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迁祖是女子——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符氏家谱

始迁祖是女子——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符氏家谱

符家 供稿

始迁祖是女子——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符氏家谱

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有一万多人口、有着“中国最大黎村”之称的峨港村,符、张、王、叶等姓氏,从民国起,就有家谱传世,将家族的繁衍信息用毛笔抄写在白布上。

符氏家谱:始祖是女子

  峨港村符姓是最早入村定居者,先后有4位不同的祖先,其中最早的是一位黎族妇女,带着2个儿子落户峨港。

  “万寿堂”符氏家谱创修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增补于1936年,1979年再次增补。在这份家谱的第一代人位置,用红色的小楷写着“始祖婆夫人”,第二代胪列了3个儿子的名字——正禄、正隆和正宏,其中正禄的旁边有4个黑色小字——“住保平村”。

  据保管家谱的符丕林介绍,当年“婆夫人”为了寻找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带着3个儿子,从昌化江上游的白沙金波,顺流下山,经过今昌江十月田镇的保平村时,长子符正禄在那里住了下来;符家在峨港村住了大约百年之后,第四代中有个叫符学先的人,举家搬到附近的白石村居住。

  在第六代的世系图上,“永卿”“永峻”“殷受”的名字与其他人的不同,是用红色书写,记者问是何故,围观的峨港村老人说那是考取了功名的人,才有这样的标志。仔细一看,果然在他们名字的上方,分别标识着“均生”“武生”“脩生”。

  在“殷受”的下方,还有两个小字“万包”,记者看得云里雾里,不明就里,经村老点拨,方知是这个叫“符殷受”的人没有儿子,由下一代中一个叫“万”的兄弟的儿子负责为其养老送终。细看之下,其名字底下果真没有连向下一代的红线条。

  这一支符氏迄今总共传承了15代人,考取功名的还有第八代的“训典”,是名“武庠”。

节选自【海南日报】符氏家谱:始祖是女人

文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特约记者 陈家贞 通讯员 符江陆

始迁祖是女子——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符氏家谱

 峨港村是乌烈镇下辖的行政村,位于乌烈镇镇区北边,距镇区约3公里,全村共设村民小组46个,总户数2334户,总人口11352人,是全国最大黎族村庄。全村设立党总支部1个,下设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05名,其中女性党员25名;现有两委班子成员15人,其中党支部7人,村委会9人,1人兼任。全村土地面积约13767.9亩,其中耕地面积约8142.6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发展养羊、羊牛和反季节瓜菜等种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且村内拥有1.2万亩的峨港田洋集中连片,已建成昌江广地常年蔬菜基地。
  近年来,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组织部的支持帮助下,峨港村借助“区位、土地和人口资源”三大优势,依托峨港田洋的农业、水系、山岭、林地等资源,以基层党建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主线,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现代农业,完成农业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2011年,成功引进了昌江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了常年蔬菜基地3200亩,添加务工岗位500个,有效解决了当地劳动力转移难等问题。同时还带动峨港村农户及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创建了毛豆基地5230亩,香蕉基地3200亩,辣椒基地1200亩,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
  2014年以来,峨港村党总支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重点抓农村(社区)十星“两委”的创建工作,认真执行坐班制,深抓“一簿一卡”发放和回收工作。截止2015年7月,全村发出民情卡451张,收回301张,解决问题164件。此外,峨港村还加强了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投入资金185万元新建了村委会办公楼及活动场所,配套戏台、蓝排球场、停车库、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投入资金38万元,配置会议桌、大厅服务台、办公桌椅等,夯实了基础,有效解决了村“两委”干部服务群众难等问题。整合资金200多万元,建设太阳能90盏,硬化村道2.6公里,修建排水沟0.54公里等,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解决群众出行难等问题,直接服务群众,为村民发展生产,提高收入打下了坚实基础。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7142.8元,同比增长14.7%。


  在下一步工作中,峨港村将借助峨港田洋和西环铁路建成的优越条件,充分发挥峨港村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克难求进,锐意改革创新,凝心聚力建设活力峨港、富裕峨港、美丽峨港。

始迁祖是女子——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符氏家谱

始迁祖是女子——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符氏家谱

最新百家姓氏排名——中国400大姓,符姓142位

海南第3大姓,百家姓142位符姓

海南姓氏排名,前四位—王陈符李


海南姓氏排名前100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