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運河水

承載著歷史

承載著輝煌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今天
再吻一遍運河的水
再飲一次運河的水再看一遍大運河銅山段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銅山段)前世

徐州自古就是京杭運河中段重要的中轉樞紐,中國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州處於汴、泗、黃、運四河交錯之地,以徐州為中心,銅山段作為徐州段的組成部分,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的起源從春秋時期開始,真正成為全國劃一的水道交通網,還是隋朝舉全國之力開鑿的時候。大運河徐州段全長210公里,是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中最長的。北起微山湖南段藺家壩,南至新沂窯灣,流經沛縣、銅山、賈汪、邳州、睢寧、新沂6個縣市區。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秦洪橋▲

秦洪橋連接茅村與徐州北區,橫跨於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銅山段主要流經柳新、茅村、大許三鎮等,其中柳新鎮4公里(與茅村鎮隔河相望,河西岸柳新鎮),茅村鎮7.7公里(與柳新鎮共有河段約4公里,其他則與徐州市區隔河相望,河北岸屬茅村鎮,河南岸屬徐州市區),大許鎮約600米。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隋唐以來京杭大運河徐州段數次改道。

第一階段從明朝京杭大運河開通至明朝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大運河通過徐州的新河口、徐州城、徐州洪、呂梁洪、房村碼頭,流經邳州、新沂,直至清江,再通過裡運河接通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第二階段從明朝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開始至現在,徐州京杭大運河改道經由山東微山李家口,通過邳州“泇口”與“泇河”接通,再通過“泇河”東南流至直河口(在今皂河集西)與原運河接通。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1958年,為發展漕運和農業灌溉,徐州開始開鑿運河,奏出一曲人民抗爭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屈讚歌。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之所以銅山的市井繁華、生活富足,皆源於古城外的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銅山段)今生

講起大運河的前世今生,銅山有說不完的故事。由於大運河有470年的借泗借黃行運歷史,這決定了大運河銅山段文化遺產和遺址分佈廣泛,歷史底蘊深厚,如今,它們都是銅山的寶貴財富。根據統計,銅山段的文化資源主要集中在茅村鎮、柳新鎮、柳泉鎮、利國鎮和伊莊鎮等。

文物遺產

大運河銅山段物質文化遺產分佈廣泛,這些遺產至今仍然“活態”存在,蔚為難得。沿線文物主要有:老不牢河、呂梁洪及《疏鑿呂梁洪記》碑、北洞山漢墓、桓山及桓魋石室墓、洞山寺遺址、茅村漢畫像石墓、啟玄洞遺址、 “淮海第一關”石刻、藺山翻水站、藺家壩節制閘等。

呂梁洪,位於徐州城東南35裡處的呂梁山下(今坷拉山,海拔146米),因處在古呂城南,且水中有石樑,故而稱呂梁洪。古呂國早已沉淪黃沙,近年誇大頭村之下曾挖出古城牆一直,可能是呂國廢墟。《水經注》有載:“泗水之上有石樑焉,故曰呂梁也……又云,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今呂梁附近倪園村舊稱懸水村,應與此有關。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呂梁懸水湖

氣勢宏大的呂梁洪吸引了很多人前來一睹為快,孔子是最早專程趕來觀呂梁洪的遊客之一,《列子·黃帝》、《莊子·外篇·達生》中都記錄了此事。

呂梁洪之險為歷代文人所吟唱:

呂梁自古喉吻地,萬傾一抹何有吞!(宋.蘇軾)

呂梁水注千尋險,大澤龍歸萬古空。(宋.梅堯臣)

濁浪滿河水亂走,黃雲重地雪交飛。(元.陳基)

險或過三峽,深疑及九淵(元.傅若金)

呂梁基其衝,滔天亦橫潰(明)

牽舟上呂梁,逆浪湧寒雪。(明)

呂梁天下奇,濤石動森硤(明.李東陽)


北洞山漢墓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茅村鎮洞山村依山傍水,大運河繞村而過。北洞山漢墓坐落村內,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徐州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館於1984年發掘,為橫穴多室洞崖,坐北向南,依山鑿石而建。墓穴由墓道、主體墓室、附屬墓室等部分組成,出土文物500餘件組,其中玻璃杯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玻璃容器。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非物質文化遺產

徐州是京杭大運河南下流程中自魯入蘇的第一站,自隋、唐、元、明、清流淌到今,留下諸多遺產,連綴成一條熠熠生輝的文化長廊。與大運河銅山段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銅山石刻和銅山丁丁腔,還有民俗銅山烙饃

銅山石刻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茅村人嶽喜明石刻▲

銅山石刻藝術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就形成了區域性文化,據《徐州史志》資料記載,從銅山區漢王東沿村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漢畫像石,經考證,早在2000多年前銅山的石刻就已經很普遍,而且技藝相當精湛。走進今天的徐州漢畫像館,在琳琅滿目的漢畫像石中,有三分之一出自銅山鏡內,其中工藝最精湛、藝術性最完美的幾塊也都出自銅山。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漢王人董祥的大運河申遺石刻▲

從被稱為徐州漢代三絕的“漢畫像石”、“漢畫像磚”和“漢兵馬俑”到徐州歷史的公用、民用建築,再到當今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等石刻工程無不印記著銅山石刻能工巧匠們的斧鑿之跡,無不映現出銅山石刻藝人們的高超技藝。

丁丁腔

丁丁腔(又寫作“叮叮腔”),一種興起於利國鎮、有著300多年曆史的徐州獨有劇種。2007年,丁丁腔作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重新認識和發掘,近年來多次登上央視舞臺。目前,丁丁腔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丁丁腔因內容多為祈福也被稱為“太平歌”,是研究當地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原是當地農民、漁民勞作之餘自娛自樂的歌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利國驛是一個非常繁華之地和商貿旅遊中心的描述。利國的廟莊、寄堡、厲灣經常停泊大量漕運船隊,船上有會唱南方小調的,也有唱北方小曲的,當地農民善唱者耳濡目染,自覺不自覺地學著哼唱,逐漸孕育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丁丁腔的雛形。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因此,銅山丁丁腔是中國漕運文化、冶煉文化 、古驛文化、道教音樂文化碰撞交融的產物。

烙饃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銅山烙饃(luò mó)又名單餅、薄餅,是銅山特色傳統麵食,至今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烙饃始自徐州彭城(古時彭城坐落於今銅山區地界),據徐州文史資料載:北宋時徐州抗金英雄趙立聚集群眾抗金時,地方百姓特製烙饃並捲上酥香而鬆脆的饊子,送於抗金英雄吃。故烙饃品種流傳至今,歷代不衰。

大運河——銅山母親河的前世今生

河繞城轉 城因河興

過去的千百年來

古城銅山

與運河相生相伴、相得益彰

未來

運河將與銅山一起

承載歷史 再創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