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八賢之 前八賢


潮州八賢之 前八賢


趙德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任刑部侍郎的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憲宗,幾被處死,幸裴度、崔群出面求情,稍息帝怒,遂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八月(實為七月)居潮萬古名”,短短的時間裡,的確做了不少好事,其中最值得稱道的則是振興州學,促進潮州一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而這一實績,完全是得力於他任用了當地賢士趙德出來主持州學大事。趙德也因而被列為潮州唐宋八賢之首。  

中進士以後就回到潮州隱居,不願作官。韓愈刺潮時要興學育才,發現此人“沉雅專靜,頗通經,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論說且排異端,宗孔氏……”便邀請他出來主持辦教育之事。在交往中,兩人由於志同道合,逐步建立了友誼。當韓愈將離潮時,還邀請他同行。臨別處,韓愈將自己所有的著作贈於了他,趙將其編成了《昌黎文錄》,可惜此集現已流失。


許申


字維之,宋時為廣東潮州紈絝子弟,先世申公之父烈公,自漳州遷潮,遂為潮陽人,後卜居於郡城韓山麓山前鄉;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進士,曾任韶州、吉州、柳州、建州等地知府,在任期間,“具有治跡”,“士民至今思焉”。後官累刑部郎中。曾向宋真宗“獻賦頌以陳災異,極詆時弊”。宋神宗時,他“因上書極言新法不便”,結果遭貶。


張夔

字致堯,海陽縣龍眼城(今汕頭市澄海區十五鄉)。為潮汕唐宋八賢之一。宋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進士,授茂名知縣。有富豪犯法,行賄縣吏,請為暗中保護,張夔因將富豪和屬吏一併法辦。因為張夔的廉明守公,各級上司都推他為南方官員中「清介第一人」。升廉州通判。在任曾勸釋群盜,使其投械,自行解散。廉州地產沉香和金礦,歷任官員多把這些作為自己離任的囊中物,張夔則纖毫無取。升新州知州。到任大興水利,曾修築陂塘蓄水,灌溉民田千餘頃,百姓稱其所築的陂為「張侯陂」。高宗曾將其姓名寫在屏風上,說「南有張夔,北有周昕」。所著有《祿隱集》。


劉允

劉允,字厚中,海陽東津(今屬潮安)人。為潮汕唐宋八賢之一。宋哲宗紹聖四年(一零九七)進士,初授循州戶曹,改任程鄉知縣。在任曾力爭減免災民租賦的繁重和停止輸軍折納錢的不公。歷知化州、桂州、新州、循州等州。代理化州之時,到任僅數十日,即辦理多年不決的案件百餘起。又屬縣吳川有鹽戶為防禦賊寇而私蓄兵器,被縣令定為盜賊,全部拘捕入獄,按法當死。劉允力辨其冤,挽救了五十餘人的生命。劉允生平博學,凡經史百家,以至天文、地理、醫卜等雜書,都皆涉獵。著有《劉厚中文集》,約文章二百餘篇。子劉昉也有治績,更著有《幼幼新書》,是中國第一部兒科醫學鉅著。


林巽

北宋人,又名林巽之,廣東海陽(今潮安縣)人。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1年)應舉對策時,因得罪權貴,被斥不取錄。慶曆年間(1041—1048年)將自己的政見投入當朝論事的箱中,為宋仁宗所見,深感驚異,以其有膽識競敢談論天下大事,授予徐州議曹的官職。他婉言辭謝,回鄉陷居,潛心研究易學,撰寫了8篇專著,名為《易範》,曾經記道:“五百年後,當有演繹吾書者。”可惜此書已散佚。





王大寶

建炎二年(1128年)得中進士第一甲第二名,官累禮部尚書。此人性格剛直,極力主張廢除苛捐雜稅,當金兵南侵,他極力主戰,與投降派作針鋒相對的鬥爭。王大寶對儒學頗有研究,尤長於易學。著有《周易證義》10卷、《書解》、《詩解》多卷、《毛詩國風證義》6卷、《諫垣奏議》6卷、《經筵講義》2卷、《遺文》15卷,今均已亡佚。僅有若干詩文,散見於《廣東文徵》、《永樂大典》等書中。其中遺文《韓木贊》、《清水閣記》、《放生池記》記載於《永樂大典》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五,舊《潮州府志》、《海陽縣誌》僅存《韓木贊》一篇。


盧侗

盧侗(1023—1094),字符伯、元伯,號方齋,潮州人。通經術,尤邃於《易》,釋易自為一家,吸引不少學生。五應鄉薦。於皇祐五年為特奏名進士,授本州長史。又以餘靖、蔡襄、王舉元交薦,調惠州歸善主簿。復佐餘靖於廣州帥府。治平初,蔡抗再以經學推薦,授國子監直講,轉衛尉寺丞。後以反對新法,自請出任柳州,轉循州。不久,回京任秘書省事兼右正言,與呂惠卿政見不合,以太子中舍致仕。傳見《嘉靖潮州府志》。



吳復古

字子野,怪人也。他向來任俠樂道,不願做官。李天章任登州太守時,他到登州旅遊,得到可十二塊“秀色燦然”的石頭,船載以歸。有一次,他到京都去,遇見一個叫藍喬的道者,便跟他遊蕩了6年。後來,他回到家中,對其妻曰:“黃卷塵中非吾業,白雲深處是我家。”別妻棄家,在麻田山上築庵隱居。蘇軾把此庵名為“遠遊庵”。他與蘇軾兄弟交情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