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選擇sub6,而不選擇更厲害的毫米波?

大數據聊盤


事實上我們看到,華為、三星、MKT,所有的廠商的5G SoC,都不支持毫米波,包括三星的Exynos 980,以及最近很火的聯發科的天璣1000,第一個商用的華為麒麟990 5G,全部是不支持毫米波的。


所以目前支持毫米波的只有高通的5G芯片,所以高通才有華為芯片不支持毫米波的是假5G的說法。但是我覺得,其他芯片企業不支持毫米波,是因為暫時沒必要支持,而高通芯片支持毫米波,是不得不支持。

因為全球幾乎都是以Sub-6為部署標準的,只有美國選擇了毫米波,因為美國自己把Sub-6留著作去軍用了,高頻的毫米波留作民用,所以美國沒辦法用Sub-6,這不是美國運營商不想用,而是不能用。所以高通作為美國企業,很明顯只能支持毫米波,而且華為根本沒有進入美國市場,用毫米波沒有任何意義。


Sub-6G和毫米波是5G技術的兩個方向,為何全球絕大多數的運營商都考慮Sub-6G呢?這因為毫米波的優勢和問題都一樣明顯。毫無疑問,毫米波的短波長和窄光束特性讓信號分辨率、傳輸安全性以及傳輸速度得以增強,但傳輸距離大大縮減。

也就是,毫米波的帶寬的確更大,但是毫米波信號的衰減太容易,穿牆、覆蓋啥的都是大問題。甚至在高通的演示中,如果手擋在信號發射器與手機模型中,就能夠讓毫米波的傳輸速度直線下降,更別提平時我們在辦公室和家裡使用手機了


谷歌的測試結果顯示,採用毫米波部署的 5G 網絡,100Mbps 速率的可以覆蓋 11.6%的人口,在 1Gbps 的速率下可以覆蓋 3.9%的人口;而採用 Sub-6 頻段的 5G 網絡,100Mbps 速率的網絡可以覆蓋 57.4%的人口,在 1Gbps 的速率下可以覆蓋 21.2%的人口



也就是 Sub-6 下運營的 5G 網絡覆蓋率是毫米波 5 倍以上,運營商要是部署毫米波,運營商的投資要比原來翻好幾倍才能達到Sub-6G的覆蓋效果。而且這僅僅是投資,毫米波的基站可能幾百米就要有一個,這麼複雜的組網,從維護和能耗上都是運營商不可接受的。


舉個例子,如何中國選擇毫米波,可能真的在每隔幾個路燈部署5G基站了,而且一些偏遠的地區覆蓋更難,這對於我國實現全面5G覆蓋以及綠色節能社會都不可接受的,通信最終還是為人民服務的,要選擇性價比最優的技術。

也就是對於運營商而言,毫米波的特點就是貴、耗電大、維護坑爹,用於作為大規模的通信部署對運營商只有坑爹,運營商是考慮投資收入比的,所以明顯Sub-6G是最好方案。那麼為何美國選用毫米波?不是因為美國運營商良心發現,美國運營商自己心裡也苦,沒得選啊!


結論:Sub-6G是目前移動通信的黃金頻段,支持中高速移動,傳輸損耗較少,基本沒有雨衰,支持非視距無線通信,更適合民用通信的覆蓋,而mmWave毫米波頻段,不適用於大規模的民用通信

要知道,移動通信最終是給人民群眾提供便利的,毫米波陽春白雪,奈何曲高和寡。如果中國選則毫米波,帶寬是更大了,但是在覆蓋上很難實現大規模覆蓋讓大部分群眾享受5G服務,那有什麼用呢?


所以,在大規模建設5G階段,中國運營商選擇Sub-6G是必然的。我國要實現快速部署5G的計劃,儘早基於5G實現萬物互聯,Sub-6是最佳選擇。至於美國,當年WiMAX實現了第一次被坑爹,我覺得選擇毫米波說不定是會被坑第二次。

但是毫米波也沒有用呢?當然有用!毫米波我覺得未來主要在To B場景使用。例如某些企業或者工廠,需要建設5G工業網絡,那麼就可以部署微基站,通過毫米波實現企業工業互聯,這個不涉及覆蓋問題,而且肯定是專業5G接入設備了,採用外掛模組,華為的巴龍5000也支持毫米波。


IT老菜鳥


這麼給你說吧,不僅是中國不選擇毫米波,世界上除了美國,其他國家都會選擇釐米波!不是技術問題,是成本問題!釐米波是綜合性能和成本之後的最佳5g解決方案!我想恐怕到最後美國都會商用毫米波,美國5g之所以落後或者說推遲的最大原因是,美國的釐米波被軍方佔用了,美國無法商用釐米波!這是美國的悲哀[大笑]毫米波不但不實用,而且成本高昂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目前能用的起![大笑][大笑][大笑]這就是華為為什麼會在5g時代領先世界的原因,因為提前判斷好了方向,提前埋伏了大量核心專利在釐米波方面![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雨哲爸爸


三個原因 :

第一個是毫米波容易受到干擾,毫米波確實帶寬好一些,下載速度快一些,但是,相比中低頻的SUB—6,容易受到干擾,繞射能力差,可能開過一輛汽車就擋住了。。。。

第二個原因,建設SUB—6需要的基站要少。美國的城市化遠比中國高,4G基站只有不到40萬個,而中國4G基站超過350萬到400萬之間(有數據說是350多萬),差不多是美國的9倍,而以美國那樣的城市化程度,5G基站如果以毫米波作為主體,估算是1300萬到1600萬,也就是30到40倍,而這樣高的成本,運營商負擔太大,極其不划算。我國的5G基站數量,如果在4G數量上,乘以30到40倍,那得多少啊,就算是乘以9到10吧,也不少吧?這要是毫米波,實在太多了。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路線之爭和軍用民用。就是美帝在通信上的路線,和世界的主要潮流,中國和歐洲是完全不同的,比如2G,歐洲和中國以GSM為主,美國強推CDMA,後面,中歐玩兒UMTS,美國非得搞WIMAX。。。。對應到5G上,只有兩種,中低頻的SUB—6,高頻的毫米波基站。美國是把中低頻的SUB—6去軍用了,高頻的毫米波留作民用,而中國和歐洲路線一致,都是把SUB—6民用。美國要採用SUB—6,必須清理軍方佔用頻段,要花好長時間,估算是6—8年,等你清理完了,人家5G估計都快搞完了,黃花菜都涼了,還玩兒個錘子啊,中國和歐洲也一樣,如果主打毫米波,也是要做這些事情 還得承擔前面第一,第二個原因對應的問題,也就是三個問題全部都遇上了,傻子都不會那麼幹。而美國採用毫米波,那他需要解決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如果美國順從中歐,他只需解決第三個。

所以,中國和歐洲必須是以SUB—6為主,毫米波基站為輔助,作為補充 而不能是主要形式 這個是最符合中國和歐洲的自身的利益的。

每個都很重要,第三個最致命。


流浪在遠方的憂傷


在5G方面,毫米波更厲害,那還能選擇買華為麒麟990的手機嗎?

上週高通在夏威夷發佈其5G芯片之後,又讓關心5G的用戶重新認識了一個新名詞,【毫米波】。究竟是sub6和毫米波孰優孰劣?下次換手機是選擇麒麟990芯片還是選擇驍龍865芯片?嗯!要搞清楚。

業界都知道,毫米波才能真正被稱為5G技術的高速公路,那我們中國為什麼選擇sub6呢?是因為技術嗎?


當然不是。當前世界上的5G網絡部署採用兩種頻率,一種是FR1,另一種是FR2。

FR1頻段也稱Sub6(頻率範圍是450MHz到6GHz)。

FR2的頻率範圍是24GHz到52GHz,因為FR2的波長都是毫米級別,也被稱為毫米波。

Sub6的特點是覆蓋面積大,傳輸距離遠;毫米波的特點是傳輸速度快,容量大。


而我國當前的網絡環境,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的5G頻譜均基於FR1建設。

中國移動分配到的頻段號是N41(2515MHz-2675MHz)和N79(4800MHz-4900MHz)。

中國電信的頻段號是N78(3400MHz-3500MHz)。

中國聯通也是N78(3500MHz-3600MHz)。


另一方面,從我國的國情來說。我國地大物博、人口居住集中,光纖入戶率高。所以,在5G技術起步階段,Sub6特別適合我國這種人口密度大的居住體系。

另外,有了原來三大運營商的4G基站,只需在原有基礎上升級即可,在升級成本上會便宜很多。


因此,考慮國內網絡實際情況,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更高的網絡速度。Sub6是最好的選擇。


手機故事匯


5G網絡佈置選用兩種頻段,FR1或者是FR2。

FR1頻段也稱Sub6,頻率規模是450MHz到6GHz,它的優點便是掩蓋面積大,傳輸距離遠。

FR2的頻率規模是24GHz到52GHz,

中國移動分配到的頻段號是N41(2515MHz-2675MHz)和N79(4800MHz-4900MHz)。

中國電信的頻段號是N78(3400MHz-3500MHz);

中國聯通也是N78(3500MHz-3600MHz),電信和聯通的頻譜不同。

建造毫米波基站,需求大約在電線杆上裝置1300萬個,將花費4000億美元,如此才幹保證28GHz頻段下以每秒100 Mbps速度到達72%的掩蓋率、每秒1Gbps的速度到達大約55%的掩蓋率。而Sub-6只需求在原有4G基站上加裝5G基站即可,大大節省了佈置本錢。

FR1頻段是主要的5G網絡佈置方式。我們國內光纖入戶率高。在Sub6下運營的5G網絡(FR1頻段)只需求在原有4G基站上加裝5G基站即可大大節省了時間和金錢本錢。

相同規模內、相同基站數量的5G掩蓋測試顯現,選用毫米波佈置的5G網絡,100Mbps速率的能夠掩蓋11.6%的人口,在1Gbps的速率下能夠掩蓋3.9%的人口;

而選用Sub-6頻段的5G網絡,100Mbps速率的網絡能夠掩蓋57.4%的人口,在1Gbps的速率下能夠掩蓋21.2%的人口。

假如直接運用毫米波佈置5G網絡,本錢高套餐就貴,估量很多人用不起。結合我們實際情況,5G初級階段,運用Sub6來佈置5G網絡。5G掩蓋面積大,更多人用得到,更多人用得起。對顧客而言是最友好的。

Sub-6與毫米波各有各的好,5G初期,為了處理信號掩蓋問題,它倆會並存很長一段時間。從規劃來看呢,國內運營商最快會在2022年完成毫米波商用。





電機拆解拔銅機


毫米波也就是波長在毫米級別的電磁波,它的優點是傳輸速度快,容量大。以高通驍龍865外掛的X55基帶為例,它的下行速度可以達到7.5Gbps。而華為的麒麟990 5G由於不支持毫米波,下行速率最高只能達到2.3Gbps,兩者差距很大。這也是毫米波支持者“鄙視”Sub-6的主要原因。

但基帶的下行速率快並不意味著實用。以4G時代為例,高通和華為的基帶都可以達到1Gbps的4G下行速率,然而我們的手機從未達到這樣的網速。反而在運營商的限速之下,現在的4G網速普遍只有30Mbps,和理論上的速度相差30倍。也就是說即使進入到5G時代,網速的上限並不在基帶,而是在運營商。如果運營商只給你開1Gbps的帶寬,那麼無論你用Sub-6還是毫米波,都只能跑1Gbps的網速。這樣一來毫米波相對於Sub-6最大的優勢也就不存在了。

另外在現有的技術下,毫米波的覆蓋能力和功耗都是一個問題。我們知道電磁波的頻率越高,穿透力也就越差。比如我們家用的WiFi就分成2.4GHz和5GHz,前者頻率低網速慢,但穿透力強,覆蓋好,後者則正好相反。毫米波也具備類似的現象,由於它的頻率比較高,雖然可以提供更高的網速,但穿透力很差。甚至一片樹葉都有可能影響到毫米波的信號質量。

如上圖所示,使用毫米波的美國運營商T-mobile 5G網速只有107.82Mbps,雖然要比4G快不少,但和5G標準相比還差很遠。

因此如果要讓毫米波形成完善的網絡覆蓋,就必須建立更多的基站。而毫米波由於頻率高的緣故,本身就比較費電。毫米波基站越多,耗電量也就越大。昂貴的電費對於運營商來說將會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而這些成本肯定會轉換到用戶的頭上。

以高通為首的美國企業之所以採用毫米波,是因為Sub-6頻段被美國軍方佔了一大半,民用企業只能用毫米波來實現5G通信。而我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則不存在類似的問題,所以我們使用Sub-6作為5G的頻段就足夠了。只有等以後Sub-6也不夠用了,才會考慮建設毫米波,而這至少也是三五年之後的事情了。


貓眼看數碼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其實Sub-6G和毫米波不過是5G的兩個不同的頻率範圍而已,也沒有什麼誰更厲害在裡邊。而且,也並不是中國沒有選擇從毫米波開始部署5G,其實現在全球主要的國家都是從Sub-6G部署5G的。

3GPP規定了5G使用的頻率,分為FR1和FR2,其中FR1被稱為Sub-6G,FR2被稱為毫米波。

5G,也就是第五代移動通信制式,現在我們說的5G,是3GPP框架下的5G。

3GPP定義了兩個大的5G使用的頻譜的範圍組,分為FR1和FR2。

其中由於FR1是在6Ghz以內,所以被稱為sub-6G。

而FR2由於頻率高,波長已經進入了毫米級,所以也被叫做毫米波。

3GPP規定了FR1可以使用的帶寬,範圍是5-100Mhz。

同時規定了FR2可以選擇的帶寬為最大400Mhz。

從可以選擇的帶寬來看,毫米波可以選擇400Mhz的帶寬,如果再加上載波聚合的話,就可以支持2*400Mhz的帶寬。

我們都知道的是,帶寬越大,可以支持的速度也就越快,現在那些基帶可以支持的最大的7.5Gbps的下載速度,其實都是2*400Mhz的毫米波(最大6.5Gbps)外加eLTE的1Gbps的速度之和。

毫米波和Sub-6G也沒有哪個更先進的說法,就好像不會有Band5比Band41更先進的說法一樣的道理。

Sub-6G也好,毫米波也好,其實都是5G使用的無線頻率,就技術角度來說,也沒有什麼先進與否的問題。只不過是現在大量的無線技術,基本都擁擠在Sub-6G,使得Sub-6G很難有足夠大的空餘帶寬分配給運營商,而毫米波現在還處於一種很少使用的局面,空閒的帶寬更多,也就是這樣了。

美國部署5G,主要先從毫米波開始,其實有他自己的原因。

美國現在的sub-6G的無線頻率,其中空餘的部分,主要被美國的軍方佔用,這使得他們沒有足夠的無線頻譜分配給運營商,這才是美國先開始拍賣毫米波頻率,讓運營商率先從毫米波開始部署5G的原因。

不過毫米波的最大的問題是在無線衰減過大,而且有比較嚴重的樹衰和雨衰,運營商如果部署毫米波做為基礎5G覆蓋的話,組網的成本是要遠高於Sub-6G的。

現在美國有兩家運營商部署5G使用的是毫米波,就覆蓋來說,城市密集區域覆蓋效果也是非常差的,而且也基本不可能去農村等區域建設基站,成本實在太高了。

不僅僅是中國從Sub-6G開始部署5G,其實現在全球除了美國之外主要部署5G的國家都是從Sub-6G開始的。

在這裡,可以說全球的運營商誰也不願意花錢那麼多錢從毫米波開始部署5G,美國的運營商實在是沒有辦法而已。

現在韓國也拍賣了毫米波頻譜,但是韓國的運營商也是計劃從2021年才開始毫米波基站的部署的,現在韓國商用5G也是從Sub-6G開始的。

中國部署5G的無線頻譜,其中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使用的3.5Ghz,被通信業認為是目前最適合部署5G的頻譜,也是當前最成熟的5G頻譜。

總而言之,中國部署5G先從Sub-6G開始,主要是考慮到了組網成本的原因,其實不僅僅是中國,基本上全球開始部署5G除了美國之外都是從Sub-6G開始的,未來中國也會上毫米波,不過主要是做為熱點地區覆蓋以及室內區域覆蓋,也不可能做為基礎覆蓋使用。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通信一小兵


“極客談科技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你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風水輪流轉,之前華為嘲諷高通驍龍X50不支持SA組網是假5G,高通驍龍X55做出回應,只有支持毫米波的才是真5G(華為麒麟990集成5G基帶,僅支持sub-6,並不支持毫米波)。問題也就隨之而來,我國運營商的網絡建設究竟會選擇sub-6還是毫米波。兩者之間究竟有哪些異同,誰的性能更優一些呢?

本文將會詳細為您闡述兩者的差異,一起來看看吧!


華為麒麟990處理器與高通驍龍865之間的差異

在談sub-6與毫米波的問題之前,簡單的來看看華為與高通這兩款旗艦處理器與5G網絡之間的差異。

華為將5G基帶集成在麒麟990處理器當中,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降低整體功耗,提升手機整機的待機時長。避免外觀5G基帶芯片,可以節省手機主板的設計空間。缺陷是集成設計對於工藝要求較高,發熱與功耗的雙重因素所考慮,麒麟990處理器並沒有集成5G網絡的毫米波。

高通驍龍865通過外掛驍龍X55基帶芯片來實現5G通訊,好處是同樣的處理器面積可以設置更多的晶體管,處理器的性能要略優於華為麒麟990。問題是會佔用主板空間,為手機主板設計帶來一定的難題。

對於5G網絡的支持方面,兩者最大的區別是高通支持sub-6與毫米波,華為僅支持sub-6。


sub-6與毫米波之間的差距

5G網絡具有高速、低延時、接入設備多等特點,其中5G網絡的速度與sub-6或毫米波有關。

5G網絡也是無線傳輸的一種,傳輸的速度與頻率有關。當前全球主要採用了兩種不同頻段來部署5G網絡,分別是sub-6與毫米波。頻段在30-300GHz稱為毫米波,頻段在3GHz-4GHz稱為Sub-6。頻率越高,單位時間內能夠傳輸的數據量也就越大,毫米波的傳輸速度要大於Sub-6。與頻率同時存在的問題就是波長,頻率越高,波長越短,覆蓋範圍也就越小。同樣的基站,毫米波的覆蓋範圍卻要小於Sub-6。


我國5G網絡將會以哪種方式建設為主

我國的5G網絡將會以Sub-6為主,美國剛好相反以毫米波為主。毫米波將會明顯地提升網絡基站的建設成本,美國自身網絡覆蓋就不佳,為何還會選擇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方式呢?

這主要與美國的實際情況有關,3GHz-4GHz頻段被美國廣泛的應用於軍事領域。迫不得已,民用只能夠使用成本更高的毫米波。高通畢竟是一家美國企業,產品傾向性必然會以美國的實際情況為主。在我國,即便使用Sub-6這種方式也能完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麒麟990處理器最高支持2.3Gbps,我國運營商5G網絡最高支持的速度也才1Gbps。

因此,對於5G網絡中sub-6與毫米波的事情,大家也沒有必要過於糾結。


關於sub-6與毫米波誰強誰弱的問題,您怎麼看?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極客談科技


itu-t規劃的5g釐米波頻段都被美國的軍方佔用了,短時間內無法騰退,所以只能用毫米波頻段。毫米波指向性非常強,傳輸路徑上不能有遮擋,城市環境不適用。想想家裡的雙頻WiFi,5g頻段隔一堵牆就沒信號了,就是這個道理


Joe162997258


跟技術沒關,應用難度和普惠性質有差別。毫米波通訊效率更高,但是波長較短造成對鋼筋混凝土穿透能力弱,長距離信號衰減嚴重。美國電信運營商不用考慮覆蓋率和偏遠地區問題,在商業區和高檔住宅區多布點能夠覆蓋就有足夠的收益了,國內電信運營商雖然有種種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還是要承擔普惠職責,無論城市還是邊區都必須覆蓋,毫米波是不太適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