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溫州旅遊體驗師謝綺頻: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望天上雲捲雲舒,去留無意。 夢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為現實。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我有許多龍灣的朋友,有時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就會說起小時候的故事。寺前街,是她們小時候最嚮往的一條街,因為當大人們帶她們去寺前街,那意味著她們的今天生活會有很大的改善,或在嘴裡,或在身上。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寺前街屬龍灣的永中街道,永中街道是從以前的永強區演變成永中鎮,再到現在的永中街道。寺前街對永強人來說,街比街道有名,現在的永強人還是習慣用街名替代街道名,如不是行政公務需要,很少會有人提及永中兩字。可見寺前街在永強人民心中的分量。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寺前街以坐落於乾元寺前而得名。可那時的永強人一直叫它“賊街”,我弄不懂,以為當時這條街太熱鬧了,而招致眾多的賊在這條街上游蕩,使得這條街因賊眾而名,問了後才明白,這不過是永強話的語速“寺前”與“賊”諧音而誤會形成,聽起來就像“賊街”。

寺前街南北走向,街西店鋪枕河臨街,而街東門面則緊挨住宅院落。從南頭灣至北頭橋,全長近380米,寬4米有餘,原青磚路面。老街雖小,但其街景數百年來都是熱鬧繁華的。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據說,寺前街從開街到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曆史,雖然商業涉及面廣,商品琳琅滿目,但以前苧麻漁網業為主打買賣。

今年春節過後,永強的朋友帶我去吃溫州有名的寺前街餛飩,於是再一次走進了這條老街。

這條老街的北邊還是熱鬧非凡,但南邊已漸漸蕭條。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寺前街的這間百年餛飩老店,這裡的餛飩至今還是永強人最喜歡的小吃,也有溫州市區慕名來吃的美食愛好者,我們就屬於慕名來吃的客人。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老街的一家店鋪,引起了我的兩位朋友的極大興趣,在省城政府部門工作的溫州人葉子姐,不也樂乎地用扁擔挑起籮筐,要拍照留影。而祖籍永強人的西園,不甘落後,也要拍照留影。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我就用鏡頭留下了他們挑籮筐的樣子。看著這對籮筐,我想起了我的哥哥,他的兒子取了一位永強的媳婦,雖然媳婦一家早已生活在溫州,並且過上非常富裕的生活。但媳婦的母親卻還延續舊時永強人的習慣,每年春節過年到女兒家吃新年酒,要挑一擔的伴手禮給女兒,也就是這一對籮筐,還有一根扁擔和一根桿秤,扁擔和籮筐的蓋子上還寫著女兒的名字,籮筐裡面裝滿著十樣東西:紅棗、烏棗、幹桂圓、幹荔枝、蓮子、花生、素面、年糕、紅糖、糕點。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當然,現在不是挑過來的,而是放在奔馳車的後備箱裡運過來的,然後這一擔的東西連同籮筐就擺放在富麗堂皇的歐式客廳裡,顯得是那麼地格格不入,但也得擺放,這是老祖宗留下的非遺民俗。這些東西和籮筐,當年在寺前街的店鋪裡樣樣都有。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路過一家賣肉的店,當年這裡稱這肉店叫“打肉店”,還有“打鐵店”,肉店的師傅叫“打肉老師”,“打鐵店”的師傅叫“打鐵老師”等等……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還有這些廚房三件寶:筷子籠、罐升、飯勺,都是用竹子做的。竟然在這裡看到了已經淡出視線很久的線球。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寺前街,龍灣人的記憶

永強的朋友們每每說起寺前街,就感慨萬分,老街規模雖小,且還房子破損嚴重,但它那過往悠緩的時光和古樸的風韻依舊濃郁。琳琅滿目的商品,極具地域風情特色,很少受到時代浪潮的侵蝕和衝擊。老街沒有恢宏精細的建築,但慢慢品來,整條街區,似乎一條緩緩流動的歲月長河,給上了年紀的人烙上了特別特別深的時代烙印。一條街走過去,恍然已讀了一遍江南近代史。把現代人繁雜的心緒似綠茶漂浮沉澱,重回閒靜、散淡而真實的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