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家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阿里並非最佳 思考樂漲200% 魯大師跌56%

港交所日前公佈,2019年11個月IPO集資額高達273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619億元增加4.58%,香港再次位列全球第一。

今年1月至11月,港交所掛牌新上市公司數量達158家(主板+創業版),雖然較上年同期196家減少38家(主要在於創業板上市數量減少60家),但主板上市數量反而比上年同期增加22家,也是1994年以來同期上市數量最多的。自去年實施新上市制度,以滿足新興企業的集資需要後,港交所有15家公司循新制度上市,包括阿里。

融中財經統計發現,港交所主板新上市公司數量達144家(不包括從創業板轉到主板上市公司),其中內地企業74家,佔總量的51.39%。這些企業總募資額達260億美元,佔比74.7%;但相較於2018年84家內地企業348億美元募資額,不僅企業數量減少10家,募資金額也大幅度減少。

其中,房產建築類、生物醫療類和生活消費類企業數量最多,各有13家;其次是IT互聯網類12家,教育類9家,汽車製造與能源環保類共計11家,而金融類只有4家。

<strong>截至11月31日,上市表現最好的並非被稱為“港股之王”的阿里,而是漲幅接近200%的思考樂教育,依賴於華潤集團思考樂也成為港股教育股的最大黑馬。

而最慘和最倒黴的當屬魯大師和飛鶴奶粉,二者都經歷了上市首日暴漲所帶來的風光無限,隨即卻又遭遇暴跌和做空。資本市場終歸檢驗企業的試金石,投資者不會為企業的任何任性“買單”。

即使“不起眼”也能賺大錢

從募資金額來看,前11個月,新上市公司共募資2724.65億港元(約34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 4.0%,主要因為阿里巴巴、百威亞太募資金額超過100億港元,其中阿里IPO募資高達880億港元,百威亞太450億港元,而申萬宏源以90.9億港元名列第三。

值得一提的,阿里日前行使超額配售權,額外集資132億元,令總集資額提高至1012億元,成為香港史上集資額第三大新股;若沒有阿里上市,香港前11個月的新股集資額將按年縮減約三成。

不過,從上市表現來看,最好的其實是教育領域的思考樂教育,漲幅達到195%,而阿里雖然市值最高,達4.24萬億,但“底子太過殷實”漲幅並沒有很高。

74家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阿里並非最佳 思考樂漲200% 魯大師跌56%

思考樂是繼卓越教育之後華南地區第二家港股K12機構。上市前,思考樂Pre-IPO投資者華創煜耀,持有其15%股份。華創煜耀為華潤集團間接持有,華潤集團旗下業務包括大消費、大健康、城市建設與運營、能源服務、科技與金融五大板塊,並且在華南地區深耕多年,有著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隨著思考樂上市,華潤集團也可謂是大贏家,而除了思考樂,今年教育企業在港股表現都可圈可點,我們後文分析。

另一家值得注意的是,百麗國際旗下的運動業務品牌滔搏,堪稱今年港股募資黑馬,以90.9億港元募資額躋身第五名。上市首日,滔搏發行價為8.5港元/股,上漲8.82%。而後,滔搏股價也是一路強勢上漲,目前市值已經突破600億港元。

需要指出的是,滔搏上市可說是高瓴操刀。2017年4月,百麗國際接受高瓴資本和鼎暉投資等收購人要約,以總價453億港元的金額完成港股私有化退市。

高瓴資本合夥人張磊曾在私有化百麗國際後表示,外界現在看到的可能是百麗當下的一些問題,但從高瓴角度看,百麗卻有很多寶藏。

而拆分出來的滔搏,市值已經超過母公司百麗國際私有化時的價格。這也讓高瓴資本和鼎暉投資收穫頗豐。

<strong>最慘的應該是“魯大師”,周鴻禕一手養大的、繼三六零、360金融之後的第三家上市公司,卻成為今年港股上市的內地企業中跌的最慘的,跌幅達55.8%

10月10日,魯大師在港交所敲鐘,發行6000萬股,售價每股2.70港元。上市首日,高開一度暴漲近218%,市值突破22億港元,成為2019年港股首日表現最亮眼的股票之一。

魯大師曾兩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2018年9月,首次遞交申請後6個月失效,隨後,2019年3月,第二次遞交申請,但依舊無果。第三次,在360集團的推波助瀾下,通過業務和品牌的扶持,才讓魯大師快速地符合企業上市條件。

但其實魯大師的盈利模式大部分來自廣告,其次是與360公司的大量關聯交易。加上魯大師的定價相對“便宜”,因此上市時短期出現暴漲現象不難理解,但市場是最好的檢驗者,如今港股投資者對魯大師的定位已然是迴歸了理性。

江浙民企 “佔領”港股

事實上,阿里坐落於杭州、滔搏位於上海,募資額位居第三的的瀚森藥業(90.4億港元)位於江蘇,而其他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也都主要集中在江浙滬一帶,其中江蘇、上海、南京、蘇州共計32家企業,佔據內地上市企業43%,較為矚目的是德信中國、開元酒店,以及今年國內第一家在港上市的物業公司,來自杭州的濱江服務;而深圳企業10家,北京及其周邊如天津、河北等地區企業9家,四川省5家。

江浙滬最重要的標籤之一就是“民營企業”,而大多民營企業在創業過程中,對公司規範治理不甚關注,一言堂、家族化管理現象比較普遍,特別是在中小微企業,“司產”與“私產”不分,很容易導致企業在借款和融資上遇到障礙。企業如要上市,必須釐清產權關係,以適應法人治理結構、信息披露等方面制度規定。

以浙江政府為例,自2017年起啟動鳳凰行動計劃,培育企業上市成為政府重要工作內容,目前累計為240家企業進行了上市輔導。2018年,在國內IPO趨緊的大背景下,51信用卡登陸港交所,微貸網在紐交所成功敲鐘,成為國內“車貸第一股”。<strong>預計到2020年,浙江省境內外上市公司數將達到700家,重點擬上市企業300家

生物醫療領跑 房地產分拆物業上市高漲

自去年開始,美國與多個國家的經貿摩擦帶了較大的政策不確定性,影響了企業和市場信心。加之,美股上市存在跨語言等問題,港股成為企業更好的一個上市地選擇。從2019年上市的74家企業不難看出,其實諸多內地實體經濟類企業偏好香港。

1、生物醫療領域——元禾原點、磐谷創投、國投創新分別中標2家

去年港交所新修訂《上市規則》,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上市,大批(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選擇赴港IPO,以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藥物研發和商業化。

74家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阿里並非最佳 思考樂漲200% 魯大師跌56%

今年13家在港上市的醫療健康企業主要位於長三角地區,業務涉及生物製藥、輔助生殖服務、養老服務、疫苗等領域,其中康希諾生物、基石藥業、錦欣生殖熱度最高;而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包括康希諾生物、基石藥業和邁博藥業等。

以康希諾生物為例,主要從事創新疫苗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最著名的是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和百白破聯合疫苗。3月28日,在港上市後,康希諾成為港股第7家未盈利生物技術公司,也是首支疫苗股,掛牌首日高開38.64%,淨籌11.51億港元,市值達到64.15億港元。

企查查顯示,康希諾生物上市之前,背後資方堪稱華麗,禮來亞洲基金、啟明創投、達晨創投、歌斐資產、國投創新、磐谷創投,甚至PE國家隊都在其研發的關鍵時刻押注重金並堅定陪跑,多輪融資累計超10億人民幣。隨著康希諾的上市,投資人們也是給寒冷的2019年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不過,多家投資者仍然表示,上市後還會力挺康希諾。

74家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阿里並非最佳 思考樂漲200% 魯大師跌56%

達晨團隊與康希諾董事長宇學峰在港交所合影

基石藥業,上市前,2018年5月曾宣佈完成2.6億美元(約16.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也成為當時中國生物醫藥領域B輪最大單筆融資。加上A輪1.5億美元融資,基石藥業累計融資4.1億美元(約26億元人民幣)。

企查查顯示,基石藥業背後投資者包括由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雲鋒基金、通和毓承資本、中信產業基金、泰康保險集團、ARCH Venture Partners、高瓴資本、King Star Capital、3W Partners、AVICT、宏瓴資本參與,以及元禾原點、博裕資本及毓承資本繼續跟投。

74家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阿里並非最佳 思考樂漲200% 魯大師跌56%

亞盛醫藥,上市前卻基本是資不抵債狀態。2018年8月,亞盛在港交所披露申報稿,顯示其2016年和2017年淨資產分別為-1458.7萬元、-1.32億元。而申請披露之前1個月,亞盛醫藥剛完成10億人民幣C輪融資。

說起投資人,從天使輪到C輪,亞盛醫藥上市前完成4輪融資,累計金額超過16億,PE/VC機構也都在醫藥行業身經百戰,包括建銀國際、元禾原點、倚鋒創投、元明資本,磐谷創投、元禾原點、國投創新等。

從亞盛醫藥、基石藥業、康希諾的背後投資方來看,元禾原點、磐谷創投、國投創新都紛紛投中兩家,可說是醫藥領域的最大贏家。

74家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阿里並非最佳 思考樂漲200% 魯大師跌56%

2、房地產領域——依賴地產母公司 分拆上市

2019年,國內包括德信中國、銀城國際、中梁地產等房地產企業和濱江服務(濱江集團)、奧園健康生活(奧園集團)、銀城生活服(銀城控股)、藍光嘉寶(藍光發展)、新曆控股等4家物業公司實現赴港上市,而這些物業公司幾乎都依賴於地產母公司生存。

上市房企中,德信中國募資13.72億港元、銀城國際募資僅7.7億港元、中梁控股募資27.73億港元、中國天保僅5億港元,平均值在13.54億港元。相對而言,2018年上市的內地房地產企業共募資169.12億港元,平均每家募資18.79億港元。

事實上,自2018年以來,在港交所便不斷開始出現房地產企業分拆旗下物業公司獨立上市,其中包括碧桂園、佳兆業等房地產企業分拆物業板塊到港交所上市。<strong>而在房地產行業增速放緩之下,房地產企業著面臨嚴重的負債壓力,分拆物業板塊上市似乎也成一種潮流

安信國際證券認為,對房地產企業而言,將物業板塊分拆在港股上市,首先成功率相較於A股上市更高,用時更短。其次,房地產行業的增長紅利已成為過去,物業管理行業營收穩定且處於行業發展初期,想象空間巨大,物業公司通過上市融資,可進一步壯大規模,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從而成為房企新的盈利增長點。

74家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阿里並非最佳 思考樂漲200% 魯大師跌56%

3、教育領域 ——企業轉戰香港資本市場愈演愈烈

2019年在港股上市的9家企業分別為思考樂、中匯教育、向中國際、嘉宏教育、中國科培、銀杏教育、中國東方教育、新東方在線、華立大學。

其中,3月,新東方在線在香港主板上市,成為港股第一家在線教育企業,也讓港交所教育板塊逐漸多元化起來。6月,新東方烹飪學校主體公司,中國東方教育成功登陸港股,募集49.58億港元,創下中國教育類公司IPO募資金額最高的。而同在6月上市的思考樂,漲幅達171.16%,超越了曾經的港股教育龍頭中教控股,以極高增長性吸引了投資人目光。

此前,教育企業上市更加青睞於美國市場,2006年到2010年間幾乎全是美股,比如新東方和好未來。2013年至2017年,以楓葉教育登陸港股為標誌,教育企業開始轉戰香港資本市場,而後超過美股,此外A股自2018年開始也逐漸出現越來越多的純正教育股。

74家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阿里並非最佳 思考樂漲200% 魯大師跌56%

百態的上市圖

在某種程度上,港股雖然准入條件低,但從去年開始,大批新經濟企業登陸港股後破發。以2018年為例,83家在香港上市的企業,37家上市首日股票最低價就低於了發行價,比例高達44.58%,包括平安好醫生、獵聘美團點評都遭遇破發。

<strong>對此,有分析稱是多個因素綜合的結果:首先是資金流緊張,宏觀層面正在去杆槓,降低負債率,前幾年的投資大戶進入收割期;第二,互聯網人口紅利優勢不再,很多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規模都已經處於短期高點,相應地估值也在高點;第三,資金總量一定的情況下,二級市場沒有新鮮血液補充,破發也很正常。

今年,包括阿里巴巴、百威、飛鶴、瀚森、貓眼等巨頭企業都選擇在港上市,而在市場上,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經歷了上市的風光無限,也有人遭受破發並被沽空,可謂過山車一般。

以阿里巴巴來說,這個40000億迴歸的“港股之王”看好港股,除了張勇所說的,“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在當前香港社會發生諸多重大變化的時刻,我們依然相信香港的美好未來。”支持香港金融的意味深含其中。

11月26日,阿里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交易,股票開盤漲6.25%,報187港元,總市值達39993億港元。這是阿里巴巴自2012年從港股退市後,時隔七年,重登港股;也是近9年來,中國香港股票市場規模最大的上市交易。

從阿里迴歸港股後的幾個交易日來看,大漲7%(ADS漲5%),累計換手率約41%,即便在市場情緒低迷時,投資者對諸如阿里這樣優質資產,依然看好。

值得注意的,阿里迴歸不僅為海外中概股迴歸樹立了標杆,不少新三板掛牌或已摘牌公司也開始紛紛籌備上市事宜,擬轉戰港股。各種影響下,港股IPO預備役名單也越來越長。

而百威亞太,卻是為上市不得不“變賣家產”。9月30日,全球最大啤酒巨頭,百威英博集團旗下百威亞太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首掛開報27.4港元,較上市價27港元高約1.48%,之後一路走高。以381.54億港元(48.66億美元)募資額,百威亞太成為今年繼Uber之後,當時全球第二大IPO項目,也是港交所當時募資額最高的項目。

按計劃,百威亞太是在7月5日至11日期間進行招股,並在12日作出IPO定價,7月19日完成主板上市。不過,在定價環節遭遇IPO擱淺。

據媒體報道,<strong>取消上市的主要原因是IPO籌資只為償還債務,全球發售機構訂單不足,又不願意下調募資額,結果多數機構不買賬導致上市流產。而第二次IPO前,剝離並出售澳大利亞業務,緩解了母公司短期債務壓力。

再看貓眼娛樂,遭遇行業遇冷,即使背靠金主依舊流血上市。

2月4日,電影票務平臺貓眼在香港以約 170 億元市值上市,

股價當天就跌破發行價。

上市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8年前九個月,貓眼經營累計虧損額已超20億元。而在此前,經歷了瘋狂的票補(燒錢)時代後,為了維持行業地位貓眼不僅積極擁抱巨頭(如光線傳媒、美團、騰訊等)拿流量要資本,也頻頻被曝數據造假等醜聞。比如電影《後來的我們》上映首日被曝集中退票,業內懷疑為搶佔排片製造虛假的預售成績。

媒體分析指出,自2018年以來,文化娛樂行業逐漸被資本冷落,貓眼上市表面是為鞏固自身業務,急需從二級市場吸納資金,實則也是缺乏明顯的戰略性發展規劃和機會。

74家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阿里並非最佳 思考樂漲200% 魯大師跌56%

“最倒黴”的莫過於中國飛鶴,這家港交所歷史上首發市值最大的乳品企業,首發奪魁,隨即便被黑。

11月13日,中國飛鶴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交易,以發行價計市值超過670億港元。然而,<strong>令人始料未及,上市當日,飛鶴便跌破發行價,此後持續下跌,短短一週,市值蒸發近100億港元。不僅如此,11月22日,中國飛鶴遭到美國做空機構打擊,對公司鉅額現金流、近年來快速增長以及盈利能力提出質疑。隨後,中國飛鶴宣佈臨時停牌。

74家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阿里並非最佳 思考樂漲200% 魯大師跌56%

其實飛鶴上市也是“一波三折”。飛鶴乳業始建於1962年,前身為趙光乳品。2005年4月,曾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後又轉至紐交所。2013年6月,完成私有化,正式從紐交所摘牌。至於摘牌原因,飛鶴認為公司價值在紐交所並未獲妥善反映、維持上市的成本較高、私有化可使股東變現其投資等。

2017年5月,飛鶴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後因收購美國營養品公司Vitamin World的零售保健業務而擱置。2017年年底,飛鶴乳業啟動該項收購,並於2018年1月正式完成。事實上,飛鶴股價下滑背後,反應的也是市場對其未來前景的懷疑。

近三年,飛鶴每年都獲得不菲的政府補助,最多一年佔比淨利潤近五成;而飛鶴賬面“大存大貸”現象也被屢市場提及——近幾年公司熱衷於投資理財,其中短期投資在2019年上半年末達到49億元,而負債也在不斷升高,本次IPO飛鶴便擬將40%募資額(約26億元)用於還債。

​​寫在最後

2019已接近尾聲,進入12月後,康方生物、大唐集團、匯名天然氣集團、天任環球集團、耳東影業、亞東集團、中國節能海東青新材料、久久王、金盾控股、康蒂尼藥業、文業集團控股等多家公司紛紛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發稿前消息,杭州啟明醫療也已經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發行價為每股33港元,開報40港元,截止下午4時,漲幅超30%,市值近170億港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此前加持的啟明創投、紅杉中國、德弘資本、高盛、同創偉業等眾多VC/PE機構,啟明醫療在招股階段已獲得312倍超額認購,上市前還引入了5名基石投資者,其中不乏高瓴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等資本大鱷。

此外,新三板公司也幾乎成為近期港股市場新主力,其中心動公司和索信達分別將於12月12日和12月13日在港交所敲鐘上市,二者均為新三板退市公司;愛酷遊、保利物業、燁星集團、泰林科建等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港股上市事宜。而時代中國控股旗下的物業公司時代鄰里也已通過上市聆訊。

現階段,美股市場趨於不穩定,對於遠赴海外上市的內地企業而言,修訂上市準則後的香港,無疑成為了新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