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味

過了小雪,氣溫驟降,冬令進補提上日程。

冬令進補吃點啥?當然吃肉。肉類裡又以羊肉最為適宜。涮羊肉、燉羊肉、烤羊肉。

提到涮羊肉,總當作北方吃食,其實不然。江南人吃熱氣鍋,同樣是涮羊肉。不過江南地區更著名的羊肉菜餚,還是蘇州木瀆鎮藏書羊肉:羊肉斬大塊,清水燉煮只加少許鹽,待湯色奶白,熱熱一鍋端上來。或者乾脆帶皮紅燒,幾個小時工夫,肉都紅亮亮泛著光。還有,一定不要忘了切一盤羊糕。羊糕用羊肉和豬皮合制,是冷葷佳品,似醬肉又似皮凍,羊肉酥爛,肉皮彈牙,最適宜下酒。對了,專屬蘇州的冬日特供桂花冬釀已經上市了。這種只有3度的甜酒,大概喝多少都不會醉吧。這般飽餐一頓,身上只有暖暖暖,心裡只有補補補。

得味 | 食生

不止冬令需進補,一年四季,中國人對補這件事都很上心。什麼東西讓人覺得最補?

不知多少人心裡會泛出生吃點什麼的念頭。這和國人根深蒂固“以形補形”的觀念大有關係:核桃像腦子,自然補腦;豆子像腎臟,一定補腎;芝麻是黑的,對頭髮有好處。生食則想到鮮活,鮮活就是生命力旺盛,把生命力旺盛的食物吃進去,怎麼會不補?當然這裡生食一定是魚肉之類,畢竟生吃一棵芹菜,只會想到又吃了粗纖維,真健康。其實也不僅國人,西方人一邊看開蠔師熟練的手法,一邊把一隻鹹腥的牡蠣吞下肚去,也會想:真補。

拋開補不說,絕大多數人選擇生食肉類圖的是鮮,是食物本來的味道,也就是不同蛋白質的味道。說到這個,大部分人又想到日本的魚生了吧。魚生好吃,不同魚類的脂肪、蛋白質比例不同,又含不同其他元素,或肥腴或緊實,或清爽或濃烈。遠海捕撈,吃到不易,價格自然也十分“生猛”。

得味 | 食生

其實,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吃魚生,不過多是淡水魚。元代關漢卿作過一部雜劇,叫《望江亭中秋切鱠旦》,寫譚記兒的愛情故事。其中,譚記兒裝作漁婦張二嫂,以為楊衙內切鱠名義混上官船,盜取尚方寶劍,這切鱠就是用江魚製作生魚片。關漢卿是北京人,未必熟識魚類烹飪,但也知道切鱠,還編入戲中,可知魚生曾是多普遍的吃食。現在廣東順德一代,用塘鯉做魚生,是當地名菜。不過生食淡水魚,感染寄生蟲風險較大。古人書中也有記載:兩廣喜食生魚的地方,有人嘔出蟲子。不僅生魚,按醫學建議,就是水生植物蓮藕、茨菇、菱角最好也不要生吃。

生吃魚肉有之,生吃獸肉的有沒有?當然有。現在賣得很貴,作為高檔食材引進的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細究起來也就是醃製生豬肉。再說回中國人,《禮記》裡已經有吃生肉的記載。《禮記·內則》中說食有八珍,其一為“漬”。“漬,取牛肉必新殺者,薄切之,必絕其理,湛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醷。”通俗說,就是現殺的牛,切薄片蘸上酒和梅子醬吃。真正高檔貨,天子享受。現在,生牛肉還是藏地美食,不過一般不切片,斬碎與辣椒和好,配糌粑吃。傳統一點的用手團糌粑,改良一些的則將糌粑蒸成小窩頭樣子,窩頭眼兒正好放生牛肉。很多到藏地的朋友聽說是生牛肉,就望而卻步。如果不說,告訴你這碗是西紅柿醬,也吃得蠻香。生牛肉並沒有什麼腥氣,更別說還配合辣椒的香,不過是要突破心理障礙的問題。想想五成熟的牛排敢吃,生牛肉有什麼不可以呢。

再說被認為很補的羊肉,可生吃嗎?還真有。北京有家涮羊肉館就提供生羊肉,不過僅限於一個部位,其他部位不是口感不好就是生吃嚼不動,要說味道嘛也不錯。還有人說,論補羊肉不如蛤蚧、蟾蜍、銀環蛇,這些有生吃的嗎?起碼我沒這個膽量,勸您最好也別試。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配圖:王雲逸 姚大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