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院士、專家雲集“世界第一拱”

——建成後,將刷新世界拱橋跨徑記錄,成為當前世界最大跨徑的拱橋;

——開創了在不良地質條件下修建大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的先河;

——首次應用C70高性能混凝土進行主拱肋管內灌注,單根管一次灌注973立方米,採用四級接力泵送,泵送高度達140米。

……

院士、專家雲集“世界第一拱”

12月8日,在世界大跨徑拱橋建設技術大會開幕前夕,世界大跨度拱橋建設技術大會現場觀摩會在廣西平南三橋盛大舉行,眾多國內外院士、專家雲集在備受關注的“世界第一拱”——廣西平南三橋的建設施工現場,以橋為媒介,開展現場觀摩和技術交流。

鄭皆連、聶建國、謝禮立、楊秀敏、譚述森、鄧文中等17名院士;原交通部部長黃鎮東、副部長鬍希捷;廣西政協副主席、廣西大學黨委書記劉正東;國際橋樑與結構協會主席葛耀君;國際拱橋大會永久性學術委員會主席Bruno Briseghella等近100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及政府、行業領導到現場觀摩和交流,廣西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納翔一同參加觀摩和交流。

国内外院士、专家云集“世界第一拱”

兩院院士、長江學者、設計大師、領導專家、國外專家等近100人來到平南三橋觀摩交流

平南三橋位於廣西平南縣西江大橋上游6km處,是荔玉高速平南北互通連接線上跨越潯江的一座特大橋。該橋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廣西科協主席鄭皆連領銜設計建造,由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投資,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直屬企業廣西路橋集團承建,大橋全長1035米,主橋跨徑575米,建成後將是世界最大跨徑的拱橋。

當前世界最大跨徑的拱橋,平南三橋較之前建設的拱橋實現了諸多 “新突破”:

一是在國內首次將“地下連續牆+卵石層注漿方案”應用於大跨徑拱橋拱座基礎施工,開啟複雜地質建設拱橋新模式。

二是通過裝配式、集成化、信息化手段,對纜索吊裝系統進行再升級,採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智能張拉等技術,以主動控制代替剛度被動控制,將200米高的塔架頂部偏位精確控制在20毫米,精準把控達到新精度。

三是首創《基於影響矩陣原理的鋼管混凝土斜拉扣掛一次張拉計算理論》,大橋拱圈線型控制技術實現新突破。

四是實現了具有300噸吊裝能力的纜索起重機電氣化自動控制。

五是開展了密閉空間內可灌性差的砂卵石層固結灌漿技術研究、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研究、新型斜拉扣掛纜索吊裝系統設計製造技術研究、C70高性能混凝土製備與灌注、管內混凝土全過程真空輔助四級連續泵送等多個科研攻關課題,並獲得《一種施工纜索吊塔架位移控制系統及使用方法》《一種適用於大跨徑拱橋基礎的施工方法》等9項專利。

六是大橋跨徑為575米,超越朝天門長江大橋552米,晉升為世界第一拱,將引領拱橋發展新趨勢。

国内外院士、专家云集“世界第一拱”

觀摩團針對項目信息化建設、地連牆及卵石層注漿施工工藝、塔架頂部偏位控制等技術問題進行深入交流

當前,平南三橋正進行主橋上部構造拱肋的製造及吊裝,根據施工計劃,將於2020年1月中旬實現拱肋合攏,2020年底實現通車。

匠心製造 打造中國橋樑新名片

作為“世界第一拱”,平南三橋建設難度大,科研載體多,研究方向廣,社會價值大。為此,項目成立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為技術帶頭人的科研團隊,針對大橋建設難題進行科研攻關,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大橋的建造提供強大技術支撐。

国内外院士、专家云集“世界第一拱”

平南三橋科研團隊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左一)在現場與專家進行交流

平南三橋開工建設以來,主動將建設行業的新興技術融合項目特色,形成“BIM+”概念融入施工管理的各個細節。實現多平臺建模、基於模型的進度質量安全管理、施工圖紙深化、AR三維交底、無人機應用、施工工藝全真模擬、鷹眼系統監控指揮中心等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構建起安全監管、生產調度、智慧辦公、智慧展廳四位一體的格局。

項目還配備全過程信息數控管理的混凝土集控中心,實現了智慧調度、數據籤核、磅房管理、原料管理、試驗質檢等,把混凝土生產的各種上下游管理業務全部架構在集控系統上運行,實現混凝土生產的智能化,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以此同時,項目堅持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引進、推廣“四新技術”,降低能耗,降低汙染,確保“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理念落地。

大橋建設始終堅持品質為本,精工匠造。地連牆所有槽段成槽垂直度均小於1/400,遠遠優於規範要求的1/200;所有槽段及樁基經檢測均為1類樁;另外,項目採用VISA模板、鋁模板分別進行拱座、墩柱施工,顯著提升工程外在品質;在長45米,寬4.8米,高13米,重量214噸的拱肋加工上,加工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內。

国内外院士、专家云集“世界第一拱”

正在施工建設中的平南三橋

平南三橋的匠心製造,這個精品工程將成為中國橋樑國家的新名片,併為跨徑700米級鋼管混凝土拱橋的設計建造提供堅實的技術和實踐支撐,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拱橋建造技術的進步。(藍必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