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NO.166


曲墨封/文



有明一朝,貴州的播州楊、水西安、水東宋、思州田這四大土司全部被消滅,貴州從“因雲南而從此借一線之路以通往來,一線之外,悉皆夷峒”的狀態,經營成為朝廷能基本實控的地區。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校/捕風者 畫/一條人文主義狗 圖/地緣谷




明朝作為封建時代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曾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明朝開國軍隊曾追亡掃北,威震大漠,將蒙古人打得聞風喪膽。然而,明朝的疆域面積比起元朝少很多,讓許多人為之扼腕。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元明疆域對比(元疆域含明疆域)


其實對於關內的掌控上,明朝實際控制的土地要多於元朝。而關外大片土地未曾納入大明版圖,則與元朝的二元帝國性質有著很大關係。







二元的大元帝國



忽必烈所創建的元朝,既是蒙古帝國的主體延續和宗主,又因實行“

漢法”而進入中原王朝序列。


在長城以南,元朝的政治體現為蒙漢文化互相滲透。雖然元朝壓制漢人,但由於漢人龐大的人口基數,漢文化強大的同化力,以及華夏體系與農耕經濟的高度契合性,使得蒙古或色目法都不可能有效治理廣大的漢地。


因此,對於農耕區域,元朝不得不依賴漢人,讓漢人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由漢人士紳在基層發揮其重大影響力。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如今長城南北人口分佈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為了籠絡封建貴族和士大夫,忽必烈在北京建造了孔廟


但就長城以北的地區而言,由於400毫米等雨線的限制,主要經濟模式還是

遊牧經濟。留在蒙古高原的蒙古人保留著原來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完全不受漢人影響。南北之間形成了很大程度的斷裂。由此,元君主具備了兩重身份——中原王朝的皇帝和蒙古帝國的大汗。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如今長城南北植被分佈


由於蒙古帝國的分裂,元朝只擁有西域的一小部分,而西域的大部被察合臺汗國佔據。這使得元朝境內的色目文化區範圍有限,尚不足以作一個堪與中原並列的“一元”來討論。







明朝的尷尬



明朝建立後,確實希望繼承元帝國所有疆土。為了拉攏蒙古人,朱元璋宣稱“昔胡漢一家,胡君主宰;邇來胡漢一家,大明主宰”,並承認元朝的正統性。實際上,朱元璋對元朝是厭惡的,賜高麗國書中就聲稱“元非我類,入主中國百有餘年,天厭其昏淫,亦用殞絕其命”,之所以對其正統性承認,還是出於政治的需要,希望繼承元的二元帝國。


那麼,朱元璋的統戰工作有沒有效果呢?


元朝時,有40個萬戶駐守於中原。由於朱元璋的安撫政策,有36個萬戶留在中原。朱元璋命他們穿漢服用漢字習農業,與漢人互相婚配,於是這兩百萬上下的蒙古人漸漸都融入漢人當中。而明朝對於內地蒙古人的安撫優待,配合明軍出塞打擊草原上的蒙古人,也使得很多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快速歸降,進入漢地融入華夏體系。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然而草原上絕大部分的蒙古人依然不肯接受明朝的統治,選擇繼續效忠於北元的大汗。這並不僅僅因為明朝君主沒有可汗的頭銜。


唐朝也曾試圖建立二元帝國,李世民就被遊牧民族稱作“天可汗”。但唐王朝憑藉軍事威懾、政治籠絡、聯姻建立起來的塞北統治並不穩固。貞觀三年(629年)唐滅東突厥,永淳元年(682年)後突厥便復國,總共控制60餘年。玄宗朝雖然攻滅了後突厥,草原的霸權又被回鶻汗國佔有。


蒙古高原極為廣袤,面積達200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整個長城以南的北方漢地;而降水稀少,環境惡劣,不宜於農作。遊牧民的遷徙性,註定了他們難安易動的特質,相對於定居農民要桀驁不馴得多。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廣闊的蒙古高原


在機槍和機動車輛發明之前,中原王朝發兵蒙古高原,要面臨極大的後勤壓力,即所謂的“距離的暴虐”。秦始皇征討匈奴,“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一鍾為六石四鬥,則轉運效率為一百九十二分之一。


而遊牧民族又富於馬匹儲備,機動性強,在廣袤的高原上極難捕捉。由於成吉思汗將蒙古高原上的諸多遊牧民族整合為廣義的蒙古部族,明朝要對遊牧部落分而治之便比唐代越發不易。元清兩朝曾給予蒙古人高於漢人一等的地位並輸送大量物資來籠絡牧民,這是漢人建立的明朝不可能做到的。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所以,朱元璋的統戰工作雖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終究還是治標不治本,哪怕祭出胡蘿蔔加大棒,也奪不走黃金家族在草原上的威望,降服不了桀驁不馴又轉移如飄風的蒙人。







大明對於東北控制



在譚其驤先生所繪製的著名地圖中,明朝繼承了元對於東北和西藏的全面控制,這版地圖影響力很大。然而外國人卻

不承認,他們繪製的明朝地圖往往只包括關內和遼東。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譚其驤版明朝地圖


而國內也有很多人認同外國人的看法,認為大明朝在遼東邊牆以北,以及西藏缺乏駐軍,所以並不算控制東北地區和青藏高原。事實是否如此呢?


《永寧寺碑記》記:“永樂九年春(1411),特遣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干都司。”


明朝多次派遣宦官亦失哈作為欽差太監到外東北,巡視奴爾幹都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亦失哈第三次巡視時在奴兒干城(清朝稱廟街,亦作廟屯,今俄羅斯尼古拉耶夫斯克)修建了永寧寺。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宣德七年(1432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亦失哈第九次和第十次巡視奴爾幹都司,修復了被當地土人摧毀的永寧寺並立宣德碑,刻《重建永寧寺記》碑文,並宣諭土人,此後永寧寺再未被當地人破壞,哪怕到了清朝永寧寺因年久失修而自行坍圮。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璦琿歷史陳列館裡的永寧寺復原圖


到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日本人間宮林藏到永寧寺遺址時還看到“眾夷至此處時,將攜帶之米粟、草籽等撒於河中,對石碑遙拜”,當地人對永寧寺碑敬若神明。直到沙俄奪取外東北,才將永寧寺碑搬走。


而大明對於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也一直維持著有效的控制。一方面明朝頒發的敕書對於貿易有著關鍵作用,體現出政治和經濟的控制。另一方面明朝也重視對各部女真的軍事控制,如建州女真的李滿住、董山不忠於明,就遭到成化犁庭的致命打擊,而後來王杲反明,又被李成梁平定。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建州女真與漢商貿易復原圖


而明朝採取封官設衛,分而治之的手段統治女真,在明末努爾哈赤崛起導致控制體系崩潰之前,都是頗為有效的。另外明朝還廣泛地興建了驛站道路系統,深入東北腹地以控扼女真。







大明對於西藏的控制



對於青藏高原的控制,也不能以駐軍來論之。西藏有一個典型特點就是地形高峻,難以駐軍佔領。自元以來,中原王朝控制西藏的關鍵仍是依靠輸入物資,通過賞賜和貿易對西藏進行財政補貼。清末民國時在西藏並無駐軍,而西藏仍不願受英人攛掇分離,正是因為經濟上依賴內地之故。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明政府利用西番人民對於茶葉的依賴,控制茶葉,使西番受制於中央王朝的“以茶馭番”政策。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著名的茶馬古道不僅僅因為有利可圖,其政治意味在明朝也值得深思


明代官方茶馬貿易使用的金牌信符,正面“信符”兩字,背面為“皇帝聖旨,合當差發,不信者斬”的篆文,每三年徵發一次。屆時明朝官軍會深入西番各部,進行貿易,並以此宣稱統治權。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明代官方茶馬貿易使用的金牌信符


在青海省檔案館珍藏的“拒虜納馬”告示中明確說——“西番都是大明皇帝的疆土,番人都是大明皇帝的赤子。大明皇帝因爾番族得茶則生,無茶則死,每年爾合當差發,依期納馬,即給爾茶篦,以全爾性命,又加賞勞。爾子子孫孫,受我國恩,真是與天地生成一般,該得盡忠報效,永做藩籬……番漢合併剿虜,使虜不能駐牧西海,爾等自無顧慮,歲歲納馬易茶,永享安樂。”


明朝的武裝使團更是屢次深入青藏高原,巡視賞賜,以宣示主權。


《明史·侯顯傳》:宣德二年二月復使顯賜諸番,遍歷烏斯藏、必力工瓦、靈藏、思達藏諸國而還。途遇寇劫,督將士力戰,多所斬獲。還朝,錄功升賞者四百六十餘人。


明宣宗時代,宦官侯顯遍歷青藏高原進行賞賜,並擊潰了不服明朝的地方武裝勢力,昭示了明朝對於西藏的統治權。


西藏各地面的大小宗教首領,由明政府承認委任。明朝對西藏採取“有而不治,多封眾建”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建立衛所體系,令西藏土著勢力廣修驛站道路溝通藏區與內地,另一方面對藏傳佛教各派分而治之,設立三大法王加五大教王的體系,並往往封西藏重要宗教首領為國師,召至明京城講經,予以尊崇。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民國時期拍攝的明朝荒廢的衛所


另外,明朝在青藏高原東緣還設立了松潘衛,有駐軍遙制西藏,如果西藏有變需要干預,便可如侯顯率武裝使團入藏一樣發兵。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明朝對於西藏是

有控制力的。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今天的松潘古城牆,雄偉的城牆說明明朝對此的重視




明朝對於西南控制的強化



比起元朝,明朝大大加強了對於雲貴高原的控制。當然,雲貴地區在歷朝歷代都是一個不斷消化的半獨立政治實體。譬如漢朝看似廣大,內部卻遍佈各種不服王化的半獨立政治實體,華夏網絡存在嚴重的斷裂。而後續各朝,則將這些斷裂區域一步步消化。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貴州方面,有明一朝,貴州的播州楊、水西安、水東宋、思州田這四大土司全部被消滅,貴州從“因雲南而從此借一線之路以通往來,一線之外,悉皆夷峒”的狀態,經營成為朝廷能基本實控的地區。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明朝在貴州的行政設置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播州土司遺址海龍屯


元朝時期雲南主要依賴土司治理,人口絕大部分是土著。而明朝攻佔雲南後,又擊潰了麓川王國,拓地至緬甸北部,其雲南行省大於從元朝繼承的狀態。之後明朝在雲南一方面削除土司,

改土歸流,一方面進行空前的大移民,建立衛所,駐軍屯田,增加雲南的漢人比例,並推行教育,普及王化,文廟、科舉制使得雲南與內地有了共同的信仰。到明末,雲南的漢人比例已經多達50%以上。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改土歸流後的雲南


經過明朝的經營,雲南和貴州得以擺脫大部分地區的羈縻狀態,進入漢地十八省之列。







小結



古代和現代的疆域觀並不完全一致,一味只看面積大小而評價每個王朝的領土政策,是不客觀的。不能穩固控制的土地,往往容易失去,歷朝歷代的經營,才有我們今天版圖的基礎。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元史 . 明史

論元朝的蒙漢二元政治文化體制 . 許瀅

元史十八講 . 李治安

明朝漢藏人民茶馬互市的珍貴記錄 . 景慶鳳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