丽经济与高质量农业的要求,根据现代都市农业定位,在农业产业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尝试。通过引导农业项目加大对智慧养殖系统的技术投入,不仅能促进农业科技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推广,也为推进长沙县智慧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