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守望春天——致敬疫情下的教育工作者


3月27日,寧化縣第二實驗幼兒園黨支部開展“共抗疫情、愛國力行”主題黨日活動,20多名黨員總結了各自在疫情防控中的工作,致敬抗擊疫情的最美“逆行者”,為中國加油。連日來,寧化縣第二實驗幼兒園全體黨員、團員積極參加捐款、獻血、衛生消殺等志願服務活動,助力疫情防控,積極做好開學前的準備工作。

防疫:嚴守疫情入校關

寧化縣現有3000多名教師、4萬多名中小學生。面對疫情,寧化嚴格實施校園安全管控,實行校長、行政、教師、保安四級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校園“全封閉”管理,禁止外來人員、車輛進入校園。縣教育局統一聘請專業人員進校消殺,確保校園安全。

面對疫情,寧化縣教育局積極做好疫情防控和防疫物資儲備工作。各校立足實際,積極做好體溫槍、體溫計、消毒液、口罩等防護物資的採購。為迎接開學,學校先後開展疫情防控應急演練,設立學生觀察室。寧師附小成立疫情防控黨員先鋒志願服務隊,開展校園環境衛生大掃除活動,為師生返校做好準備。

值日教師和保安嚴把校門關,實行嚴格的信息登記,檢測進校人員體溫。自大年初二以來,紅旗小學黨支部書記廖財明每天到校值班值守,帶領值班教師和保安認真做好校園的疫情防控工作,嚴防疫情入校關。他制定學校防控工作預案、建立疫情防控工作臺賬,通過QQ工作群、微信工作群、班主任群、班級群等渠道,及時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有的學生想進校打籃球,他也予以拒絕。

教學:變身“線上輔導”

延期開學,停課不停教。寧化積極推動線上教學和線下自主學習、自我鍛鍊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各校因地制宜,制定“一校一策、一段一法、一科一案”工作計劃,通過“互聯網+教育”模式,將學生傳統線下集中學習調整為在家線上個性學習,積極做好殘疾學生、困難家庭學生、偏遠農村學生的關愛工作。為不影響學生學習,教師及時將教材送到學生手中。

面對疫情,廣大教師紛紛通過建立授課群、直播、錄製微課等方式,為學生提供“線上輔導”,開設有關疫情防控、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網上課程。在直播授課期間,教師會與直播間的學生進行互動,學生有聽不懂的地方,可以及時在彈幕中留言,進行提問和反饋。教師根據學生們的反應,對課程進行補充講解。安遠中學九年級學生張小婷坦言:“自己在家埋頭複習很吃力,有老師網上指導學習效率更高。”

課堂從線下轉向線上,對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提出了巨大挑戰。為了幫助學生線上學習,曹坊中心學校每名黨員教師“承包”一個村,定期帶領科任教師上門家訪。該校運用“學習強國”平臺的視頻會議功能,定期召開停課不停學線上教研會,總結線上教學工作,加大閱讀、書法教學力度,將音樂、體育、法制等納入線上教學範圍。

寧化一中積極關注學生學習情況,班主任、科任教師通過網絡平臺,結合家訪、電話等方式,指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學習,提高線上教學的實效性。年段管理團隊深入線上教學課堂,及時瞭解線上授課情況,解決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從升學E網通和釘釘平臺提供的數據來看,網上授課覆蓋面廣,參與率高,學習時數長,整體情況良好。”寧化一中負責人吳太明在教學總結會上這樣說。

疫情當前,現代科學技術顯得尤為重要。人機消毒、紅外熱像測溫、3D打印隔離病房等高科技手段加快了戰勝疫情的腳步。為了引領學生走進科學、愛上科學,寧師附小組織學生居家進行電子百拼練習,指導學生看懂電路圖,正確選用元器件進行連接,完成電子模板的線上拼裝。家長劉琪認為,電子百拼練習,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技意識,讓學生樂在其中。

寧化縣第二實驗小學開展線上知識競賽活動,通過學校微官網推送,突出疫情常識、自我防控、家庭防護、學校防控等知識,全面檢測師生、家長對新冠肺炎疫情防護知多少,先後吸引2800多名師生、5000多名家長參加。

家訪:停課不停愛

停課不停學,隔空不隔愛。隨著家長陸續復工,學生在家無人監管,容易放鬆學習。寧師附小定期開展家訪活動,指導學生提高線上學習效果,要求家長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及合理進行居家鍛鍊。對於無法進行線上學習的精準扶貧對象,教師進行“一對一”輔導,通過送資料、電話輔導等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

城東中學通過電話家訪、視頻家訪、實地家訪等方式,分年段分批次多渠道加強家校聯繫,確保學生在家學習取得實效。泉上中學教師經常深入學生家中,針對學生薄弱知識點進行輔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率。城南小學對留守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受疫情影響的學生家庭進行重點走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教師及時掌握防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相關情況,建立教育關懷檔案,實施教師與學生“一對一”聯繫服務機制,為防疫一線醫務人員解除後顧之憂。城東小學“逆行者”子女教育關愛小組成員蘭曉琴、張球華主動請纓,為馳援湖北護師張燕玲的女兒張芷涵輔導功課,為“逆行者”加油鼓勁。

開學延期,教學不延期。“疫情下的教育大考,需要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家長同心協力,教師就是答卷人。”方田中心學校校長夏盛瑞道出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心聲。(本報寧化記者站 賴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