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加裝電梯“加”出鄰里溫情

揚凡
  原來筆者所住的樓房沒有電梯,對我們這個單元共9層18戶居民來說,少有走動,是熟悉的“陌生人”。自從加裝電梯後,如今,鄰居之間乘坐在方便快捷的電梯裡,由陌生變成了噓寒問暖。電梯不僅連接了1到9層的樓房,更聯結了18戶居民的心,大家相處如親人。


  剛開始,居民對加裝電梯的呼聲大,但協調難度也大。居住在四五層以上的居民特別想裝電梯,但住在一二層的居民覺得加裝電梯影響採光等,積極性不高。如何把好事辦好,單靠行政命令強推電梯的安裝是行不通的,而應採取群眾商、群眾議、群眾定方式,由相關居民群眾自己決定電梯安裝事宜。圍繞電梯安裝在哪、不同樓層出多少錢等,雖有爭吵、紅臉,但最後都變成濃濃的鄰里情。
  從一部電梯,拉近了鄰里之間的距離,讓筆者想到的是:相鄰相敬相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孟子》中有這樣一段話:“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孟子不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鄉鄰和睦共處的溫馨圖景,而且給出了以鄰為伴、比鄰相依的價值目標與道德義務要求,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關於鄰里關係的經典論述。幾千年來,流傳的“遠親不如近鄰”“千金買宅,萬金買鄰”“鄰里關係好,賽金寶”等民諺,形象地表明瞭鄰里關係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不論是意外時刻還是緊急情況,向鄰里求救總是最快捷的方式。鄰里交往還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樂趣。尤其是對退休呆在家裡的老年人來說,相鄰相助更顯得重要。
  社區建設光靠錢不行,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理念,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整個社會的共識與公義,自始就以一種品格、氣質、風範的形態,融化在民族的血液中,沉澱到社會風俗裡,一代代地傳承下來。

  為此,筆者以為:一是要把鄰里關係作為社區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經常性地組織居民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增進居民之間瞭解互信,使鄰里的關係從傳統的互助性,轉變為更加註重精神需求的新的鄰里關係,使左鄰右舍成為好朋友、好伴鄰;二是涵養地緣社交氛圍,構建和諧鄰里關係。讓地緣社交在滿足社區居民的情感需求和現實家居生活需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增強鄰居之間相互交往生活中的獲得感;三是建立完善網格化管理。及時充分掌握區域內房屋居住、租賃等使用情況及相關人員信息,發現隱患,防範化解風險,為營造和諧溫馨的鄰里關係提供服務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