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篇):渾源懸空寺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該寺始建於北魏年間,現存建築均為明清時期重建。1982年,懸空寺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金代之前,懸空寺已經成為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將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位合貢於寺院的最高處。該寺廟於金朝、明朝、以及清朝同治年間均有重修,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期重建。

懸空寺位於翠屏山半山腰的內凹處,寺內最高處距離谷底90餘米。寺廟的正上方的山體被開鑿出一條天溝,用以避免更高處的山體出現落石砸到寺體。在整座寺廟的底部共埋有27根木質橫樑,直徑約為50釐米,這些木樑均曾被桐油浸泡,其中一端依靠榫卯結構固定在山體之中,另有一部分承接寺廟主體建築,並從主體建築下伸出1米左右以承接棧道部分。整座寺廟依山體沿南北方向坐西朝東佈局,總計152.5平方米,共計有40間房間。


山門緊靠崖壁,右側建有長10米左右的紅色石牆。進入山門後不遠處為主殿,其殿基全用條石砌成,大約長20米,高10餘米,共分上下兩層,下層原來為和尚食宿的禪房和唸經的殿堂,上層分別為是三佛殿、太乙殿和關帝廟。主殿兩側均有配殿,南側為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北側為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音殿。

兩座飛樓均為卷簷歇山式屋頂,樓體以插梁依託,外側由幾根長十幾米高的木柱支撐,一面緊貼崖壁,其餘三面懸空,每一層外均向外伸有迴廊。各樓內有狹窄的木板樓梯可供上下同行,樓梯的踏板鐵被釘成蓮花圖案。兩樓之間以2條棧道相連,寬度僅能容納一人通過,其中上層棧道為木板鋪成,連接兩樓的第三層;而下層棧道直接在崖壁上開鑿,連接兩樓的底層。

兩座飛樓當中,南樓自下而上分別為純陽宮、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樓自下而上分別為四佛殿、三聖殿和三教殿,其中三教殿同時供奉有釋迦牟尼、孔子和老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