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遷祖是女子——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烏烈鎮峨港村符氏家譜

始遷祖是女子——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烏烈鎮峨港村符氏家譜

符家 供稿

始遷祖是女子——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烏烈鎮峨港村符氏家譜

昌江黎族自治縣烏烈鎮,有一萬多人口、有著“中國最大黎村”之稱的峨港村,符、張、王、葉等姓氏,從民國起,就有家譜傳世,將家族的繁衍信息用毛筆抄寫在白布上。

符氏家譜:始祖是女子

  峨港村符姓是最早入村定居者,先後有4位不同的祖先,其中最早的是一位黎族婦女,帶著2個兒子落戶峨港。

  “萬壽堂”符氏家譜創修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增補於1936年,1979年再次增補。在這份家譜的第一代人位置,用紅色的小楷寫著“始祖婆夫人”,第二代臚列了3個兒子的名字——正祿、正隆和正宏,其中正祿的旁邊有4個黑色小字——“住保平村”。

  據保管家譜的符丕林介紹,當年“婆夫人”為了尋找更加適宜居住的環境,帶著3個兒子,從昌化江上游的白沙金波,順流下山,經過今昌江十月田鎮的保平村時,長子符正祿在那裡住了下來;符家在峨港村住了大約百年之後,第四代中有個叫符學先的人,舉家搬到附近的白石村居住。

  在第六代的世系圖上,“永卿”“永峻”“殷受”的名字與其他人的不同,是用紅色書寫,記者問是何故,圍觀的峨港村老人說那是考取了功名的人,才有這樣的標誌。仔細一看,果然在他們名字的上方,分別標識著“均生”“武生”“脩生”。

  在“殷受”的下方,還有兩個小字“萬包”,記者看得雲裡霧裡,不明就裡,經村老點撥,方知是這個叫“符殷受”的人沒有兒子,由下一代中一個叫“萬”的兄弟的兒子負責為其養老送終。細看之下,其名字底下果真沒有連向下一代的紅線條。

  這一支符氏迄今總共傳承了15代人,考取功名的還有第八代的“訓典”,是名“武庠”。

節選自【海南日報】符氏家譜:始祖是女人

文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特約記者 陳家貞 通訊員 符江陸

始遷祖是女子——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烏烈鎮峨港村符氏家譜

 峨港村是烏烈鎮下轄的行政村,位於烏烈鎮鎮區北邊,距鎮區約3公里,全村共設村民小組46個,總戶數2334戶,總人口11352人,是全國最大黎族村莊。全村設立黨總支部1個,下設3個黨支部,現有黨員105名,其中女性黨員25名;現有兩委班子成員15人,其中黨支部7人,村委會9人,1人兼任。全村土地面積約13767.9畝,其中耕地面積約8142.6畝;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發展養羊、羊牛和反季節瓜菜等種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且村內擁有1.2萬畝的峨港田洋集中連片,已建成昌江廣地常年蔬菜基地。
  近年來,在鎮委、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委組織部的支持幫助下,峨港村藉助“區位、土地和人口資源”三大優勢,依託峨港田洋的農業、水系、山嶺、林地等資源,以基層黨建為核心,以現代農業為主線,增加經費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現代農業,完成農業產業升級轉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收。2011年,成功引進了昌江廣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建了常年蔬菜基地3200畝,添加務工崗位500個,有效解決了當地勞動力轉移難等問題。同時還帶動峨港村農戶及專業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創建了毛豆基地5230畝,香蕉基地3200畝,辣椒基地1200畝,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
  2014年以來,峨港村黨總支以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重點抓農村(社區)十星“兩委”的創建工作,認真執行坐班制,深抓“一簿一卡”發放和回收工作。截止2015年7月,全村發出民情卡451張,收回301張,解決問題164件。此外,峨港村還加強了基層組織陣地建設。投入資金185萬元新建了村委會辦公樓及活動場所,配套戲臺、藍排球場、停車庫、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投入資金38萬元,配置會議桌、大廳服務檯、辦公桌椅等,夯實了基礎,有效解決了村“兩委”幹部服務群眾難等問題。整合資金200多萬元,建設太陽能90盞,硬化村道2.6公里,修建排水溝0.54公里等,大大改善了人居環境,解決群眾出行難等問題,直接服務群眾,為村民發展生產,提高收入打下了堅實基礎。2014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7142.8元,同比增長14.7%。


  在下一步工作中,峨港村將藉助峨港田洋和西環鐵路建成的優越條件,充分發揮峨港村的區位優勢,大力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克難求進,銳意改革創新,凝心聚力建設活力峨港、富裕峨港、美麗峨港。

始遷祖是女子——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烏烈鎮峨港村符氏家譜

始遷祖是女子——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烏烈鎮峨港村符氏家譜

最新百家姓氏排名——中國400大姓,符姓142位

海南第3大姓,百家姓142位符姓

海南姓氏排名,前四位—王陳符李


海南姓氏排名前100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