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韩城南池寺

张雪涛 彭博

探寻韩城南池寺

选了个好日子,一大早,我们就抵达了盘道川盘河的出口,这里被称为“伏凤口”。名字真美,因为当地人称盘河出口的山为凤凰山或者伏凤山,所以盘河的出山口理所应当地被命名为伏凤口。伏凤口有一道大坝,盘峪坝,筑于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坝两侧各有一间砖筑房,左侧房屋损毁严重,但从屋内情形看,这里原来可能是水磨坊。右侧的房屋经过了修补,屋内还有新筑的两道闸门,有韩城水利局的铭牌,是分流的水利闸房,梁间还有字迹,记载构筑时间,在公元一九五六年。两侧房屋各有前后门,门上题做节约、增产、富国、裕民,字迹草草,革命的遗迹。离磨房不远,丈余高的坡崖上有小窑洞,似乎是供奉神仙的洞窟。与之相对,斜对面坡崖略高处亦有窑洞,略大,然其中黑洞洞然。左侧山崖上极高处,又能看见方形石洞,似乎是早先有人居住过的,但遍观四周,却不易寻得抵达之径。或许历时已久,原来的路径被风蚀雨剥而没。经过了几十年,河床被淤泥所填,已经与大坝平齐。沿河道向里走,两侧山体对峙,夹道而立,是为峪口,险极。

盘河水道缠绕屈曲,弯不能尽数,而其源头,则发于南池寺山下。在这两点之间,大约居中的位置,是为“武王庙”,即解将官归园田处。解将官是崇祯皇帝的贴身侍卫,名字现已无从稽考,然而解将官镇守伏凤口、智却巡视官的故事却一直流传。武王庙村因建有武王庙而得名,纪念周武王。今庙建于康熙二十八年。据传,旧庙建于明初,位于今庙址后龙头山上,因地势险要,故废。解将官归隐于此,独用一井,其他村民又共用一井,故村又名双双井。距武王庙约十公里有解家村,系解将官同宗同族;解将官死后被安葬在村北地畔上,惜今墓碑无存。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说到南池寺,是让人神往的。我们先来看看前几次走访过程中的两则介绍:

其一:寺院过去僧人很多,最多时可能超过四百人;建筑也极精美;寺院坐落在山坳里,四面环山,中间有大水池子,中树梅花桩,供和尚们习武练功。文革间被毁,现在可能还有些遗迹。

其二:养蜂人说,南子寺大,全部是用石头建造,遗存的碑刻、残件很多。据说解放后陕西的第一任副省长叫张斌的,曾经在南子寺避难。敌寇追捕至寺外,方丈命张斌爬上墙头,趁开门的当儿翻出墙外逃跑,躲过一劫。

凭着这两则介绍,南池寺,或者南子寺,就在脑海中有了些轮廓。

去南池寺的时候,我们请了解云海老师做向导。解云海老师是盘龙武王庙人,网名盘龙云海,曾著过《满眼风光盘陶游》一书,介绍盘陶川的历史人文及自然风光,算是盘陶川的大专家了。南池寺,解老师已经来过无数次了,在他的书里也做了重点介绍。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南池寺距离新修的山路大概有两公里的路程。解老师虽然年龄已过了六十,但是对这段驾轻就熟的山路,走起来真是健步如飞,在我们一行人里一直是遥遥领先,将这些“年轻人”甩出老远。上山的时候正是初冬,山里有些凄冷,但是落叶积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特别松软,好像新铺了地毯,特别舒服。而且一行人前前后后,急匆匆的前行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在幽静的山谷里,穿出老远,真切而又动听,真是美妙的交响。

南池寺的遗迹最先见到的是三皇洞,就在道旁的垒石上。现仅余建筑的前墙,砖质,中间有门,上部为券形顶,题“三皇洞”。虽然仅存前墙,但可以想见其本来的样子,是窑洞样式的神殿。洞前有石质的小神龛一座,龛顶样式为石雕仿砖木结构的屋脊形,有龙脊,有虎头垂檐。这样的神龛大约是这一带山里的标准形式,烟泉有,小迷川道旁也有。神龛开有券形门洞,其上刻字,上为“靈佑无疆”,两联是“在昔呵護生百榖,於今俎豆祀千秋”,与小迷川神龛的“靈威远镇、螭魅无迳蒙圣佑、豺狼敛跡赖神功”的意思相仿。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南池寺三面环山,座北山朝南山,虽然地方并不是很大,但正如解老师所说,这是五池寺共同的环境特点,风水佳,便于“藏风取气”。戏台坐落于正南方向的山头下,仅存垒石遗迹。寺院正门也已经坍塌殆尽。所以,如今进入南池寺,首先引人注意的是本该在院里的一座石牌楼。据解老师所记,该石牌楼是他爷爷带领乡工修建的,时间不远,故保存尚完整。牌楼石质,正面题“雨旸时若”四个大字,朱红的颜色依然鲜丽,在满目灰黄的环境中,十分夺目。两侧对联为“通体灵明神变化,满腔慈惠著功能”。“雨旸时若”的落款为“嘉庆二十二年丙子孟秋日,盘道川百人会建立”。百人会名单刻在下端横梁上。牌楼顶部是仿木结构的斗拱和屋檐,最中间的拱柱雕出方形小匾额,内题“普济”二字。牌楼背面形制与正面相同。最上匾额,题“慧目”。正中大额题“御灾捍患”,落款“民国二年季春廿八吉立,盘川六社乡老重修”。其下横梁在百人会名单后有“住持 永纯”字样。 “恶恨恨护持正教,气冲冲降伏邪魔”分列左右两柱。石牌楼前后横梁和花牌雕刻双龙戏珠图形和花草纹,两侧石柱前后亦有石鼓,并雕刻人物。但总体来说,牌楼雕工及形制实是平常得很,除了“雨旸时若”外,其他题字水平亦常常。

穿过牌楼,大概就是寺院的正院了。在荒草淹没的石阶下,解老师找出了南池寺的泉眼,这也是五池寺的共同特征,以前称作“海眼”,水涌而出,所以南池寺又名涌泉寺。掀开石块,看到了“海眼”的真容。想象里的涌泉,如今俨然已是一口“水井”。井口由人工石砌而成,内部呈瓮形,水面约在两米以下。看此情形,“海眼”想已停涌很久,作为水井,可能也有很长时间了。石阶之上,为寺院前殿。这应该算是寺里最大的也是第一进的正殿。如果从山门算起,南池寺前院还是比较敞阔的,中间以石牌楼分界,前有寺门,后有佛殿,左右两侧又建有侧殿,一个完整的四合院落结构。正殿外右侧院内有一巨碑,尚威立如昔。碑螭首,较为长大。解老师从上面辨认出了一些名字,他据此判断此碑为明代遗制。紧邻正殿之后,约一米之隔,又有中殿,略小于前殿。同前殿一样,只有遗迹可观,廊柱横斜错综,碑石掩于尘荒。这些龙柱、碑石能保存下来,全赖其石头的质地,这也是南池寺被这些后来访客器重的主要原因。选用石材,是近山的缘故。然而这些龙柱、石梁,又多选用附近山中的砂石,遭风蚀雨剥,也是极易朽毁的,以致有些已经模糊不辨形容。

过了中殿,这一进院落较前院就小了很多,然而这里倒坍的石柱、石梁、石碑却更多。后殿还可约略地看出原来的规模,殿里有失去头颅的两座人物坐像的石柱基座,其一已经从中裂为两半,厝于残砖败瓦之间,好生寂寞。后殿东侧更有一殿,外围两根石柱尚挺立依旧,勉强支撑着佛殿的侧墙和轮廓;柱上雕有缠龙,尚可一览。从中间倒坍的石柱上,我们读出了一句“一茎草化丈六金身天地众生共大慈云法雨”,甚有意思;可惜另外一句覆于地下,没能读到。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寺院中所有碑石看过一遍,多半为捐施的名录,落款年代乾隆26年、嘉庆2年、道光4年、咸丰4年、民国24年尽有。其中两块碑石可记,一为题作“菩萨灯会碑”的,略述菩萨灯会由来,并有“上干谷鸦儿坡”村等村民布施名单,颇可观;落款为“山主薛峰土岭村三(?),雍正元年十二月十一日立,住持僧口照学徒普(石付)梁荣孙通较。。。。。。主持圆觉”等。一为“重修涌泉寺并增建卷棚石砌院基客布施人名”,落款为“大清道光四年”。“涌泉寺”印证着身份;卷棚,石砌院基,现在却看不到了。

出寺院向西,登上一道土岭,是为盘陶川和小迷川的分水岭。此处地势较平,还有农人遗留的住所和石碾等物。在半岭荒草间,解老师又找见了“和尚墓”。墓是在整块石头上凿出来的一个洞窟。洞口不大,只可通一人蹲伏而入。洞内略阔,然而卧之则短,立之则矮,只可趺坐。以此判断,僧人在趺坐其间,坐化即是“和尚墓”,闭关又是修行窟了。

解老师说南池寺始建于唐代,供奉的是菩萨。避难一说,解老师认为应该是文革期间韩城的市委书记。僧众四百一说,不攻自破。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南池寺论规模不大,但是从碑石和龙柱牌楼来看,这里也曾盛极一时。自明至民,数百年经营,香火不绝;然而一旦毁损,区区数十年,即已零落荒废,几乎委于尘土荒草,实可叹也。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探寻韩城南池寺

附摘解云海老师文章

在韩城峰峦起伏的梁山山脉中,除了巍山、香山、三累、猴山、牧山、神道、硃砂、麻羡、安国四岭,云台、高祖等著名名山外,还有人称“五岳”的东池山,西池山、南池山、北池山、中池山。关于五池山《韩城乾隆傅志》有这样的记载:“五峙山在县西北。峙在万山中为岑,凡五:深岩邃谷,人迹罕至。北峙最远,去县百二十里,西峙次之,东、南峙又次之(应为中、南峙次之),中峙稍近(应为东峙稍近),亦且八十里,俱有泉,俗名海眼。山多松,中峙尤胜,自麓及岑,青葱夹道,幽绝人寰,今称为五池山。”民国33年,樊厚甫《乡土教材》补充说:“近年横加砍伐,风景稍逊”。

传说很久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劈山凿河时,斩杀了一条妖蟒的大儿子,蟒妖大怒,寻鲧要报杀子之仇。在五台山听谈经文的文殊菩萨与观音菩萨商定,让文殊菩萨的五个女儿到这五个地方镇魔,如来佛指派一名高僧为五姐妹选好修建庙院的风水宝地后,并为五姐妹封了山都宝座:大姐北玉胆小封为东池寺“东阳太山都”(在冶户川东窑头南梁);二姐方玉封为南池寺“南阳同山都”(在小麦川西部顶端);三姐永玉封为西池寺“西牛河山都”(在冶户川崖底村南梁);四姐平玉胆大封为北池寺“北亥幽山都”(在冶户川凸沟北端黄龙石台寺南梁);五妹安玉最小放在中间封为中池寺“中条明山都”(在冶户川东茶场村南)。如来佛要求她们姐妹五人要尽职尽责,永保一方平安。因为五池山均为风水宝地,一般山寺庙院均建在山势耸峙之巅,而五池山均建在万山丛中,小岑怀抱的山凹中,藏风取气。因而县志将五峙山改为“五池山”。县志亦说“峙”误,应为“池”,符合地理真实环境。

南池寺位于薛峰乡峰川(小麦川)西部末端,南为黄龙县柏峪乡,北为韩城盘龙乡盘陶川,此地是两县三乡交界处。此地原属韩城管辖,有上百亩肥沃耕地,解放后由盘龙乡马雷娃耕种,1962年他正好在黄龙乱马科暂住,当时将韩城的白马滩、石门、柏峪、乱马科四乡划给黄龙县,地随人走。后来马雷娃虽然又回盘龙,但地是划不回来的,以至在韩城地图上此处留下了鸡蛋大的缺口,是韩城人历代经营的寺院成了韩城、黄龙两县市的“耶鲁撒冷”。现在地由韩城人租种,遍植树苗。

南池寺所建菩萨寺正如故事里面讲的都是观音、文珠菩萨坐镇的庙院,初建在唐代,重檐叠瓦水流多级而下,气势非常雄伟,历代重修。有碑记载的有明末韩城当时有名的官吏有:大同兵部右侍郎卫景援、杨建烈(职务看不清),刘抚院爷爷刘永祚、解家兄弟二代进士解胤樾、解胤标、还有赵濂等等。后来有清、嘉庆3年、24年、民国2年、民国24年等重修的记载。童年听我叔父给我讲过,我爷爷当时是有名的大木匠,人称解博师。民国2年由盘陶、峰川、柏峪、冶户、景峰五川共襄修缮盛举,他带了40多位匠工在此修缮庙宇,在立石牌坊时,石柱石梁,名匠汇集,束手无策,他总结前人经验,汇集名匠意见,用堆土的办法将石牌坊立起,由于当时人、财、物力极其缺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带了几十号人干了几个月,不但分文未挣,走时看手下人可怜,将他的新棉衣脱下送给了徒弟。至今乡老提起此事还啧啧称羡。南池寺精美的建筑艺术与韩城其它名山胜水的建筑一样,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文革”时期。

走进寺院,南边的戏台遗迹尚在,一根根雕刻精湛的仙鹤、飞龙、八仙等图案的石柱横七竖八、哀叹出伏身倒地的无奈,残留的主、侧庙山墙如同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在面对着来人倾诉着遭受浩劫后的苦难,斑剥的历代石碑面对我们欲语无言,昔日观音寺“教衍天竺”“福利恒沙”的匾额不见踪影,整个庙院的荒废及野猪觅食乱拱的痕迹,恍如已入无人之境。石牌坊仍耸立在大门内侧,正面对联:“通体灵明神变化,满腔慈惠著功能”。横批“若时赐雨”。背面对联“恶恨恨护持正教,气冲冲降伏邪魔”。横批“御灾捍患”清晰可见。过去名叫“涌泉寺”,《县志》俗称“海眼”的园形石泉,昔日水往外涌,由于无端开采地下水,现已深有2米,才能看见水面。主殿东边,同治元年建造的虫郎神石庙依然如故,有对联:“在昔可护生百毂,于今俎豆祀千秋”。横批“灵佑无疆”仍历历在目。高殿西边昔时僧人的一个完整的石墓穴尸骨不见,演变成种庄稼人临时的萝卜窖。让人欣慰的是庙院四围的松柏虽遭刀斧砍伐,近年来由于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生态略有恢复。

南池寺毕竟地处深山,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除常见的乔林灌木外,院中尚有一株稀世乌龙茶树,石岩上长有石茶(草状)、鸡爪茶(草状)等。周边有少量的通身斑纹,树体呈绿、皮似青蛇的“蛇绿木树”夹挤在万木丛中。天生药材有上百种:珍贵药材有天麻、七叶一枝花(神龙草)。独角莲叶子如伞,秋季茎部结的籽实如红色玉米棒。珍惜动物有:褐马鸡、豹、北方仅有的巨毒蝮蛇隐匿草石中,(夏天随处可见)。体型小、红肚皮的“黄巢蚁穴”沿途可觅。传说唐末农民起义英雄黄巢失败后,一种说法说是被他人所杀;另一种说法说他失败后出家为僧,遁入南池寺,死后托生成了红蚂蚁,象征他的起义队伍数量众多,繁衍快、组织性强、继续为民推翻腐败统治的志向。这种蚂蚁人到跟前不能停留,一旦上了人身被咬,遍体鳞伤,不好医治恢复,与盘龙陈家圪崂前菩萨殿下的蚂蚁不上人身形成极大反差。说起历史,《前秦录》有“永兴二年四月,前秦皇帝苻坚如龙门五峙”的记载,不知是“五峙”之中哪个?

“仁者乐山”。在韩城众多的崇山峻岭中,过去寺庙林立,拜者如织。如若登临,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使人消除工作疲劳和城市烦躁,放松精神状态,更能探索山区文化,深挖佛教内涵,陶冶人们情操,净化人们心灵。若有时间,多去看看,总比城内有文物,无自然的境况要洒脱得多,真正的山水人文生态文化还是在大山深处。不是吗?

在韩城这16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区约占了八分之六,在这八分之六的山区里:大禹“导河积石”发生地是龙门山;春秋《赵氏孤儿》程婴、公孙杵臼二义士救赵武的演绎地是白马滩;晋文公避难地是景峰川王村南的晋公村;晋襄公巡视西河的下马地是盘龙西南的襄公殿;乔子玄有周赦王台;秦汉时因西楚霸王避难林源有霸王沟;独泉有汉刘邦命名的高祖山;盘龙有三秦三王之一-翟王董翳墓;汉太史司马迁将《史记》原本藏入名山;独泉有东汉刘秀追杀王莽的蟒头山;南北朝时前秦皇帝苻坚曾入驻五池山;郦道元将三累山写入《水经注》;卜子夏讲学在“侧溪山南”;唐韩文公洞建在道口梁;香山白田村是白居易祖先的赐田;宋真宗祭后土神芝阳才有驾到坪;宋辽大战在板桥高龙山;萧银宗葬身王峰“龙骨岭”;元代桢州政治中心在土岭下;薛仁贵后裔封在薛峰川;千佛洞建在东池梁;朝阳洞石窟在盘龙云台山;明代马文庄公读书处在盘龙洞沟;解将官驻守伏峰口;赵廉的出生地在薛峰牛心湾......登之名山祭天神,参拜菩萨到五池山。秦王射开芝川口,齐王弃鞍牛心渊。神蛤蟆吞东晋遗迹尚在,杨家将保宋廷代代相传。 解云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